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往楚辞研究者训释屈原《东皇太一》中的“蕙肴蒸”、《云中君》中的“极”,有不妥之处。通过考稽相关古典文献资料 ,可知《东皇太一》中的“蕙肴”为连文 ,“蒸”用作动词 ,不为“荐”字之讹 ;《云中君》的“极”是“亟”的借字 ,意为“屡次”、“每每”。  相似文献   

2.
(一)字形衍变:大与太“大”,与“太”,今音殊异,字形有别.但历史地考查、我们就会发现,“大”、“太”本同出一宗,后来衍变而异.篆文“大”“象人形”(见《说文》).“象人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参天地,是为大”(见段氏《说文解字注》).《广韵》徒盖切,读如tài,湖南、四川有人读“大”为“tài”乃古音之遗;又音转作唐佐切(泰、歌之转),陕西人、山西晋南人也读“大”为“tuo”;《集韵》他达切,即普通话之dà.“太”不见《说文》,它作为后出字脱胎于“泰”.《说文》“泰,滑也,从艹从水大(tài)声,(?),古文泰”.从艹从水者,以手掬水,则水易从指缝中流出,故训“滑”.“泰”隶省作“汏”,(与浙米之“汏”同形,后人误为“汰”),则“泰”之本义也由“汰”来表达(今淘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九歌》 《九歌》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民间祭祀神的诗歌,共有十一篇(“九”不表示实数),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本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后经过屈原整理加工而成。传说屈原被放逐沅湘时,因“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王逸:《楚辞章句》),见民间祭歌鄙陋,便把它搜集整理成为现在保存下来的《九歌》。《九歌》既为祭歌,它的内容大体也不外乎记叙有关祭祀神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传统的解释”是“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见《毛选》。近年来有的把“千夫”释作“人民大众”,把“千夫指”释作“人民大众所指责的人”即敌人。(如《语文学习》1980年第一期释疑栏,上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二期补白栏等)。这个问题上,我守旧;而且认为,应该讨论清楚。这一联诗句太有名,常常被人们引用,总不能让“千夫”同时指代敌人和“人民大众”吧。  相似文献   

5.
《凌朝浮江旅思》:“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岸花开且落,江乌没还浮。羁望伤千里,长歌遗《回愁》”。此篇《唐诗纪事》卷四和卷九、《全唐诗》卷三九和卷四六于马周、韦承庆名下并载。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及多数选本、诗话均作马周诗。清孙涛《全唐诗话续编》卷下“韦承庆”下云:“《凌朝浮江旅思》一首,《唐诗》载为承庆作,尤遂初(袤)载为民周作,未知孰  相似文献   

6.
王之涣(六八八——七四二),字季凌,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及其附近地区)人。官文郡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和高适、王昌龄齐名,可惜其作品“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毛”,《全唐诗》仅存六首。他的诗善于“歌从军,吟出塞”,《凉州词》就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7.
1987年,面对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评论界曾同声叹息,认为它“太丰富、太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把握和做出结论”。五年之后,当人们还没有断定对它是否已“全部把握和做出结论”时,张炜又推出了与《古船》风格迥然不同的第二部长篇《九月寓言》。人们立即被它的新异所吸引,但也立即感到它比《古船》更难“把握”——一年多来评论中的大量误读已证明了这一点。 可研究性是现代小说的重要品格。而一位年轻作家能连续推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长篇巨制,在我国现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撰著《大同书》“倒填年月”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桩学术公案。攻之者说有,辩之者说无,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有人写了大量文章和专著,企图钉死康有为撰写《大同书》作伪。否定《大同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但事实上,《大同书》的写作过程是漫长而清晰的,所谓《大同书》“倒填成书年月”一说,纯属无中生有的不实之词,它不仅制造了一桩学术“冤案”,而且长期误导了对《大同书》的正确理解和评价。《大同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康有为构想的“大同世界”,其美妙程度不亚于西方人虚构的“乌托邦”和“太阳城”,代表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无端指责《大同书》“倒填年月”是一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9.
一、冬烘“冬烘”一词,辞书解释不尽相同.新《辞海》释为“懵懂浅陋”,新《辞源》释为“糊涂,迂腐”,《汉语大词典》则综合此两种解释为“过迂腐,浅陋.”至于该词为何会有此词义测均付诸阙如.“冬烘”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有个叫郑薰的侍郎主持一次科举考试.他误把一个叫颜标的考生当成了鲁公颜真卿的后代,并将他取为状元.时人作诗嘲讽他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八《误放》、十三《无名子谤议》)  相似文献   

