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超宽带技术是近年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为民用的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对比分析了DS-UWB和TH—UWB2种单载波超宽带系统,在此基础上,为提高频谱利用率,在多径衰落和多用户信道中,给出了一种旨在解决多用户干扰的基于正交Costas序列快跳频的UWB—OFDM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跳时超宽带中跳时序列数目的不足,提出将Reed-Solomon码用于跳时超宽带的跳时序列,并在传送端引入预滤波的技术方案。该方案不仅可以增加跳时超宽带中跳时序列的选择,而且可以对传输信道进行预滤波,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系统容量。采用IEEE802.15.3a标准信道模型,仿真了在理想RAKE接收机情况下的系统误码率和系统容量。仿真结果表明:在多用户情况下,该方法产生的跳时序列比传统跳时码序列更有效地减少了用户之间的干扰,降低了系统误码率,增加了系统容量。  相似文献   

3.
多用户干扰(MUI)是限制超宽带系统容量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系统的多址接入能力.THMA技术对不同用户采用伪随机跳时序列区分,实现了多址接入.从误码性能的角度对基于THMA的2种调制方式PPM和PAM的多址接入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PAM调制方式的性能要好于PPM调制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进超宽带通信系统的性能,通过对平衡Gold码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将平衡Gold码用于超宽带的多址接入技术,并对脉位调制(PPM)和脉幅调制(PAM)的超宽带系统进行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产生的跳时序列比传统跳时码序列具有更低的误码率.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OVSF码的超宽带通信系统混合多址接入方案OVSF-TH,设计了相应的接收机相关掩模.该方案采用正交可变扩频因子(OVSF)与跳时相结合,使系统支持可变速率要求.理论分析了其抗加性高斯白噪声性能以及抗多用户干扰能力,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其抗用户干扰性能优于2PPM-TH与DS-UWB.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超宽带(MB-OFDM-UWB)通信系统,在编码器与串并变换器之间加入一个直接序列扩频器,构建一个直接序列扩频与多级跳频相结合的多址技术.利用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CDMA)为用户分配地址,提高了用户容量;同时将用户的一个数据信息扩展到多个码片上,通过多个子载波发送出去,使系统具有频率分集的效果,提高了系统抗窄带干扰和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当误比特率为10^-2时,MB-OFDM-UWB多址方案可以改善系统信噪比5 dB左右,性能明显优于TH-PPM多址方案.  相似文献   

7.
一种分数傅立叶变换域的超宽带多址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数傅立叶变换域的超宽带多址方式,利用与时分多址相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将相位的变化引入到脉冲波形的选择中来。设计了一组正交性较好的脉冲波形,并将其应用于超宽带系统中。利用所采用波形在某一阶分数域发生能量聚集的特性,在分数域进行滤波降低多址干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多址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各用户间正交性较好,分数域滤波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前期提出的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采用跳时多址接入方式,通过分析文中系统的误码性能和多用户接入数量,对其多址性能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跳时多址接入方式的采用改善了并行组合扩频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多址性能,大幅提高了系统容量;在大信噪比环境中,该采用跳时多址接入的系统工作在5个干扰用户条件下的误码性能仍比在单用户条件下工作的传统超宽带通信系统有较大的提高.进一步分析了该多址系统可容纳的用户数量,认为较多用户干扰时可以考虑采用新的跳时码减少脉冲间发生碰撞的概率,以降低多用户干扰.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超宽带多址系统的误码性能,提出了一种分数傅里叶变换域的超宽带多址方式,与时分多址相结合,将相位的变化引入到脉冲波形的选择中来.设计了一组正交性较好的脉冲波形,将其应用于超宽带系统中.利用所采用波形在某一阶分数傅里叶变换域发生能量相对聚集的特性,在分数傅里叶变换域进行滤波降低多址干扰.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多址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各用户间正交性较好,分数傅里叶变换域滤波可以提高系统的误码性能.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伪混沌跳时多址接入系统,混沌映射关系和多址接入调制方式对系统的性能均有影响.当参数设置一致时,双帐篷(double-tent)映射是贝努里(Bernoulli)映射进行伪混沌跳时多址接入时数据传输速率的两倍;当速率一致时,前者的系统误码率更低.本文对双帐篷映射伪混沌跳时的跳时调制多址接入方式进行改进,采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得到的多址接入系统误码性能更好.这种改进型多址接入系统与贝努里映射的伪混沌跳时多址接入系统相比,不仅改善了系统误比特率,还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11.
