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南缘上新世至早更新世风成黄土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缘上 新世至早更新世阿图什组和西域组中的粉砂岩夹层的沉积特征、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结合古环境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粉砂岩条带为风成成因。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成沉积(黄土)至少开始上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地区与现代相似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塔里木盆地古地磁和岩石学研究,发现和谁了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岩石中喜山期重磁化的普遍影响,探讨了喜山期重磁化的携磁矿物类型及剩磁特征,认为其成因是由于喜山期的构造流体作用。其中富含沥青质及油气饱和的岩石中的草莓状黄铁矿,在晚期的碱性条件下转变为草莓状磁铁矿,并形成重磁化的携磁矿物。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的存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海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包括多道反射地震、海底地震、重力、磁力资料、古地磁以及钻孔等资料,详细进行了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岩浆岩、变质岩、地球化学、重力学、磁力学、古地磁学及大地构造的综合分析,发现了南海北部边缘存在一条前新生代的古缝合带——“琼南缝合带”.它西起海南岛南部九所一陵水断裂带,向东经南海北部陆坡,与台湾寿丰断层相连.琼南缝合带的缝合时代大致为印支期,为古特提斯主洋盆在南海地区的延伸段——“琼南海盆”的遗迹.该缝合带的形成标志着琼南地块向琼中地块的拼贴.琼南缝合带往西过红河-万纳走滑断裂带南段可与碧土-昌宁-孟连-劳勿-文冬古特提斯主缝合带南延段相连,往东在台湾的东北侧过马尼拉海沟断裂带的北延段则与西南日本隐岐-飞弹(Oki—Hida)前侏罗纪地体群南缘侵位缝合带相连.琼南缝合带的发现,对研究南海海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和前新生代海相残余-叠加型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日祥 《科学通报》1990,35(19):1518-1518
新生代以来,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非常活跃,从中新世一直持续到公元1702年,对该地区火山岩进行古地磁学研究,不仅可为认识地磁场的演化提供重要资料,而且有助于搞清火山活动规律和时空分布关系。为此,作者选择军舰山(G)、广坪(GP)、天文峰(TW)、长白山气象站东(Q)、瀑布旁(PB)、岳桦宾馆东(YH)和天池旁(TCH)  相似文献   

5.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永成  黄宝春  朱日祥  刘涛 《科学通报》2004,49(10):993-999
对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以反极性为主的稳定特征剩磁分量. 正的褶皱检验结果表明此特征分量可能为成岩时获得的原生剩磁. 对比欧亚大陆60 Ma的极位置, 表明在西南天山南缘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间, 始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并未引起显著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此外, 托云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磁结果表明, 托云盆地在古新世之后很可能发生了20°~35°左右的局部顺时针旋转. 推测此局部旋转很可能与新生代帕米尔弧北东东向挤压所引起的局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南缘志留-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 结合对蛇绿岩、岩浆岩和火山岩的同位素测年、地球化学组分测试、稀土元素分析, 以及地震资料解释, 对塔里木板块南缘前石炭纪构造与沉积建造进行了研究. 证实震旦-寒武纪塔里木板块南缘存在拉张构造下的昆仑洋盆; 随后的碰撞造山在塔里木南缘形成周缘前陆盆地, 上志留统至泥盆系的磨拉石相沉积体系叠置在震旦至中志留统被动陆缘的复理石相沉积体系之上, 构成前陆盆地的二元结构. 同时, 在野外地质和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 识别出了志留至泥盆系地层南厚北薄的箕状沉积特征和前陆冲断带内残存的前石炭纪逆冲挤压构造, 进一步证实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志留至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在新疆大漠中发现的楼兰遗址,是一座两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极负盛名的古城,然而今天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仅是在东西两面还残存着用黄土垒成的断墙的一处废墟,楼兰城消失了。它为什么消失?至今是个谜。楼兰城是古楼兰国的都城,楼兰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的东南缘。塔里木盆地深处亚洲心腹地带,北、西、南三面被群山环绕,东面地势虽较开畅,但距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地质热事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陈汉林 《科学通报》1997,42(10):1096-1099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战略接替地区,因此塔里木盆地油气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塔里木盆地发育了多期地质热事件,这些盆地地质热事件直接影响了盆地油气形成和演化.作者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技术对盆地火山岩进行~(40)Ar/~(39)Ar坪谱年龄研究,获得了塔里木盆地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查明了本区构造热事件的地质年代,并通过Ar在热事件中的逸散程度恢复样品遭受热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盆地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生成、演化的关系.1 盆地火山岩~(40)Ar/~(39)Ar年龄谱特征~(40)Ar/~(39)Ar坪年龄谱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形成的年龄,而且能很好地记录岩石形成以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热事件.因此,塔里木盆地火山岩的~(40)Ar/~(39)Ar坪年龄谱的研究能很好地确定盆地地质热事件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陈衍景 《科学通报》1990,35(18):1406-1406
最近的研究已证明Taylor的稀土模式至少不适用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借助于软硬酸碱理论推导的早前寒武纪沉积物稀土型式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能较好地适用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并可望适用于其它地区,故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0.
陈海泓 《科学通报》1992,37(8):724-724
80年代以来,对扬子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古地磁学研究,月前已获得了一大批显生宙各主要时期的数据,据此建立了APW曲线。然而,东南地区尚极少见已发表的资料。为进一步确定华南地区板块构造的格局与中生代造山作用之前的演化历史,我们于1989年12月在位于华南板块的广东省连县附近(112.4°E,24.9°N),采集了(?)_3-T_1的古地磁样品,以期  相似文献   

