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认为过氧化酶(EC1.11.1.6)催化过氧化氢歧化分解反应的机理是:过氧化氢酶结合一岔子O2形成化合物I后,催化该H2O异构化为一种氧化性能很强的H2O-O,然后,放出活性氧原子去氧化另一个H2O2分子产生2H2O和O2;并认为为H2O2异构化为H2O-O是该总反应的控制环节,据此观点,进行了单分子反应PRKM计算,其结果和实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钌卟啉作为双功能模拟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钌卟啉[Ru(TPP)(CO),Ru(OEP)(CO),Ru(4-Cl-TPP)(CO)]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双功能模拟酶。核黄素-蛋氨酸光照法证实它们在10^6 ̄10^5mol·L^-1浓度范围内有清除O2·的作用;分光光度法证实它们能催化H2O2的分解,且分解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用小鼠肝匀浆法测定Ru(TPP)(CO)、SOD和CAT,均表明具有较好的抗脂质  相似文献   

3.
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氧化氢酶(EC11116)是铁卟啉酶,其活性中心是血红素,能分解H2O2成H2O和O2.其最广泛的用途是作为抗微生物剂而用于食品加工中;其最常用的来源为动物和黑曲霉.在以前的有关产酶条件优化的文献中,过氧化氢酶基本上都是作为葡萄糖氧化酶的附...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合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研究了黑曲霉细胞的生长及其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合成.CaCO3是2种酶的产酶诱导因子,其产酶模式都是延续合成型,最大比生长速度μmax、菌体得率Y(X/S)、葡萄糖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合成得率Y(GOD/S)、Y(CAT/S)分别为0.097h-1、0.075g.g-1、29.34μmol·min-1·g-1、389.17μmol·min-1·g-1.也研究了各种物质对葡萄糖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金属离子对葡萄糖氧化酶有抑制,阴离子对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有抑制,还原性小分子化合物是葡萄糖氧化酶的激活剂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氢法制备环氧丙烷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甲醇作为溶剂时,钛硅分子筛(TS-1)催化丙烯H2O2环氧化反应的过程,分析了丙烯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发现TS-1催化剂不但对环丙烷的开环醚化有催化作用,而且对H2O2分解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主、副反应动力学参数,为该工艺的工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型无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聚合引发体系─—抗坏血酸(ASA)-过氧化氢(H2O2)体系,通过对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中体系酸度、氧化还原剂配比及氧含量等影响因素的实验与分析.研究了作为还原剂的ASA存在的分子状态对聚合的影响及H+在ASA—H2O2反应过程的催化作用.由此推导了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并通过实验和分析证明了该反应机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露草四分体微核技术,对氧化型染发剂中两种主要成分对苯二胺(PPD)和过氧化氢(H2O2)及二者混合物的遗传毒理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下,PPD和H2O2能诱发紫郑露草四分体微核率的提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P〈0.05或P〈0.01),并呈剂量反应关系。而PPD-H2O2(0.125%)和H2O2-PPD(0.750%)两组不同类型的混合物则更能绐强烈地诱  相似文献   

8.
首次利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对联苯胺-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新体系酶催化反应产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PH4条件睛,HRP能催化H2O2氧化联苯胺生成偶氮联苯胺,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氯化血红素催化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氯化血红素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对H2O24AAPC6H5OH显色反应的催化活性.拟定的光度法可准确地测定0~6mg·L-1H2O2的含量,对样品进行分析,平均回收率为1017%.  相似文献   

