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度戒(瑶语称"斋塞")是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不断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度戒中使用的各种宗教经典和相关仪式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复杂的度戒仪式,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瑶族男子进行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对瑶族青年男子学习、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构建瑶族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瑶族度戒,首要的是正确解读支撑和决定仪式行为及其方式背后的深层的信仰意义及度戒之功能,否则,对度戒的文化内涵会作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读与研究。笔者与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的同仁对中国蓝山县过山瑶的"度戒"仪式,使用多方法和多手段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本文简述61个科仪的符合传统的信仰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度戒的功能是通神、入道;生时受神护、阴护;死后做阴官和成为最高等级的巫师。  相似文献   

3.
通过桂西盘瑶村落还盘王愿仪式反映的祭品文化,对仪式中用于献祭和交换的物及其社会象征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仪式中物的分类与瑶族社会结群有密切联系,因而还愿祭品作为特殊的物,参与了神圣与世俗相互建构的社会过程。认为瑶族还盘王愿研究可以结合宗教仪式与社会结群两个研究旨趣,进一步透过仪式中的物来认识该仪式对瑶族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居住在中国湖南省蓝山县的过山瑶中传承的祭祀仪礼的调查,我深切地感觉到从仪礼的实践和仪礼中所使用的文字资料两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把握瑶族的仪礼知识系统的必要性。本文的目的将以成为宗教职能者及把法名记入家先单祖先名单中从而获得作为祖先被祭祀的资格所必需的还家愿仪式为事例,探讨并使贯穿仪礼全程的主题得到明确化。瑶族的渡海神话——瑶族先人在渡海遭遇危险时,向盘王许愿求救、脱难后还愿——在仪礼实践中有明确的反映。其寓意为瑶族在唤起族人对与始祖神的约定的同时,通过祭祀对不断受到祖先的恩惠而表示谢意;同时也唤起族人对本族辗转相承的历史的文化自觉和对与祖先关系的再确认。在还家愿仪式的前半部分,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对以前许过的愿的还愿仪式、而后半部分则会再现在神话世界里有过的许愿还愿仪式。在愿望实现后的还愿仪式中,对盘王的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可以这么认为,贯穿仪式全程的重要主题就是瑶族人与盘王的祭祀约定和祭祀义务的履行。还家愿仪式的这一主题与瑶族的全部仪礼体系中所体现的仪礼性世界观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5.
度戒是瑶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瑶族男子只有度了戒,才有神灵护身,死后才能升天。有关度戒仪式,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瑶族同胞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泰国北部山地的勉瑶是从华南迁徙而来并和汉族发生过社会和文化互动的瑶族的一个亚族群。他们接受了某些汉文化因素,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族群边界。作为勉瑶男子正式入社仪式的“挂灯”活动使入社者达到勉瑶的族群认同,确认了父系亲属关系和祖孙关系,强化了父系──男性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粤北方洞,瑶族度身仪式与家先观念及其"厅"组织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将度身置于家先观念及社会结构进行考察,探索度身产生与维系的观念基础及社会基础,是全面理解方洞瑶族度戒仪式的关键。认为对瑶族度戒仪式进行简单的"超地方"论述是危险的,应将度戒仪式植回具体生态环境、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政治经济中,进行地方性、情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8.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9.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10.
《盘王大歌》是瑶族"还盘王愿"的重要组成部分,唱《盘王大歌》既是通过文本(口头的或书面的)的语词意义对宇宙、人类、族群来源等本体性问题的集体追忆,也是宗教实践与宗教行为。筵席的排布、仪程的有序推进等事项是瑶人在对灾难的集体记忆与渴望回复秩序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师公在仪式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担负着组织仪式与沟通人神等功能,阴话喃词等异于凡常的声腔以及法器的使用有助于展示其在仪式中的交流能力。演唱禁忌既是对仪式的规范,也是师公们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保护。童女的选用与演唱则是古老的生殖崇拜意识的遗留,是对人力与食物渴求的象征性表达。  相似文献   

11.
周王祭礼文化独特特征是以祭祖为主。形成这一独特特征的心理困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灵魂不死心理,这是周王祭祖最重要的心理基础;二是孝道心理。这是在灵魂观念基础上诞生的周王祭祖的又一C理困素。三是利用祭祖来加强其统治地位,愚弄劳动人民,这是周王祭祖的潜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宜州“百姓人”建造家屋的过程是一个完整而详细的过程。透过家屋文化以及婚礼、出生礼、贺新房等仪式 ,可以折射出人们建房的最大动力 ,在于既能获得又能延续家屋的孕育力。家屋的建构与人观是叠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马仙信仰的源头在浙南,宋代已传入福建,现已融入当地道教文化与社区(境)文化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马仙"从一个纯朴善良的孝妇,被社会尤其是士人关注、传扬、充实和改造后成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多功能神灵,至今不惟在浙南民间依然保持旺盛的香火,在闽东的柘荣县,马仙已成为百姓心中的至神。近年来,柘荣十三境"迎马仙"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祭祀活动由"迎仙"、"总供"、"巡境"、"谢恩醮"和"送仙"等五部分组成,柘荣的"迎马仙"仪式已成为民间信仰仪俗和文化节相结合的大型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泰山天地文化三阶段:巡狩时代,以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风雨为对象,适应、利用,谋求生存与发展;封禅时代,天地偶像化、神化,祭祀、礼拜,谋求国家统一、权力扩张与巩固;现代及未来,重新面对天地日月山川自然环境,谋求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中的现代人回眸经典是对未来有更为深切的期待。中国传统礼治社会的既定秩序有利有弊。本文选取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视点——“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和祭礼——分别代表古代礼治社会的基本秩序、性别秩序和礼制,批判性地提出相对应的三个观点:1.《红楼梦》里“成人儿童化”是普遍现象;2.《红楼梦》中没有出现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女性主义;3.祭礼的繁复程序并非一般的形式主义,而是承载了“尊祖”意义的传统。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的以“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没有没落,也不应没落。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符号切入,考察客家的民俗文化特点。从方言角度看,客话的亲属称谓反映了当代客家迄今为止仍然承袭古代社会的家族结构习俗;客话的婚嫁语词则反映了客家民间仍保留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诸多礼仪俗尚;客家民众日常生活中好用谐音修辞手法表达吉祥语和禁忌语的风气。体现了当地百姓避祸趋吉和讲究体面的思想意识;而生意场中的暗语应用,则体现了客家民间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注意保守商业秘密、以避免亏损的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