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旨趣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进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拓展。但是,这条路径已经将环境伦理学引入了歧途,它不仅没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痕迹,也没有对环境问题的实际解决贡献力量。走出环境伦理学困境的诉求和实用主义的精神最终结合并孕育出环境实用主义,由此开启了对环境伦理学的改造之路。改造的核心在于逃离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枷锁,将环境伦理学重新拉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其核心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张多元主义,拒绝形而上学争论以及参与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善良意志"的先验性和属人性,到"人是目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再到动物只具有"对象性价值"和伦理学的排他性,这便是康德环境哲学的逻辑进路;把康德视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奠基者而对其口诛笔伐,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误解;事实上,康德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力反对者,却不一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相似文献   

3.
肖显静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4):98-100,104
科学的新发展表明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自然具有有机整体性、自然的某些方面具有目的性和主体性,这些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自然内在价值的确立以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好的伦理价值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环境伦理学以现代规则伦理学为理论资源,将道德关怀拓展到人类物种之外,为自然的道德地位极力辩护。这种以规则伦理为向度的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的固有价值或自然的权利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加上规则伦理学本身的"等级式"和"整全式"的理论结构特征,使得规则伦理学视角下的环境伦理学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完整的环境伦理学应当包含环境规则伦理学和环境美德伦理学两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道德难题与程序正义》一书于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版,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曹刚博士。全书共分八章,关涉的问题有:应用伦理学的定位及主要研究对象,道德推理方法,伦理委员会,程序正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一个关键词有关,即道德难题。该著作思路清晰缜密,问题环环相扣。作者认为,应用伦理学意味着伦理学。理由是:应用伦理学既包含规范伦理学的内容,也涵盖元伦理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中的人学论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环境问题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人类中心主义从古到今分别依附于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古代依附于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现代依附于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表现在价值观、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争论的实质是用什么思想为指导来解决环境问题,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依靠技术生存方式生存的人类,必须树立现代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非人类自然实体确立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关键议题之一。在环境整体主义框架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学说被认为是对此问题最有希望的两种解决方案。本文将具体分析克里考特从对自然主义内在价值论方法的整体批评出发,以"价值人类生成论"和量子物理学对主客二分的消弭这两种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超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同时澄清克里考特和罗尔斯顿的自然内在价值学说仅存在具体理论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不存在根本的理论动机和目标上的差异,因此不能视之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最后,通过论证克里考特内在价值学说无法通过"最后人类"问题的检验,揭示出其学说作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颠覆"是由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思维模式,影响和制约着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伦理价值的整合,使生态伦理研究陷入"两难选择"处境。在人类历史的嬗变中,生态伦理与现代性内在关联,突破"价值的颠覆"框架思维模式,凸显生态伦理的整合价值,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为保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内在价值"和"人对动物无义务"常遭误解批判,并被视为造成当今生态困境之恶源。但"人为自然立法"不过是康德论证知识何以可能而进行的设定,"内在价值"只是对人何以必须被当作目的本身对待,并藉此成为自由的道德自律主体的逻辑规定,而"人对动物无义务"的主张也并不意味着康德主张人无需善待动物。而且,康德借助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阐发了自然的道德价值,论证了人何以具有道德能力。这恰恰可作为人保护自然的理由和依据,并可为沉溺于论证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但因此陷入困境的环境伦理学带来启示,对我们省思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