10.
以2,4-双(N-咪唑甲基)-17β-雌二醇与1,3-二溴丙烷通过醚化偶联,继与[Cu(CH3CN)4]ClO4反应,合成了含双雌二醇、四咪唑基的新型双核铜蛋白模型化合物.研究了该模型物与相关模拟体系催化氧化苯偶姻的反应,发现双雌甾模型物与底物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有利于苯偶姻的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slab模型下,研究了O2分子在Pd2@Au/Pd(100)表面上的吸附与分解.结果表明:O2分子优先吸附于Pd-Pd桥位,O-O键轴平行于表面.O2分子通过其3σg和1πu轨道向表面转移电荷,又通过其1πg轨道接受来自表面的电子,净的结果是每个O原子得到了0.22e.合金表面暴露出来的Pd二聚体团簇为催化分解O2的活性中心.O2分子在Pd2@Au/Pd(100)表面上分解时,首先需要在扩散中断裂O-O键,然后经过一系列O原子的扩散过程,达到稳定的产物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MOPAC7程序包中的AM1程序 ,研究了H2 N2 O2 的稳定构象 .设计了三种分解的机理 ,通过计算得到每种机理的过渡态的结构和能量 ,进而得到每种机理的活化能 .结果表明 ,H2 N2 O2 的分解主要是通过一个五员环过渡态形成N2 O和H2 O .  相似文献   

13.
某些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稳定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了Cu2+、Cr2+、Zn2+、Ca2+对H2O2稳定性和过氧化氨酶活性的影响,在该文实验条件下,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作用顺序和对过氧化氨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顺序皆为Cu2+>C3+>Zn2+>Ca2+。  相似文献   

14.
以Ce(NO3)3.6H2O为铈源,(NH4)2 CO3.H2O为沉淀剂,加入少量PEG4000作为分散剂,采用化学沉淀法并经水洗、超声波醇洗,70℃干燥后得到CeO2的前驱体Ce2(CO3)3.H2 O。对Ce2(CO3)3.H2 O样品运用差示/热重分析(DSC/TG)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进行其热分解过程研究,并通过多重速率扫描法记录样品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SC/TG曲线,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和Coats-Redfern法进一步研究Ce2(CO3)3.H2 O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e2(CO3)3.H2 O热分解反应过程分2步进行,主要反应阶段的反应动力学参数是:反应活化能为105.51 kJ/mol,反应级数为2,频率因子为3.61;由此推断出可能的Ce2(CO3)3.H2 O热分解机理函数为Anti-Jander方程,受三维扩散机制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压力展宽的谱线宽度系数实验数据,拟合出了H2O-O2相互作用势的解析表达式,此模型为该系统的微观性质研究及物理力学方面的计算问题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 H2 O2 的分解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对 H2 O2 的稳定剂进行了比较 ,SH— 2 2非硅型氧漂稳定剂效果最好 ,使 H2 O2 8小时分解率为 1 .89% ,漂白白度为 83%左右  相似文献   

17.
0 IntroductionThemethodofmineralizingorganictoxicantsinthewastewaterbygenerating·OHradicalshasbecomefocusofchemicaltheoriesandtechnicalresearchesintheenvironmentprotection[1] .Because·OHradicalisastrongoxidizerwithstandardpotentialof2 .80V ,withit,thestable…  相似文献   

18.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u2+配合物对H2O2分解的催化活性及影响因素。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CMC),再以其为配体制备CMC-Cu2+配合物,并将CMC-Cu2+配合物应用于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考察了w(CMC)/w(CuCl2)、体系pH值对H2O2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25℃,w(CMC)/w(CuCl2)为5∶1时形成的CMC-Cu2+配合物,在pH值为7附近,对质量分数为5%的H2O2的分解率12 h为92.5%,24 h为99.5%,说明CMC-Cu2+配合物对H2O2分解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RE2O3-NH4HF2系中,以稀土氧化物和氟化氢铵为原料,分别在常压和真空状态下,研究了该体系的各步反应,提出了新的合成REF3反应规律.粉状La2O3,Gd2O3与NH4HF2在低温下开始反应,产物为RENH4F4(RE=La,Gd),NH4F,NH3和H2O,高温下RENH4F4分解为REF3和NH4F,伴有NH4F的挥发和分解;整个过程包括合成、分解和脱铵三个步骤;真空可以降低反应的起止温度.制备稀土氟化物应采用"常压低温合成一真空高温分解、脱铵"工艺.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H_2和O_2对AsH_3和SeH_2原子化的影响.实验表明,H_2对AsH_3原子化影响明显地大于SeH_2。只有H_2存在时O_2才对As吸收信号呈现增感作用,不论有无H_2,O_2均抑制Se吸收信号。因此,AsH_3原子化是H基碰撞所致,而SeH_2原子化是热分解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