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21世纪的中国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的研究,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2.
顺应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繁荣”,只能是泡沫经济。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顺应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3.
徐民杰  石改霞 《科技信息》2012,(3):539-539,56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它体现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我们面临重大课题。笔者从事基层工作多年.结合实际.认为环保工作应从宣传、决策、管理、载体四方面着手,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5.
于欢  李楠  刘畅 《科技信息》2013,(1):443-443,449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单独一节专门论述,并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理念,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改变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寂静的春天》发表以来,生态文明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这里所说的“生态”是指我们和我们周围的一切,而“文明”则代表一种社会形态。远古的时候,人类敬畏自然,生活在听任大自然摆布的“原始文明”中。随着种植和养殖活动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力有限,人口总量不多,人类社会基本上仍然处于从属于大自然的状态。近300多年以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向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必然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自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追求.“美丽中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主体间的不和谐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塑社会各主体间的和谐共变关系,建立和改善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互构共变关系,形成良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使社会各主体积极能动地互构,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充分把握“生态”的本真内涵,而“生态”概念表达着生命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平等主体,体现出平等的价值内涵。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尊重自然观念的树立,而应是保障有力的制度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和实现人民福祉目标建设的统一体,是一伟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3.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顺应当今世界“绿色文明”发展趋势的有力举措,是我们党对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愿望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我党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的高度的政治自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度完善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制度的严格执行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殷守逵 《太原科技》2007,(12):14-1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的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推行循环经济、实行合理消费、坚持文明行为、确立和谐关系、建设生态社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文明是在乡村建立生态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支撑。社会主义乡村生态文明要在"和谐"中搞建设,在建设中求"和谐",在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王勇幸 《广东科技》2007,(11S):12-13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地提出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引起与会代表乃至全社会的共鸣。其中,党代会政治报告中首次亮相的“生态文明”,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有评论认为,这些新词汇的背后,体现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创新的举措和创新的观念。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广东科技界专家为广大读者深度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庄广峰 《工程与建设》2023,(4):1123-1125
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度落实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前推进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制度先行,通过河长制有形和无形的手,统筹河湖岸线管理、水污染管控、水体治理修复、河道执法监管等河湖治理管护工作,极大程度上推动解决了我国复杂水环境问题。所以,本文就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探讨并总结当地美丽河湖建设的相关实践做法,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希望对河湖治理模式、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