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当代影响最为深广的《论语》注本,注释简明扼要而不乏考证,翻译直白明确而不乏灵活,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对《论语》和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孔子的时代距今已2500余年,因而历代对《论语》中词语的解释时有见仁见智之处。就《论语·学而》中的"贤贤易色"、《论语·为政》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的阐释,拟与《论语译注》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3.
现行分为20篇的《论语》,是西汉未年“精习《论语》的张禹(前?-前5)根据《鲁论》、《齐论》合校而成的本子。汉成帝封张禹为安昌侯,因而又称《张侯论》。 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六艺  相似文献   

4.
历代研究《论语》的著作为数众多,这些《论语》学著作,共同构成了一部蔚为壮观的《论语》学史。通过整理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论语》学著作,可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使人们洞察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可以“为其他学术开一条便利的途径。”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一部相当规模的《论语》学史的研究力作出现。唐明贵先生的《〈论语〉学的形成、发展与中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下文简称《论语学》)适时而作,弥补了这一学术上的缺憾。但是正如赵伯雄先生在其《春秋学史·序》(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叹言:“就当时学界一般的研究状…  相似文献   

5.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路》有子路的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有孔子对子路的认识和评价等,但过于简略。《论语》等典籍中有许多子路的相关材料,可以对照、补充《仲尼弟子列传·季路》,以丰富我们对孔子著名弟子子路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长期以来被许多高校选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文选中的个别注释和标点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本文谨就《冯谖客孟尝君》《论语·述而》《齐桓晋文之事》《楚辞·卜居》等篇目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提出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以经证经是指从经书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该经书中的词义或句意的一种训诂方法。运用以经证经的训诂方法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就是本《论语》之文来证《论语》,从《论语》中寻找证据来考释《论语》中的某些词义或句意。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论语》中的上下文语境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二是以《论语》正文中的训诂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三是以《论语》的用语之例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四是以《论语》的基本思想来考释《论语》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杨润根《对传统解释方法的批判与反思》一文认为汉代人开创的对先秦典籍的传统解释方法完全错误,并以何晏对《论语·尧曰》第一章的解释为例,把"汉代人歪曲颠倒的解释方法"归纳为六种予以批判。但是这种批判表现出对《论语》和汉人注的误解与歪曲。本文逐一予以反驳。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表达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前人对《论语》词汇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关于《论语》的表情词,目前研究的不多。情绪词是指那些可以将人的情绪表现在脸色、面容上的词,比如喜、怒、哀、乐等词。本文选取《论语》中主要的、基本的情绪,根据它们在《论语》中出现的词义,对它们进行定量统计和分类,并对它们的词性进行分析,对研究《论语》词汇、窥视古今情绪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2.
《论语》成语是在《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来历和出处的汉语成语。《论语》成语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频繁、广泛地使用。《论语》成语具有文言性、人文性、历时性、创造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它用最简洁的语码承载着最丰富的信息,能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知耗损,达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思无邪”本出自《诗·鲁颂·?》篇,而《论语·为政》第二则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思无邪”并非《鲁颂·?》篇的本事本义,而是孔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二、“思无邪”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思无邪”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论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是一部经典著作。在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读到引自《论语》的名言,如"学而优则仕""三思而后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德报怨"等,可你真的读懂了吗?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仅看字面意思,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某个人学习优秀,就可以去做官。其实,这句话还有上半句"仕而优则学"。上下句结合,意思是:"仕"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  相似文献   

15.
姬岳江 《科技信息》2012,(28):151-152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原则,比较和探讨理雅各(James Legge)、韦利(Arthur Waley)、刘殿爵(D.C.Lau)和林戊荪所译的《论语》中教育原则经典句子的英译,探索《论语》英译之道。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全书20章,共只有511条简短的语录,用词1,550来个。但是,从汉以后的汉语词汇中能找到数百个来源于《论语》的词语,其中绝大多数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旗帜,被尊为“圣人”,诰封为“至圣文宣王。”《论语》则是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具体表述。从西汉“独尊儒术”,学者必先读《论语》方能治经,到唐开成年间刻《论语》于“十二经”中,再到宋代朱熹列《论语》为“四书”之首,《论语》的行情一直看涨,孺幼必读,科举必考。实际上,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语》文化”,它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在对《论语》和《孟子》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二者的异同。指出从《论语》到《孟子》,名词性称谓的意义和用法都有所发展,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孟子》时代的称谓礼仪已经发展得比《论语》时代更为严格,更多限制。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学作为传统专门之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问题众多.文章主要围绕《论语》的编纂、《论语》的意义解读及孔子的思想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力图在固有旧说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阐释,为《论语》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论语》文本的生成过程,阐述了《论语》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母体的诸多原因,《论语》的价值取向和它的特点。论述了《论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与当时诸家学派的比较论争中,从形式到内容的形成积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