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现代化的特定的语境。只有以正确的态度与策略审视和对待过去,才能建构起法治现代化的大厦。“礼”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锁钥。进行“礼”法关系的研究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规则之治在乡土社会中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实践中的非规则之治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文明相当发达的国度,"重农抑商"是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隆礼轻法"也就必然是中国精神文化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文化传统与建构在陌生人社会上的现代法治是相悖的。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改革的推进,"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法治即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几乎是现代法治的核心。然而,"我国的社会现实表明,近年来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很快,但是民间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社会组织等并没有消失,而是不断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国家主导型的法治建构模式下,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和传统性、正式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脩容侍侧兮辟非常"作为《衣镜赋》的关键文句,是联结刘贺的过去和当下的一大知识通道,在尽显"儒家情怀"中,直通当年的立废往事.由此,所谓的"脩容侍侧",就不是简单地修整面容,而是具有"礼"的意义.刘贺通过"镜于人",而远离"非常之祸".另外,"脩容侍侧"虽与"容礼"有着密切的关联,但通过刘贺的用礼状况可以看出,学界流行的"容礼派"之说应是后世的想象.所谓的刘贺为"容礼派"之论,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4.
法制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而法治的价值取向则十分明显,它以民主和权利为本质要求.文章指出,在新闻理论和实务中,由"法制新闻"向"法治新闻"过渡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儒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核心是"仁"与"礼";就其渊源看,乃兴于邹鲁。儒学之"仁"乃源于邹地,是孔子取法东夷之"仁"观念而成;儒学之"礼"在一定程度上是承传了三代文明,而鲁是三代文明的汇集地。由此,儒学之所以源于邹鲁与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6.
"三钢、五常"虽然是中国封建忠君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从"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观点出发.今天,为学生念点"五常"经: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7.
法治化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作用,是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确定性的原则,保证国家治理在这个体系内有目标、有规范、有底线、有秩序地进行。法治化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是提供一种"法治精神"。法治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体同构、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法治化寓于治理现代化当中,治理现代化通过法治化加以体现。依法治国中的"法"应该做一抽象的新解释:依照"法治"来治理国家,即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在保障"确定预期"的条件下,"自由"在当下,应该成为法治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8.
西周的乐教总归其要,就是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共构一体.其中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乐"使人外在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培养达到符合"礼"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唐甄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方面要有法可循,随时制法,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中,他特别强调要法而有实,刑自贵始.另一方面,他主张以德治国.在以德治国中,他特别强调德风于世.他从德治具有时空无限性等特性论证了"德外无治"的命题.他认为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他从"众为邦本"的立场出发,围绕"民本中心论",揭示了法治与德治深刻的经济根源和深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孝"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孝”,是以温情脉脉的自然情感为基础的.同时,“孝”的落实体现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有养、有敬、有顺、无妄.《论语》中“孝”的运用,具有“家”与“国”两方面的二重性,这一特点最终导致了“孝”在“家”的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化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特与富勒为了同一个忠于法律的目标,提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从表面上看,哈特坚持的"分离说"与富勒所辩护的"结合说"是两种水火不容、完全对立的理论主张,但如果仔细分析哈特所坚持的"分离"与富勒所坚持的"结合"究竟意味着什么,就会发现他们不仅有共同的目标,而且在"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认识上存在着基本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其法律制度与英国法之间存在历史渊源关系,美国法是与英国法相提并论的普通法系的核心,但美国法在继承和改造英国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与英国法有很大区别的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美、英法的区别在法的渊源上表现为美国法虽以判例为基础,但其制定法的比重和作用比普通法大得多,而英国法最基本的部分仍是普通法。现在美国在大多数法律领域里,“法规”①为主要的法律形态。美、英法的渊源明显不同的根源可以从美国法的形成与发展中探寻,美国国家创始人特定的社会政治理想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法学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学科,也是一种法学方法论,引领我们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法律。法治秩序的建构需要法律,但有法律并不一定就会有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功能的发挥,关注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学法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实际上就是为了建构法治秩序,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学法学为视点,把法律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化和社会情境中加以反思,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从而也使社会学法学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4.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善法的统治”是一种法治的完美状态,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下的所谓“中国传统法治”理论偏离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论。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反贫困是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的三位一体,即法律手段反贫困是根本,行政手段反贫困是工具、程序,经济手段反贫是实质。民法、行政法的自身局限性是贫困的制度原因之一。反贫困对法律机制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或多样性,需要宪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及经济法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代数,结合律隐含广义结合律。对偶地,对于一个余代数C,余结合律隐含广义余结合律。更进一步,有关C-模的类似于结合律的公式,以及关于C-余模的类似于余结合律的公式。在这里我们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叙述了广义结合律,并由此证明了余代数和余模的广义余结合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法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现代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它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社会最高权威非人格化,其目的在于保护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区分两种法制的不同,才能澄清思想混乱,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真意。  相似文献   

18.
鉴于传统自然法学派与历史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之间的矛盾,新自然法理论家对古典自然法进行了适当的修正,企图搭建起不同法学学派与自然法学派之问的对话平台。新自然法学派的基本思想是: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正义或自然法是权威和法律的基础,法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道德价值,自然法或实践理性具有客观性。新自然法思想具有继承性、创新性、调和性、渗透性和现实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法史认识普法的意义是一种对法律、法治及其发展的特殊认知方法,这种认知方法一方面能够使我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一些理性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们多层次认识普法的意义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知晓法律规则,为行为提供指南只是普法的最初意义;形成理性认知,培植法律理念是普法的深层次意义;确立法律信仰,维护社会正义则是普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主要的法律渊源。在我国以成文法为唯一法源的国家中,要建构法治社会,也需要判例制度来弥补立法空缺,填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