10.
“中都”一词在《汉语大词典》、《辞海》都有收录,但是两部词典对“中都”义项的收录不尽相同,《汉语大词典》收录义项较少,虽然《辞海》收录义项较多,但仍不太完善。两部词典在释义举例上都有其长处,我们结合上述两部词典对“中都”进行考证,使该词条的释义和举例更加准确,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太兄暨朕登极节”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有六个宗教节日(亦称“天历六节”),其中之一即天历每年的二月二十一日的“太兄暨朕登极节”.此节含义,解释不一.但大都避开“太兄登极”问题而讨论“天王登极”,且将“天王登极”理解为“登天王位”.罗尔纲先生曾认为,在1851年1月金田起义前,洪秀全不会正式登天王位;又,天王“登极节”在“二月二十一日”,这个“二月二十一日”当不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一日,而应是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二十一日,是时太平军进驻武宣东乡,所以,洪秀全是于咸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851年3月23日)于武宣东乡登位称天王的.①此说被广泛接受,写进了各式教科书.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也持此说.②惟简又文根据《洪仁玕供词》等材料,认为太平天国当“一起义即正位天王,必无于武宣再行‘即位’之理”.③但仍视“登极节”中的“登极”为正天王位.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在前些年,《唯批》却受到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人的责难。责难之一是,说列宁的物质定义太空洞,太抽象,没有实际内容,其信息量接近于零;责难之二是,纵观《唯批》全书,具有机械唯物论倾向;责难之三是,认为《唯批》中的“绝对真理”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而且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语言讲究明白晓畅,语意连属,以让人一眼看穿知性信息为指归。诗歌语言却讲究简洁精炼,干净利落,追求一种“蹊径绝而风云通”、“语不接而意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形象构成的角度说,诗的意象和其他文学形象的不同之处,就是切忌太实太死,意象之间要有可供回旋的余地。清代诗评家刘熙载说:“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斯为入妙。”(《艺概》)他把诗的词句的省略跳跃与意脉的内在联系的关系讲得很透彻。这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关于“诗是跳舞,散文是走路”的说法,意思相通。词句的省略和跳跃,表现在诗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诗句之内的词语省略;一是诗行之间的时空跳跃。先看诗句之内的省略。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中说:“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这话是极有见地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省略虚词、修饰词和关联词,而将实词尤其是其中的名词直接组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组句现象。先看几个例子: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辛弃疾《满江红》)白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虞集《风入松》)以上...  相似文献   

15.
温克尔投影(Winkel's Projection)为德国学者温克尔所创拟,又叫温克尔“三重”投影(Winkel's "tripel" Projection),是现代国外常用于世界地图的一种任意性质的派生投影。如法国196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ATLAS MONDIAL)、英国1977年版《太晤士地图集》(THE TIMES ATLAS)、日本1979年版《中学社会科地图册》等,都大量地用该投影来表示世界的气候、矿产、食物、生产潜力和人类活动等自然和经济方面的专  相似文献   

16.
"太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太一”进行考证 ,确认其出现乃原始母性崇拜的遗留 ,先秦诸子借用之作为解释万物起源的宇宙本原 ,秦汉时期受燕齐方士的鼓吹 ,才由万物之化育者变为万物之统治者 ,汉武帝始立为最高神。“太一”的原形“太乙” ,在齐鲁俗语中为媒神。东皇在古人观念中为伏羲 ,与之相配的“太一”为女娲 ,《九歌》实为迎高媒神女娲的一组祭歌。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话题,我们在上期杂志中已经作过讨论,之所以要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再说”,实在是因为这个题目太重要,太关键了。中央对绩效问题已经“三令五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31号)提出要“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2006年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除了大家熟知的正标题之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太常提的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伟大著作的标题完整地说应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标题,从马克思1862年12月28日致库格曼的信中发现,是在《1861—185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即将完成之际确定的。而在此前,从1843年开始的长达二十年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著作写作一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标题的指导和制约下进行。1844年马克思同一位出版商签定的出书合同上的著作,作为《资本论》最初稿本的《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和被称作“第一分册”的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名著,以及《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它们的标题都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恰恰是在《资本  相似文献   

19.
郭在贻在《释“勿勿”、“无赖”》(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一文中说:“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云:‘按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见该书第3册,1108页。中华书局1979年)按钱氏此论,可谓知言之选。即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杂帖中屡见之‘勿勿’一词而言,连北齐的颜之推即己不甚了然。《颜氏家训·勉学》:‘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游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匆遽者称为勿勿。’此说一出,后世竟相承无异辞,查新、旧《辞海》及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均袭用颜氏之  相似文献   

20.
结合《汉书》纪、传及其它汉代文献对《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条进行考察,其中“奉常,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的记载可确信无疑;“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的记载与诸多史实不合,当存疑;“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太卜”中的“初”字当为“增”字之误。因此,我们在使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的材料时须详加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