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时期的规划建议,对未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应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全面推进国家信息化.其中,在谈到电子政务发展时,<建议>明确指出电子政务要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本文将对"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做一些分析和前瞻.  相似文献   

2.
王钦波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95-95,149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现象日渐凸现,从而引发了电子政务中的马太效应.笔者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建立“电子政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和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以98111服务热线为依托,再塑政府新形象的3年实践,为我们揭开了电子政务在公  相似文献   

4.
熊先兰 《科技信息》2006,(11):233-234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实践过程中的阻滞因素主要有政府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的负面效用,公务员落后观念的反向牵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践误区.消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阻滞因素的对策是牢固树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正确观念,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创新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5.
理论和实践素来是一对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则需要理论的指导并反过来进一步丰富理论。电子政务领域也是如此。"电子政务知识体系"是一个纯理论性的话题,但是它对于构筑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体系框架、指导我国的电子政务实践发展却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么多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也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2007年9月底,一场聚集了中国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界一流专家学者的大讨论在国家信息中心举行,讨论的焦点正是如何正视中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构筑具有体现中国国情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现将有关出席会议专家的代表性发言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重点。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建设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一、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政府“入世”的需要。中国"入世",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政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成员国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理必须体现透明原则,要求政务披露的信息是透明的、公开的,贸易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和可以预见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政府公众…  相似文献   

7.
终端安全管理,作为信息系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多年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因为忽略终端安全管理所导致的安全问题数量增加和严重性升级,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工作者认为终端安全管理必须纳入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此,《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以"电子政务网络终端安全管理策略"为主题,举办了第九期电子政务沙龙. 2012年12月1日,来自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单位的30余位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代表参加沙龙,就电子政务网络终端安全面临的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管理策略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本次沙龙邀请到三位长期从事电子政务网络终端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专家作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8.
基本概念 (一)电子政务 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命名"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使用较多的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概念主要是由英文"electronic government"翻译而来.没有直译成"电子政府",而译成"电子政务",除了类比"电子商务"的译法等因素外,主要是为了强调政务运作的信息化(电子化).  相似文献   

9.
国外电子政务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及我国的差距.列举了国外典型电子政务实践.分析提出我国应取的经验.包括:电子政府应向“服务型”转变.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国家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徐涤 《信息化建设》2011,(10):59-60
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得到了长足进步,"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而由电磁信息泄露问题引  相似文献   

11.
日本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对政府提高行政能力的要求.电子政务使政府行政方式发生了变革,从而使产生于工业时代的现行行政法与信息时代政府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出现了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电子政务的推进对行政法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必要借鉴参考国外电子政务的做法,以缩短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12.
常德市电子政务建设发韧于2000年"政府上网工程",对全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进行归口管理始于2004年。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文件,按照《湖南省信息化条例》、《常德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电子政务为手段,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模式.阐述了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韩禕伟  王盈 《科技信息》2012,(16):105-105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要求上海以自主发展、应用示范为重点,以建设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为契机,继续实施"云海计划",并选择青浦、闸北等区域开展"电子政府云"试点,逐步构建市级"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因此根据云计算的特征和技术构成,结合区政务网的特点,研究电子政务云的应用需求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先进成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城市管理理念,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数据共享、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广州城管委电子地图网站系统,向市民提供基于电子地图网站的城管服务,以城市管理地理信息化促进我市城管工作现代化,通过电子政务推进城管部门政务公开,连一步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行政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政务服务"即智慧政务,归属于当前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范畴,也是传统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2002年开始,国家就大力发展各省市的电子政务建设.2016年4月,国办印发了关于转发发改委等10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的实施方案》,2016年9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政务的步伐再一次提速,这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电子政务建设目标逐渐明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管理水平,政府服务能力,电子政务正走向变革时代.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实践,已从单纯的信息公开上升到在线互联服务.强调如何面向公众,做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整合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以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1.现状分析 自我国政府2002年初大力号召实施电子政务战略以来,各级加大了对电子政务投入、组织、规划和管理的力度,把发展电子政务列入社会发展规划中。目前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已将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工程列在我国信息化建设总体工程规划的首位。随着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普及和提高,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信息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造成网络瘫痪、保持网络的安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陈洁 《科技信息》2013,(26):125-126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这不仅改变了政府行政方式,同时也影响了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的变化,对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基本概念的描述,分析了国际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国内电子政务面临的困境,最终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保障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构建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安全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将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分为行政安全管理和技术安全管理两大方面,并就这两大方面分别展开探讨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