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复杂、义蕴最繁乱的命题。古今学者大多从“兴”义、“兴”法等方面去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艺术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功能:即接受主体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人格的不断完美。而“兴”,从酝酿至完成,又是创作主体情感不断升华、人格不断重塑的历程。因此,“兴”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刘学 《科技咨询导报》2008,(13):209-210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本质论认为,艺术的审美性是区别于其它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工业设计来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审美仍然是其核心本质。针对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易出现“重技巧、轻修养”倾向的状况,基于艺术采风教学实践环节,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审美注意.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四个方面,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理论总结,以求建立适应工科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针对审美能力培养而设置的教育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味”与“韵”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在作为诗美本体、指称深层审美特征、与主体人格修养的关联几方面较为相近、表里;但两者又包含不尽相同的美学内涵,在范畴来源、所标示艺术质性、审美涵盖面、所涉内容与形式的偏重、审美的表象特征、艺术精神的生发等方面差异明显。故它们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本为诗学命题,后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发展成为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陌生化”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手法使得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新鲜陌生的奇异感受。用“陌生化”理论看待元散曲,近千年前的诗歌无论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还是意象表现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侯泽民 《咸宁学院学报》2014,(4):140-141,144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音乐在高校教学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高校音乐教育的三大功能(即培养大学生感知美、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出发,从理论概念角度、理解认知角度以及实践的角度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认知的新领域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刘晓蕊 《科技信息》2011,(11):194-194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薛宝钗的典型服饰分析,从现代审美角度出发,揭示中国服饰文化艺术注重“师法自然”、“中庸节俭”、“天人合一”思想和精神本质。倡导人们取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时尚审美的精华,摒弃糟粕,从而提高自身的形象、审美品位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基本功能,比较教育和娱乐功能,音乐的审美功能被过于漠视。无论主体的音乐条件如何,一个人欣赏音乐的能力总是高于他从事音乐制作和演奏的能力,所以音乐审美首先是属于大众的。正确的音乐美育的实施,主体审美条件的提高,将会有益于音乐审美功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审美和功能是自文学诞生以来中西学者为之困惑、因之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西方美家如康德、施莱格尔、伍尔德等强调文学的审美而排斥其功能性。而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却是我国文学传统中的主导倾向,从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怒”,封建社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片面发展和人格破碎等严重异化现象,而消除大学生异化现象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最根本、有效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因为不但人类情感的力式结构与艺术的力式结构具有“同态对应”的特殊关系,而且人类情感与艺术具有“同态双向交感”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消除自身异化,实现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兴趣”作为美学概念,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最早将“兴趣”提升为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对“兴趣”进行了标树。与此同时,文论家们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从感兴、学力、兴象、情兴等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边塞乐府对初唐边塞乐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初唐边塞乐府同时更具有艺术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从“气骨”、“兴象”方面改变了诗歌的基本质素,在诗歌的王国中融进了体现时代审美心理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纯属诗人自己的主体形象,开创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15.
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中国文化在艺术追求上是以“韵”为旨归,而西方是以“美”作为其最高审美范畴。本文以审美方式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因、意义等,对中西文化内在特殊性进行初步的宏观的考察,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全社会兴起“审美热”的背景下探讨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论述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方式、功能以及音乐教师应培养和具备的专业素质,突出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能完善幼儿的人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获得健康的审芙态度和精神的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实施幼儿审美教育,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的美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华 《洛阳大学学报》2004,19(1):127-128
从艺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谈起,引入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德智体教育的关系,认为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贯穿于德智体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虚静”是老子和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只有淡化主体,虚己忘我,保持物我俱丧的虚静状态,体生命、艺术与自然万物的合和之道,才能使审美活动具有超越性,真正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超功利活动。老庄虚静观的美学价值在于:其不仅是一种人格理想,且提供了一种对于诗歌、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及其审美活动的审美方法论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20.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时代,娱乐产品的"眩惑"、泛娱乐化是传媒产业审美缺失现象的重要体现。而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席则是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当代传播美学视角来看,在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品质的提升与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