超宽带--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接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超宽带系统的信道传输和最佳接收的基础上,提出超宽带-正交频分复用(UWB-OFDM)系统的接收结构,引入叠加导频技术来实现UWB-OFDM系统的时间与频率同步,在此基础上解决Rake接收和多址接入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UWBOFDM系统后,分析了IEEE802.15.3a标准信道SV模型,指出了其局限性,并基于抽样理论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改进方案,使该模型能应用于UWBOFDM系统,最后给出了该模型的统计特征和信道样本,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改进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有SV模型的信道特性。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UWB-OFDM系统后,分析了IEEE802.15.3a标准信道S-V模型,指出了其局限性,并基于抽样理论提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改进方案,使该模型能应用于UWB-OFDM系统,最后给出了该模型的统计特征和信道样本,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改进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有S-V模型的信道特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用户跳时超宽带(TH-UWB)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其目的在于研究多址干扰对(TH-UWB)系统各 方面性能的影响。利用多址干扰服从高斯分布的特性,分析了多址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得到了系统数据速率及上 界的解析数学表达式,并将误码率理论值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误码率理论值与实验值一致。 此外,还分析了在不同的室内密集信道下功率控制对系统数据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精确的功率控制将导致系 统的误码率及数据速率的下降,且可视距信道中的性能好于非可视距信道中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在采用固定占用发送的多通道随机多址系统中存在的负载不均衡问题,提出1种基于负载均衡的接入控制方式.采用平均周期划分的方法对新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各通道、各优先级及系统的吞吐量数学解析式,并由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其结果.与原有的控制方式进行比较后,系统在新的控制方式下显示出更好的通道负载均衡性及较好吞吐量,适用于系统轻负载及重负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快跳扩频系统以抵抗部分带宽干扰的分集分组加权合并技术,推导出采用该方案的 BFSK 调制快跳系统的比特错误率公式,文章最后分析新方案抗任意部分带宽干扰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分组加权合并方案能显著提高系统抗部分带宽干扰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要求与新型多址复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空中接口标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是最关键部分,而空中接口中最核心的是多址与复用技术.首先给出了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对空中接口技术的新要求,然后对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滤波器组多载波传输(filterbank based multi carrier,FBMC),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 carrier,UFMC)和广义频分复用传输(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等3种基于OFDM改进的新型多址与复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双时二维概率多通道多业务随机多址接入控制协议(MMDCTD),设计了时隙式接入和连续时间型接入相结合的控制时钟,采用二维概率选择,对多通道优先级业务控制的随机多址系统进行了研究.由于综合了时隙式接入控制和连续时间型接入控制的优点,使得二维概率多通道优先级业务控制的随机多址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建模分析,得到了双时二维概率多通道多业务随机多址接入控制协议的吞吐量解析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一致.同时,仿真实验还给出了二维概率时隙式和二维概率连续型随机多址系统的比较结果,说明双时控制系统的较优性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多通道的随机多址接入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一种新的概率检测非坚持联合控制MAC协议.通过划分分组发送时间1+a,得到了多通道的随机多址网络系统的吞吐量、多业务的吞吐量和信息分组发送时延等重要的系统参数.通过设置概率p值,控制侦听信道的节点数和休眠站点数,降低系统耗能,有效延长节点生命周期.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