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利·基辛格以一名原籍外国的学者掌握美国外交大权达八年之久,烜赫一时,尼克松、福特两届总统对他都可谓言听计从。卡特政府期间,以及里根竞选总统前后,他仍然以在野之身在美国政坛上活跃异常,近来并应聘为里根顾问。其言行一向为国际所注目,影响所及,自非一般西方外交家可比。论述基辛格的专著,国外已有多种,而我国同类著作以陈有为的《基辛格评传》为其开端。全书共十三万言,始于童年,迄于近日,徵引材料相当广泛,内容亦颇翔实。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家利益》2015年9/10月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1923年生于德国,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他担任洛克菲勒的外交政策顾问,但是尼克松赢得大选,他看中基辛格的外交才能,让其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1977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挥了中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奥地利由于与法国交战节节败北,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外交大臣梅特涅临危受命。推行其纵横捭阖的均势外交策略,不仅恢复了奥地利的欧洲强国地位,而且还在欧洲构建起“梅特涅体系”,使欧洲保持各国均势相对稳定与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他对国际均势外交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均势外交策略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美国外交杂志》2012年9月中美外交破冰40周年。基辛格指出,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合作,容易构建亚洲以及全球的国际体系;中美对抗,将导致国际政治的停滞;中美战争,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中美价值观不同,当下中国既是美国的经济对手,又是逐步壮大的军事强国。关键问题是,如何既实现中美各自的国家目标,又不致将两国引向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5.
浅析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特涅的均势外交随机应变,频频得手,外交界褒贬不一。究其实质,它借楚构和维持欧溯。五强均势”格局恢复了奥地利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从其深远影响看,它不仅使臭地利的国际地位不断恢复和壮大,而且使欧洲长期稳定下来,为欧洲进入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阶段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各国外交家提供了诸多均势外交思路。同时。他的均势外交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辛格是半个世纪以来著名的集国际关系理论家和外交家于一身的风云人物。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他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而秘密的北京之行正是他均势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7.
要评价克林顿执政第一年的外交政绩,不妨先看看他的外交班子。先从克林顿本人说起,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总统,他入主白宫时国际知识不足,外交经验有限;再看他的最高决策圈里,既没有像前国务卿贝克、舒尔茨那样圆熟干练的政治家,又没有像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布热津斯基那样的谋臣策士。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缺乏强人的外交班子,在过去一年里却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外交战略调整。当初克林顿刚搭好外交班子时,美国一些报刊就评论说:克林顿用能人而不是用强人,目的是要把外交决策权牢牢掌  相似文献   

8.
概括《孙子兵法》中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具体内容,深刻分析孙子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实现完美结合的途径:在历史的境界中实现;在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境界中实现;在哲学的境界中实现。  相似文献   

9.
亨利·基辛格的回忆录《白宫岁月》已于十月下旬在美国出版。美、欧一些刊物在此以前已分别发表了此书的某些章节。基辛格曾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尼克松、福特两位总统的国务卿,历时共八年。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摘登《白宫岁月》时指出的,基辛格曾“帮助制定”了当时美国的各项政策,他对“那些动荡的年代”的“非同寻常的描述”,将有助于了解美国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某些侧面。下面,我们根据《时代》周刊的节本,摘译了其中的几部分,分期刊出。《白宫岁月》的节译本,年内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译本随后也将由本社译出出版。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总統肯尼迪同他的一些前任比較起来,显然在內政外交方面更为独攬大权。在外交政策方面,表現得特別明显。据《美国新聞与世界报道》說,肯尼迪大約育四分之三的时間是用来处理外交問題韵。他“比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的任何总統都要在制訂美国对世界的政策方面做更多事情。肯尼迪不仅决定政策問題的大纲,而且也作出比較細节和次要的决定”。現在,肯尼迪实际上已撇开了美国的国会和內閣,降低了国务院的作用,而由他本人  相似文献   

11.
由冯昭奎、刘世龙、刘映春等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今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沿着从战败国出发的外交;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不断向美国以外的世界拓展外交地平线;经济外交;国内政治与外交这5条线索,对战后50年日本外交的发展变化作了深入的、系统的论述,以生动细腻的  相似文献   

