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牡丹鹦鹉原产于非洲等很多地区。70年代中期北京动物园赴非洲的动物采集组在坦桑尼亚收集和捕捉到野生牡丹鹦鹉400余只,并于1975年初航空托运回京,这是我国饲养展览牡丹鹦鹉的最早记录。据说此后国内玩赏笼鸟者通过不同渠道,又从日本、美国引进部分笼养种。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公园和居民都饲养和繁殖这种鸟,成为我国笼鸟养殖业中的常见种。按玩赏笼鸟者的习惯及北京市场通用名称,较常见品种有棕头牡丹鹦鹉、黑头牡丹鹦鹉、红头牡丹鹦鹉、蓝黑头牡丹鹦鹉、黄头脸牡丹鹦鹉等近十个种和人工品种。野生原种牡丹鹦鹉体羽以嫩绿色为主,头部分别为黑褐色、棕褐色、桔红色或金黄  相似文献   

2.
灵鸟鹦鹉     
很多人喜爱鹦鹉,一些人喜欢其五彩缤纷的羽毛,另一些人则喜欢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当然,也喜欢它们高超的学舌本领。不过,也有人厌恶它们, 将它们看做不共戴天的仇敌。那么,你是如何对待那些群居和入侵你的田地甚至对其造成毁灭性灾害的鸟类呢?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中,鸟的洗澡方式各有不同。水禽长时间在水中生活,用水沐浴不为稀奇。有趣的是喜鹊、乌鸦、椋鸟和鹦鹉等,它们喜欢用蚂蚁来"洗澡"。还有的常像"晒衣服"似的展开翅膀,进行日光浴。  相似文献   

4.
正形态各异的羽毛,承载着重要的使命。鸟儿的羽毛有什么功能呢?它们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呢?在寒冷的布拉德伯里山,蓝松鸦会抖动它的羽毛来保暖;在炎热的新墨西哥州船岩,红尾鵟的羽毛可以让它的皮肤不被太阳晒伤。有的羽毛颜色鲜艳,比如雄孔雀能用漂亮的尾羽吸引异性;有的羽毛帮助鸟儿伪装,比如北美红雀的羽毛让这种鸟藏在森林中不被捕食者发现。充满空气的羽毛可以使疣鼻天鹅漂浮在水面上;防水的羽毛可以帮助蛇鸟潜  相似文献   

5.
墨西哥的科学家说,不仅仅人类会患抑郁症,像鹦鹉等鸟类也会出现其中的一种症状——自残行为,将自己身上的羽毛全部拔光。它们患上抑郁症是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后,鹦鹉会将喂养它的主人当做配偶的替身,并与主人建立感情。当主人换作他人或离开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身边有其它同类的话,鹦鹉会与配偶一起生活,精神状态的稳定便不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没有同类与其相伴,鹦鹉会进入精神紧张的状态,它会停止进食,从自己胸脯的羽毛开始拔起,然后是尾羽,有时它们只留下翅膀上的羽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误认为是由于天气太热,…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鹦鹉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当今世界上共有330余种鹦鹉,但珍稀的品种已越来越少。其中美丽、坚贞的蓝鹦鹉就已经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7.
快乐的鹦鹉     
正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溪水日夜不停地潺潺流淌。鹦鹉躲在溪边的一棵大树上,一边回头欣赏自己美丽多彩的羽毛,一边高声唱着欢乐动听的歌。鹦鹉听到别的鸟儿叫声好听,又开始模仿他们各自不同的声音,学得惟妙惟俏。鸟儿们夸鹦鹉既漂亮又多才多艺,还给大家带来欢乐,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乌鸦在小溪边喝水,听到鸟儿们都在赞扬鹦鹉,就"嗖"的一声飞到了鹦鹉旁边。乌鸦打量了一会鹦鹉后,说:"你的羽毛虽然有些色彩,但是能够和孔雀五彩缤纷的彩屏相比吗?差距实在太大啦!嗓  相似文献   

8.
小小的黄鸟     
家庭养鸟,各有所好,常被人们捕来笼养(或架养)的野鸟不下百种.但总的说来,不外乎这么几类:用于游猎玩赏的,如苍鹰、雀鹰、隼等;用于戏斗的,如鹌鹑等;善于鸣啭的,如百灵、画眉、点颏、鹊鸲、红胸歌鸲等;善仿人言的,如鹩歌、八哥、中型鹦鹉等;羽色华丽的,如相思鸟、黄鹏、太平鸟、小型鹦鹉和文鸟等.而黄鸟能成为北京地区的著名笼鸟却是个例外. 这里说的黄鸟并非中国古籍中(如《诗经》)常歌咏的黄鸟,那实际是羽色美丽的黄鹂,这里的黄雀(Carduelis spinus)是一种广  相似文献   

9.
姜雅风 《大自然》2012,(4):51-53
在我见到的鸟类中,棕头鸦雀(ParadoxorniswcbbJanus)算不上最美丽,但一定是最可爱的。棕头鸦雀身体小巧短圆,羽毛纤细,如同毛绒玩具般可爱;喙粗而短,上喙先端弯曲,酷似鹦鹉嘴:头部的颏、喉和前胸羽毛粉红色,头顶至上背羽毛棕红色,背、腰、翼和尾部羽毛棕褐色,色泽淡雅。它们分布在我国东北至西南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10.
吃铁的鸟     
在沙特阿拉伯北部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吃铁鸟”,它们能够吃下铁钉和短铁丝等,并把它们消化掉。这种鸟的头部呈尖形,圆身子,黑羽毛,叫起来声音很难听,就好像有人在敲打  相似文献   

