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雷电是大气层的放电现象,由于其强大的能量,因此雷击带来的灾害非常严重。雷电灾害产生频繁,全球范围内每时每刻都有雷电灾害发生;涉及面广,其中人身伤亡事故屡见不鲜。因此了解一定的人身雷电防护知识可以避免或减少雷击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2.
熊国宏  张剑  张勇 《科技信息》2010,(17):354-354
雷电放电过程所产生的雷电流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从而引起巨大的电磁效应、机械效应。对电力系统来说,雷电放电可能在系统中产生很高的过电压,称为雷电过电压或大气过电压。如果对其不加以限制,将造成输电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配电装置等的绝缘故障,从而引起停电事故。此外,雷电放电所产生的巨大电流,也会因机械效应和热效应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有必要认识雷电的形成、雷电的危害和防雷保护。  相似文献   

3.
蔡广平 《科技信息》2007,(34):53-53
一、雷电的形成雷电是自然界中空气过电压产生的放电现象。关于雷电的形成有多种解释理论,通常我们认为由于大气中热空气上升,与高空冷空气产生摩擦,从而形成了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当正负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的电荷值时,会在带有不同极性的云团之间以及云团对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产生云团对云团和云团对地的放电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闪电和响雷。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电倍增管及高速摄影机 ,对SF6气体中绝缘子沿面预放电及放电通道形成过程中的发光进行了检测 ,得出快速振荡冲击 (FOI)比雷电冲击 (LI)更容易使绝缘子沿面的SF6气体产生电离与复合 ,从而造成快速振荡冲击电压下 ,极不均匀场中绝缘子沿面放电电压的降低 .试验结果还证实 ,雷电冲击下绝缘子沿面放电遵循先驱机理 ,而快速振荡冲击下放电遵循先驱与高频联合机理 .  相似文献   

5.
尖端-尖端的火花放电路径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火花放电特性是了解雷电路径的重要手段,研制了短间隙下火花放电实验装置和放电次数测量装置并进行实验研究.对所拍摄的放电图片进行了分析,发现短间隙情况下火花放电存在分步现象并进行解释,认为短间隙火花放电与雷电放电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短空气间隙下尖端电极位置变化对放电次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得到尖端电极位置与放电概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其反映了两个下电极对上电极距离差改变对放电选择性的影响.下电极和上电极的高度差对函数关系式中因子P有重要影响,p值决定了火花放电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尖板模型振荡雷电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特性,首先搭建了振荡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符合IEC 60060-3标准的振荡型雷电冲击电压,基于特高频法和脉冲电流法,建立了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测量系统,进而构建了SF6尖板模型,对负极性振荡雷电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进行了测量,对比了特高频法和脉冲电流法测量局部放电的灵敏度,分析了放电时延、放电幅值、放电数目和放电相位随外施电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特高频法测量灵敏度更高,适合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现场冲击耐压试验中使用;局部放电集中在外施电压各波峰附近;随着外施电压的升高,放电时延和放电起始相位急剧减小,放电结束相位则稍有增大;各周期放电幅值和数目随波峰电压的升高而线性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负极性振荡雷电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的产生和发展可用金属电极表面发射、负离子场致碰撞脱附和电晕稳定化作用进行很好的阐释。研究成果有助于GIS现场冲击耐压试验中局部放电的检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福建110~220kV电网雷电伤害故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难以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分析发现,传统输电线路防雷方式仍停留在:"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绝大多数是由‘云——地’之间的线状雷所造成"及"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基本上是打击在较高点"的雷电伤害输电线路方式观念,存在较大的不足,忽略了"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这一原理对输电线路雷电打击的重要影响,阐明了其机理,并针对传统措施的不足探索性地提出了改进与完善对策意见。  相似文献   

8.
识雷防雷击     
雷电是自然界的大气放电现象。这是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空气中含有水汽,自由电荷被水汽吸收。当气候变化时,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水滴被分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小水滴,渐渐在大气中形成分别带有正电和负电的雷电层。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压逐渐升高。当两块带不同电荷的云层互相靠近,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出现耀眼的闪光。因放电温度高达摄氏2万度,引起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发生巨烈的轰鸣,形成雷电,俗  相似文献   