12.
赵萌 《世界知识》2023,(24):58-59
<正>2023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基辛格逝世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习近平主席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世界著名战略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基辛格1923年出生于德国南部。1938年,他和家人逃离纳粹德国,辗转到美国定居。二战期间,他曾在美军服役,战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他从学术界走向政界。1969年,尼克松总统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他先后在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内担任国务卿。  相似文献   

13.
由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写的《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一辑自1990年出版后,深受社会各界读者的好评与欢迎。现在,该书第二辑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第二辑《新中国外交风云》共收集了21篇文章,主要内容有:回忆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苏的经过;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后不久,周总理访问匈牙利的有关情况;回忆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前后的情节;基辛格秘密访华内幕和中美建立“巴黎秘密渠道”的前前后后;1964年曾轰动世界的“九人案”事件的介绍,等等。文章的作者都是这些涉外事件的经历者或当事  相似文献   

14.
<正>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了一个“本世纪最大的外交奇闻”:他的特使享利·基辛格已于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秘密会晤,而且他本人也接受了中国的邀请,将于七二年五月以前的一个合适的日子访问中国.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正式访华.双方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此举打破了中美之间二十三年的对抗和隔离状态,被称为美国战后外交战略的历史性转折点.然而,这一突破并未使中美关系立即正常化,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元旦它们才终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什么原因使中美建交拖延了七年之久呢?本文试图从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外交战略上的需要,台湾问题和国内政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以讨教于学者专家.史可鉴今,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历史分析,对认识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正欧洲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欧美同盟一向被美国视为必须稳固的"战略后方",阻止欧亚联合也是美国主流地缘政治的核心思想。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提到,"就地缘政治而言,美国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岛屿而已;欧亚大陆的资源与人口都远远超过美国。不论冷战存在与否,单个大国主宰欧亚大陆两大范围之一(欧洲或亚洲),都会对美国构成战略意义上的危险"。稳定的盟友关系不仅仅意味  相似文献   

16.
<正>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美国对中国及中国周边地区的外交进入战略试探期。国人不断从特朗普任性随意的言行中,读到方向完全不同、互为冲突的信息。他任命曾四次见过习近平的艾奥瓦州长为候任驻华大使,并与基辛格两次见面,基辛格随即访问中国,被舆论称为"特使",让人颇感惊喜。但同时他与蔡英文通话10多分钟,称对方为"总统",随后又在推特阐释中美关系中的对台军售、美台关系、汇率问题、贸易问题、南海问题等,又让人忧虑重  相似文献   

17.
裕城 《华东科技》2002,(12):40-41
Dwight H.Perkins是谁?除了经济学界和中美关系研究专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很多人知道基辛格,是他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具体操作中美建交,而基辛格与尼克松决策打开中国外交大门的时候,基辛格首先咨询的就是时任哈佛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的Dwight H.Perkins教授。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四百万》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四百万》中,欧·亨利不仅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以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吸引着读者。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欧·亨利的作品,就难以全面了解美国当代文学;而不熟悉《四百万》,也就难以了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美国在台海地区一直推行均势政策.这种均势可以分为两类:政治均势与军事均势,前者指华盛顿竭力在台海两岸维持一种分裂分治、平等对峙的政治局面,后者则是指努力保持两岸军力的大体平衡.随着中美及台湾地区三方关系的演进,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均势政策面临困境及转型.  相似文献   

20.
晓岸 《世界知识》2015,(7):29-31
<正>跨世代的政治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我有幸同许多世界级的领导人会面,他们当中没有哪一位比李光耀教会我更多";"对于个人究竟能对历史产生多大影响这个古老的话题来说,无疑可以从李光耀那里找到答案,他拥有无可匹敌的智慧和洞察力"。这是地缘政治大师基辛格对李光耀的评论,就写在他本人为美国学者哈雷厄姆·埃利森、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合作编著的《李光耀——大师洞察中国、美国和世界》一书所作的序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