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郁达夫的《沉沦》出现在一九二○年的文坛,其独特的内容和格调,立刻惊世骇俗引起轩然大波。到一九三六年的《出奔》止,郁达夫以表现自我、感伤咏叹的基本风格,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家兼评论家的郁达夫,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有着自己的艺术探索和美学追求,尽管他没有专门文章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但从他的作品、他众多的文沦和序跋里,我们可窥视到这种追求的火花和真知灼见。任何事物都非一成不变,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追求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历程,但笔者以为对真、美、情的追求在郁达夫小说中一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沉沦》是郁达夫前期创作的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堪称为个人Libido写作的经典文本。《沉沦》的写作意义在于,它不仅使郁达夫个人性欲得到了转移与升华,更是对现代社会“零余者”苦闷彷徨的“时代病”的大胆、真实、深刻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沉沦梦幻的世界──郁达夫小说的心理世界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就是生命”(福楼拜),“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雨果)。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能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只有那些单而不群,风格别致的佳作。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就属于这类情况。郁达夫先生性格复杂,经历坎坷,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成功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忧郁,苦闷、自卑、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构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内核。下面让我们从心理内涵的角度切入这个神奇的世界作一线心理探寻。一、沉沦的世界:非理性、性苦闷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一个为…  相似文献   

5.
对《棉被》和《沉沦》进行比较后,可看出在内容上两者都有着强烈的性欲表现和自我表现,在形式和创作手法上都采取了自我告白的表现手法,在取材上都使用了从作家自身的经历及作家身边的人和事中取材的方法。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棉被》倾向于客观描写、平面描写,而《沉沦》更倾向干主观抒情、直抒胸臆。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一生除写了大量的诗词、散文、评论外,还创作了四十多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大胆的自我暴露”、“露骨的真率”(郭沫若《论郁达夫》)对封建道德和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四十多篇小说中,最可代表郁达夫创作主张和创作特色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一类是写妇女的。郁达夫在后一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受压迫、受侮辱的下层妇女——“弱女子”形象。其中,有忠厚善良、饱尝生活艰辛的旧式妇女:有弱小无依,受尽资本家剥剥的贫困女工;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说《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其细腻、通灵的境物描写的分析,阐释了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风格在保留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酒之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韬晦的复杂心情。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艺术上更臻成熟,《迟桂花》当是他这时期独具一格的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你说的‘凄切的孤单’,倒是我们人类从生到死味觉得到的唯一的一道实味。”——《北国微音》“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人从母胎里生下来,仍复不得不一个人回到泥土里。我的旅途上的同伴,终究是寻不着的了。”——《胃病》“在这茫茫的人海中,我只觉得身在浩荡的沙漠里。”——《落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象这样以满纸的“凄切孤单”直陈于读者面前的,除了郁达夫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从他发表处女作《沉沦》开始,孤凄的哀音便贯穿了郁达夫的整个创作。不仅在小说中,就是在他的散文、杂感、日记里,也随处可见“苦闷”、“孤独”的字眼。以至有人讥讽他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伤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然而,在阅读了郁达夫的著作,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郁达夫所发出的孤凄之音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他整个生活道路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学对现当代作家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使其研读之余,还要改编改写。新时期,老作家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是为"聊斋新义",共十三篇,其中有的改自原著的名篇,如《蛐蛐》、《画壁》;有的改自原著较少人关注的短篇,如《双灯》、《牛飞》;也有从"异史氏曰"有感而发改写的《捕快张三》。这些篇章保留了若干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充分体现"京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开拓。另一方面,汪曾祺删去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铺叙小说人物的生活细节,保留了作家自己一贯的小说创作风格。在"聊斋新义"中,作家贯彻了其表彰人性美的创作宗旨,通过文白杂糅、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男女之间、人狐之间,甚至人与动物、死物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建构了一个和谐温暖的人间世界。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作为一个浪漫抒情作家,其小说大胆直露的性爱描写是作家主观情绪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深刻的启蒙意识.具体说来,人的发现是启蒙意识的核心,返归自然是启蒙意识的精神旨归,忏悔意识是启蒙精神的自我升华,批判封建意识是启蒙思想的终极指向.从启蒙的角度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性爱描写可以看到郁达夫小说的深广性.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中国传统文学对他的熏染,三是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私小说”的表现手法,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沉沦》的苦闷精神,大家讨论的很多。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郁达夫《沉沦》集中《沉沦》的那一篇),通过其文本体现,揭露苦闷精神的成因。一苦闷精神的文本体现在《沉沦》中,主人公"他"游离于众人的视线,把自己封闭在可怜的孤高里.人为的使自己失去了任何交流的可能,压抑的自己都觉得孤冷的可怜。由于缺乏交流,他总是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是我国文坛上负有盛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曾唤醒过许多青年人沉睡的心;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欢迎,在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追根溯源,我们看到,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特别是屠格涅夫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拟就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形象与郁达夫笔下的《沉沦》主人公形象作点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分析郁达夫的成名作《沉沦》。《沉沦》体现了郁达夫自卑情结的形成、展露、超越等三个层面。由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沉沦》引起了"五四"青年的共鸣,它以"感伤的基调"唱出了沦为国际社会中"老幺"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在《毁家诗纪》发表前为组诗添上注文,诗作抒情、注文叙事,诗文合璧,相得益彰;同时,国难与婚变的内容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组凄恻动人的自传体诗篇。郁达夫用旧体诗创作《毁家诗纪》,并用注文记录“毁家”的诸多细节,既是其“袒露自怜”性格的体现,也是郁达夫作为一个“骸骨迷恋者”以诗为舌、以诗为伴的本能选择。《毁家诗纪》是了解“郁王婚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郁达夫旧体诗创作的重要文献。《毁家诗纪》中的自传体诗文书写推动了旧体诗自传体诗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作家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有时并非是绝对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会有浪漫主义倾向,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中也会有现实主义成分,二者互相渗透、交叉,不可片面、孤立论之。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中就有浪漫主义成分和倾向,其表现在:(一)、作者思想上受浪漫主义思潮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二)、早期创作浪漫主义小说《乡村医生》、《乡村教士》等。(三)、现实主义小说里出现主观性、理想性人物形象,如《高老头》、《驴皮记》、《于絮尔·弥罗埃》、《改邪归正的梅莫特》等。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年代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19.
《沉沦》主人公是郁达夫笔下的第一个“零余者”形象,他善良,热诚而又过于敏感,孤傲清高,如何认识这样的人物形象,特征是与之相伴的大量的性苦闷描写,成为阅读,欣赏这篇小说无法回避的问题,郁达夫着力向人物内心深入开掘,使全篇充溢着感伤情调和忧郁美。《沉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突破了一已的情感宣泄,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真诚美好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典型的抒情环境、繁复的抒情意象、多样化的抒情手法等抒情特征,把握小说的主题意蕴和作家要表述的思想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