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实现现代化,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含义,论述了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产生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阐明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社会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显学。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产生了明显影响,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获得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浪潮冲击的现代社会,教育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培育出知识和素质能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的下一代,是教育界要面对的一个挑战。本文着重从中学生教育的角度、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简要论述了中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教育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对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和探索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信息化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的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从信息化的特征,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信息化的教育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娅 《科技资讯》2007,(26):116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力地推动教育现代化,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可以把握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教育信息化引起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及教育评价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6.
杨琳 《科技信息》2012,(17):303-303
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正如农业时代的文字、工业时代的印刷术那样 ,以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 ,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 ,将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燃料“.不断增长的知识编码化趋势以及通过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对这种知识的传播 ,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形成 ,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促使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素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英国信息教育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为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和对教育的突出作用。在信息化教育领域,具有战略上的远见卓识和策略上的求新务实。多年来,利用雄厚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大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人才优势,努力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全面提升,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在推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把信息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从布局到规划,从实施到运作,从理念到模式,从内容到标准,从评价到目的,日臻完善规范,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实施信息化教育采纳的范本和借鉴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今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被提高到了高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文章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滞后现状,阐释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应如何发挥图书馆在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培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如农业时代的文字、工业时代的印刷术那样 ,以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 ,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先决条件 ,将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燃料”。不断增长的知识编码化趋势以及通过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对这种知识的传播 ,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形成 ,信息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促使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素养的重要方面。19…  相似文献   

11.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对此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肖茜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4):136-138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的能力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照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9大标准,分析了我国日前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改正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若干措施,阐述了信息素养培养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有效地促使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文献检索课信息教育的具体实践,论述了在网络信息社会,大学文献信息课教育如何在传统检索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资源对学生进行课题检索技能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并提高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科教兴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国之大计,教育不仅仅要面向我国的发展,还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环境面向世界和未来。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产生,教育工作者才可以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网络也逐渐成为人们之间信息传输和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从另一角度说,社会的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也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人才需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被替换成为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创新式教育。该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秀英 《科技信息》2011,(5):I0131-I0131,I0138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必备能力之一,没有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然而,反观当前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当前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文章从培训的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培训的价值取向.提出在本市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以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目标,并对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低效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和意义,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议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敏 《科技信息》2007,(32):170-170,197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改革使得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又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工作。本文在介绍信息素养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了深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也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分析了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变革的具体方面以及教师需要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不仅局限教育,更是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何良春 《科技信息》2012,(30):234-235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是身处信息化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在分析信息素养涵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