11.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亚马逊雨林上时,秘鲁南部一处河堤上金刚鹦鹉的狂欢到达了顶点,这座40米高的河堤成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带,红、黄、蓝、绿几千只金刚鹦鹉绕着乱飞。蓝绿金刚鹦鹉的翅膀闪着高贵的蓝光,绯红金刚鹦鹉在展示它兼带一点黄的深蓝的翅膀,蓝黄金刚鹦鹉的翅膀更像金子在闪光,红绿金刚鹦鹉是其中最大的,重约1.5千克,几乎有一米长,它可是这些鹦鹉中最炫目的了。它们在举行狂欢节?不,它们争着来吃河堤上的土。来吃土的鸟太多了,还得排队呢。每次只有三分之一的鹦鹉能吃到土,其余的都得在旁边的树枝或藤上待着,吃过的飞走,后面的再…  相似文献   

12.
乡间小鸟     
漂亮的小歌手天刚蒙蒙亮,金丝雀就醒来了,并且开始在树林里唱歌了。它的歌声婉啭清亮,从早晨一直可以唱到傍晚。整个春天里都能听到它的歌声。金丝雀身子细长,性情温驯,是一种人人都喜欢的小鸟。金丝雀的另一个名字叫芙蓉鸟。我国的金丝雀中有“山东种”和“扬州种”两个品种。山东种的金丝雀体格强健,羽毛清淡,叫声清脆,人们都喜欢饲养。  相似文献   

13.
答珠海洪波同志: 现代家庭,不少住户喜欢养鸟,美化生活。下面向读者介绍两种常见鸟的养法。百灵的养法百灵性情活泼,鸣声婉转动听。鸣声嘹亮而持久。繁殖期为5~6月。养百灵要选用百灵笼。用竹制、直径约35厘米、高27厘米。由于百灵喜欢凉爽,所以要将笼挂在通风透光处。百灵笼中央设一蘑菇形高台。原因是百灵是不上树鸟,让它落到台托上鸣叫,百灵笼底要铺垫细砂并时常更换。  相似文献   

14.
读者圆桌     
北京读者黄丽:观鸟专题让我想起看过的记录片《迁徒的鸟》和我自己的一次观鸟体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我始终处在惊愕状态,因为觉得自己一直在飞。和鸟一起飞翔真是一种奇迹,看到鸟突然离开地面,一点点升高,穿过湖泊,可以听到低低的鸣叫,听到翅膀切割空气的声音,看清它们身上细小的羽毛在风中闪动。这个星球上大部分自然面貌都被人类改变了,处处都是人类留下来的痕迹,不过鸟还主宰着这个星球的天空,但它们生存的环境实在是堪忧。这些鸟儿就像精灵一样,它们轻盈易碎,但愿人类能够小心翼翼的疼爱它们。  相似文献   

15.
鸟类所以会赢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们美丽的羽毛之外,就是因为它们有一副天赋的美妙歌喉。“鸟语花香”和“燕语莺声”这两个成语表明了赞赏之意。当然,有的鸟的鸣声并不美,例如喜欢“呱呱叫”的乌鸦就是,甚至惹人生厌。鸟类中有一大批鸣声悦耳的小鸟,它们大多是体态轻盈,行动灵巧,特别善于鸣叫,因此叫做鸣禽类。中国传统的鸣禽,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百灵鸟、画眉、黄鹂等。还有能学人说话的八哥、鹩哥。黄鹂就是古诗中所说的“黄莺儿”,杜甫还有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古人还称黄鹂为“黄栗留”,称八哥为“鸲鹆”,称鹩哥为…  相似文献   

16.
鸟鸣的秘密     
张雁云 《大自然》2010,(3):7-10
鸟类婉转动听的鸣声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其实,鸣声只是鸟类重要的通讯手段,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在吸引和稳定配偶关系、保卫领域、养育后代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许发现鸟可发出非常复杂的鸣声,但总结起来,这些声音可分为两大类:鸣叫和鸣唱。鸣叫指短促、简单的鸣声,雌、雄个体一般在全年都会鸣叫。  相似文献   

17.
《科技知识动漫》2011,(7):37-37
猫头鹰是有名的夜猫子,它白天隐伏在多叶的树枝上,不鸣叫,一到夜里出来觅食时。叫声洪亮。它呜叫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种个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寻找食物和繁殖后代。有人因为猫头鹰鸣声难听,而把它看作“恶鸟”,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虎皮鹦鹉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的性双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成年虎皮鹦鹉的前脑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上纹状体腹侧尾核(Hyperstriatum ventrale pars Canssle,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rchistriaylis,RA)和嗅叶X区(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雄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明显大于雌鸟的三个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体积。雄鸟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叫声复杂多变。这些结果提示虎皮鹦鹉的发声控制神经核团与鸣叫行为都存在着性双态性。  相似文献   

19.
“鹦鹉叫,财神到。”这是时下湖北云梦县农民中流传的一句新谚语。这个县500多养鸟专业户,养殖鹦鹉10多万对,每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这告诉人们,养鸟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新产业,是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子。我国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养鸟业是立体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空中农业的龙头,适合我国农村大力发展。一是不与传统种养业争地盘,具有廉价的空间优势;二是成本低,利润高。鸟类富有野性、抗病力强,又能捕捉野食,故支出少、收入高;三是前景广阔。目前食用鸟、观赏鸟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外,不少地区形成了养鸟赏鸟热,国际市场鸟…  相似文献   

20.
冬日观鸫     
姜雅风 《大自然》2010,(1):62-64
鸫类是雀形目鹟科鸫亚科鸟类的统称,多数种类背部羽毛暗淡,常在林下草丛中寻觅食物。夏秋季节,在上海的公园、校园、居民小区和道路绿化带等绿地内只能见到鸟鸫(Turdus merula);而到了冬季,绿地中的鸫类家族却变得兴旺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