9.
在气体中放入固体颗粒组成两相体,研究了其在不均匀电场中的导通特性,对不同气固两相体在不同介电常数和粒径条件下的雷电冲击下50%击穿电压U50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固两相体放电中的U50比单纯的空气中的要低,并且在不同的极性中变化不一样,其中负极性的变化比较明显.同时也观察到不同极性下两相体放电的伏秒特性和放电发展通道,得到气固两相体50%雷电冲击击穿放电时延比单纯空气的小,尤其在高压负极性下,气固两相体的放电时延比空气的放电时延的减小可达15%,且不同气固两相体的雷电冲击放电发展通道比单纯空气的更复杂.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力线路传统的防雷措施是基于“电力系统的雷电危害是云一地间线状雷所造成,在一定半径范围内雷电打击在较高点”这一传统的防雷观念,致使我国电力线路的雷电伤害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地得到改选和完善。本文以“雷电先导放电临界击距和暴露弧”的雷电机理为基本观念,提出对我国电力线路防雷措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李艳娇 《科技资讯》2009,(5):159-159
电力系统中的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路导线上发生电晕,会引起电晕功率损失、无线电干扰、电视干扰以及噪声干扰。对于高电压电气设备,发生电晕放电会逐渐破坏设备绝缘性能。电晕放电的空间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又有提高间隙击穿强度的作用。当线路出现雷电或操作过电压时,因电晕损失而能削弱过电压幅值。本文主要对电晕放电现象的原理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如何有效地防止电晕放电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张焕标 《科技资讯》2011,(34):59-59,61
雷电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只要我们积极主动的防御,采取正确良好的防雷手段,雷电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防雷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3.
雷电放电空间的电磁场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计算雷电放电空间电磁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根据此方法计算雷电放电空间的电磁场分布,其计算结果与有关文献的结果和模拟试验的结果一致,可供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高压输电线路监测零值瓷瓶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的要点是:在绝缘子串附近安装一个间隙和一个电极,间隙的一端与绝缘子串中部相连接,另一端接在电极上,电极安装在对端电场的等位线上,使得在正常情况下间隙不会放电,而当绝缘电子串中出现了零值瓷瓶,绝缘子串的电压分布改变了,在间隙两端产生一个大于其击穿电压的电位差使得间隙放电,用局部放电电磁波检测仪可以检测出该间隙的放电,从而检测出零值瓷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检测出绝缘电阻低于100兆欧的零值瓷瓶。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利用火箭拖带细金属导线进行人工引发雷电的专门技术,并具体针对1998和1999年夏季在广东从化地区进行的人工引发雷电实验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部分结果.电流、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以及光学观测揭示出人工引发雷电中存在有3种先导过程,放电特征与自然闪电有极大的相似性.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不但有助于揭示雷电放电的机理和特征,而且在雷电防护设备的检验和国防建设中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元军 《广东科技》2014,(20):64-65
详细介绍了220kV变电站主变220kV、110kV中性点避雷器型号参数的选择原理及计算方法。先从波阻抗的概念计算得到中性点避雷器的标称电流,再针对220kV、110kV有效接地系统中,有时会偶然形成局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利用对称分量法和迭加原理分析出此时作用在主变中性点的电压为零序电压-E · a,从而得到中性点避雷器的额定电压。同时讨论了由避雷器的残压~放电电流曲线不同的斜率计算中性点避雷器的雷电冲击残压方法,并阐述了主变中性点避雷器雷电冲击残压与中性点放电间隙的配合距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代文  任春 《科技信息》2013,(24):138-139
雷电对飞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加强对雷电的实时探测与预警可以减少雷电对飞机的危害。本文根据雷电特性,以某型通用飞机为例分析了机载雷电探测系统的探测原理与方法,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及实现方法,独立的机载雷电探测系统和气象雷达系统相结合能大大提高飞机的防雷电能力,最后,从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角度对实际运行中的几种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机务人员的日常维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维自洽流体模型系统研究了大气压条件下纵向氦气流对直流辉光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氦气流速条件下,对应不同放电空间中带电粒子的动力学行为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而引起放电结构的变化.正向氦气流导致放电空间中正柱区和负辉区的带电粒子密度减少,甚至能够使得负辉区逐渐消失.负向氦气流能够使得放电空间负辉区的带电粒子密度增大.通过比较氦气流速与离子迁移速率的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因氦气流导致对流效应,其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放电空间带电粒子的输运机制,最终引起了放电空间结构行为特性的变化.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加说明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控制气流大小和方向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源的化学活性和工作效率,这对于等离子体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雷电灾害防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的数据、结论可以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制定雷电灾害防护的防护设计与方案,与此同时节约成本,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雷击灾害风险中,损害和损失类型的分析,得出各类因子如何影响雷击灾害风险值,从而有针对性的降低风险因子,提高雷电防护安全。  相似文献   

20.
感应雷过电压是造成中低压配电线路雷击跳闸及导线断线的主要原因.目前配电线路工程中一般采用规程法计算感应雷过电压,该方法简化条件过多使得计算精度较低且未考虑感应过电压的实际物理过程.通过理论分析10kV配电线路上感应雷过电压的物理形成过程,揭示配电线路上感应雷过电压的形成机理;基于该物理过程,建立配电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计算模型,包括雷电放电通道的传输线模型、场线耦合模型及电力线路模型等;最后,计算分析了两种不同落雷点位置下,10kV配电线路上感应雷过电压波的分布特性.研究工作为10kV配电线路雷电过电压防护及实际防雷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