11.
王胜利  卢华复  印栋豪 《科学通报》2002,47(10):793-794
沈军等人[1]在《科学通报》第46卷第4期发表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河流阶地变形测量与地壳缩短速率》一文(以下简称《速率》).他们发现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图什背斜之上博古孜河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阶地的变形,并进行了水准测量和GPS差分测量.他们的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第四纪晚期地壳缩短运动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天山盆山耦合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但是《速率》对于  相似文献   

12.
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的一些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开年 《科学通报》1986,31(2):133-133
最近几年,国内外一些古地磁学工作者对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但不同工作者从不同地点采集的标本中所得的结果不同,对于这种差异目前也还缺乏满意的解释。本文报道釆自川西和云南三  相似文献   

13.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山普鲁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李保生 《科学通报》1988,33(2):140-140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沙山,通常认为是中更新世以来沙漠扩大所形成的亚沙土沉积。但迄今缺乏地层记述和年代学资料以资论证。为此,作者于1985年8—10月对民丰至策勒戈壁、绿洲以南的沙山地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沙山广布于该区海拔2000—3100m昆仑山北缘的冲洪积沙砾石层上,主要由风成沙组成,厚约20—80余米。本文以普鲁地区沙山地层剖面测得的年代为依据,结合剖面一些层位的理化分析资料,着重讨论末次冰期以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沙漠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古地磁场强度测定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日祥 《科学通报》1990,35(8):616-616
一、引言 地球磁场和所有的矢量场一样,需要三个独立的分量才能完全确定。根据坐标系的不同,三个要素也就不同。在球坐标系中用总强度H、磁偏角D和磁倾角I来描述地磁场。目前古地磁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地磁场方向的测定——即利用岩石中保留的原生剩磁确定古磁偏角D和古磁倾角I,并以偶极子场假设为依据,求出古地磁极位置和岩石形成时所处的古纬  相似文献   

15.
兴安地块下泥盆统古地磁结果对其古地理位置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安地块对中亚造山带的晚古生代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古地理位置目前仍无可靠古地磁数据限制.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多宝山地区的一个下泥盆统泥鳅河组紫红色粉砂岩剖面开展了系统古地磁学研究,11个采点均显示高低温双分量特征.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与现代地磁场接近,应为近代获得的黏滞剩磁或热黏滞剩磁;高温分量显示单一负极性特征,在35.7%褶皱展开处获得最大集中,经与同时代乌里雅斯太陆缘和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的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认为其可能遭受了附近309~299 Ma(石炭-二叠纪负极性超时期间)的花岗岩浆侵入热事件改造而获得重磁化特征剩磁分量:D/I=28.6°/-33.2°,k=18.6,α95=10.9°,对应的古地磁极为λp/φp=17.3°S/97.1°E(dp/dm=7.0°/12.4°).结合同时代周边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分析认为:晚石炭世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乌里雅斯太陆缘和兴安地块纬度差异小于3°,可能已形成统一陆块,位于28°~30°N附近;此时西伯利亚位于45°~50°N附近而华北和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则位于赤道低纬度地区;古亚洲洋此时仍未关闭,主洋盆为贺根山洋而非索伦洋.  相似文献   

16.
一、岩石磁性在现代地磁学中,岩石磁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地球的异常磁场是由地壳岩石层产生的,另一方面,岩石的磁性也反映和记录了岩石生成时的地磁场情况,是古地磁学研究的重要根据,从本世纪初起,尤其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岩石磁性、海洋磁性的观测和研究的进展,以及岩石磁性成因的探讨,发现它们与地质时期岩石状态和变化以及地球海陆变迁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形成古地磁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古地磁学已是研究地球演化和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辉  谈晓冬  韩玉林 《科学通报》2007,52(17):2049-2056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 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 系统热退磁表明, 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 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 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 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 可能为黏滞剩磁. 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 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 33%±8%时获得,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 Dec = 11.2°, Inc = 45.2° (α95 = 4.5°, N = 34),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 219.5°E (dp = 3.6°, dm = 5.7°); 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 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 70%,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 = 24.2°, Inc = 49.0° (α95 = 3.6°, N = 23),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 195.5°E (dp = 3.1°, dm =4.8°). 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 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 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 结合前人数据, 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 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 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 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相似文献   

18.
孟自芳 《科学通报》1992,37(7):637-637
近年获得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华北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直至晚二叠世仍未联成一体,而是两个独立的大地构造单元。但二者之间的古边界位置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其原因是用于已往研究的古地磁样品都采自华北地块主体部位或与之相距3300 km以上的塔里木地块西北缘,并未涉及其间的广大地域。  相似文献   

19.
长兴煤山褶皱-冲断构造样式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长兴煤山地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以及古地磁学等方面,而关于其构造变形的报道则不多见。本次工作在长兴煤山一带发现了以褶皱-冲断变形组合为特征的构造样式。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构造样式的野外特征及其对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标准剖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布置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的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资料数据, 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 各台站下方的Moho 震相可以被清楚地识别,Moho 深度向东南方向逐渐变浅, 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的43 km 一直减小到邻近秦岭北缘的30km 左右. 地壳结构和Moho 形态特征在横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在研究区可以分为4 个部分: (Ⅰ) 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 Moho 平缓连续, 深度在40 km左右, 具有稳定克拉通地壳的特征;(Ⅱ) 渭河-山西地堑, Moho 出现上隆, 上隆幅度3 km 左右, 地壳减薄, 可能是由上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 (Ⅲ) 熊耳-伏牛山地区, Moho 平缓连续, 深度在36~33 km 之间, 往东南方向逐渐变浅,地壳结构相对简单; (Ⅳ) 邻近秦岭北缘的的河淮盆地, Moho 呈现出强烈的不连续特征, 横向结构差异明显, 平均深度约31 km. 另外, 位于构造边界的两个台站(st11 和st18)的下方, Moho 呈现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可能受到边界断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地壳结构在横向上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 对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区不同块体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