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史晓翠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33):203-204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创造了许多人物,这些人物的服饰对于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知识,通过比较与分析各种人物服饰的汉英翻译,探讨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滕飞  李建华 《科技信息》2009,(29):I0239-I0240
词和文本的翻译面临诸多困难。本文通过《骆驼祥子》两个不同英译本中食物、服饰和住所等物质词汇和文本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词和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社会结构和功能内涵的翻译问题。研究表明,词和文本的翻译面临地方知识问题,同时还面临地方知识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背景差异问题;能否更准确地翻译,应是跳出词和文本的本身,来寻求跨语言体系中能够恰当地翻译词和文本背后隐藏的社会功能和结构的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5.
浅议杨宪益《红楼梦》译本中服饰颜色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群 《科技信息》2007,(31):253-254
《红楼梦》可称为是五彩斑斓的红楼世界,颜色词的巧妙运用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曹雪芹卓越的文学才能。本文将着重讨论《红楼梦》中服饰中颜色词的翻译,以杨宪益先生译本为例,试图探讨颜色词的翻译特点。  相似文献   

6.
秦腔表演包含的台词、身段、唱腔、脸谱和服饰等要素,构成了秦腔语言与非语言模态,为目标语受众呈现秦腔的多层次意义,是一种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语料库作为新兴的语料库研究领域,为秦腔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基于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型,提出秦腔汉英多模态双语语料库构建的基本步骤,并从指导秦腔翻译实践、创新CAT教学内容和搭建秦腔外宣资源平台三方面探讨该语料库如何应用于戏曲翻译人才培养和戏曲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7.
仝允彩 《当代地方科技》2010,(1):179-179,97
流行性是服饰固有的文化属性,服饰的流行性是服饰的款式、花色和颜色以及风格在一时期内的迅速传播和盛行一时,成为社会上人们服饰的主导潮流,从而形成特殊的服饰景观。那么本文就从服饰流行的原因、服饰流行的具体内容、服饰流行的周期,服饰流行趋势的研究和预测方面来探究服饰的流行性。  相似文献   

8.
对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形制之一,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目前的文物资料来看,早在商代就有对襟服饰,另外,在楚墓也发现了对襟服饰的实物。商楚时期可看作是对襟服饰的萌芽期。随后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对襟服饰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唐宋时期,在各类绘画作品上,可发现大量穿着对襟服饰的人物形象,穿着对象广泛,款式多样,对襟服饰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9.
智绪燕 《科技信息》2009,(20):I0349-I0349
文章主要概述了清代女子满、汉的两种服饰形制,并通过对服饰主要形式的分析,其中包括主要的服饰式样;满汉两种服饰形式的并存;满汉之间的区别以及融合等,来了解清代女子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符码,服饰关涉能指与所指。服饰符码的编码与解码都与身体相关,关于服饰的审美知觉与经验是基于服饰符码的。在后现代语境中,服饰符码在本性上是一种能指的游戏。服饰的文本化与符码能指的游戏,相关于身体的话语建构。同时,也正是在服饰符码的游戏中,身体的美才能得以诱惑般的显现,身体美学也才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1.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服饰辅佐了宗教,宗教又使服饰得到了升华。服饰作为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感情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角度,浅要分析了其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阐述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人情化”与“人形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金若佳 《科技资讯》2006,(19):177-177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提高,现代人的服饰日益追求缤纷多彩,即使以中国来说,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饰的需求日益提高,人们的服饰观也逐步改变,不再以廉价、耐穿为首选,而更多地追求高档、美观,可以说现代中国成为服饰的百花园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饰发展,有几个显著标志,构成现代服饰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将服饰作为社会整体环境中的一定系统,着重揭示服饰系统在社会环境作用下自身形成的演化机制;并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以及社会整体环境的发展,都是服饰系统演化的客观基础,都对服饰系统演化起着基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动漫服饰的价值,拓展了动漫的衍生价值,丰富了服饰文化内涵.同时,论述了动漫服饰美学特征,指出动漫服饰具有装饰性、符号性、民族性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面料、图案、色彩、服饰佩件、美感神韵等元素着手,论述了《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指出:现代服装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时,需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时代精神重塑传统,使其既展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神韵,又别具现代风尚。  相似文献   

17.
裘皮服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曾是最重要的服饰类别之一。裘皮服饰不但是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本文根据各种历史资料,论述了中国古代裘皮的种类、名称和加工方法、裘皮服饰的品种和穿着配伍、裘皮服饰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上海服饰时尚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文献、画报和照片以及来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实物的分析及相互印证,对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男装服饰时尚和女装服饰时尚等主题,就流行风貌、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和服饰配伍等展开研究,有关服饰流行心理以及时尚领袖等也一并加以讨论,并得到如下结论:(1)从1860年代起,上海逐渐居于晚清中国的时尚中心地位,“时髦”是当时上海服饰流行的集中写照。追求时髦成了上海的城市特性。(2)传统服饰时尚可以概括为高度风格化、精致化、多主题、多色彩,追求华丽,讲究细节,强调新奇。(3)西式服饰体系的影响逐步上升,这种趋势在上海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明显,对西式因素的运用在男装中远较女装普遍。(4)上海服饰时尚开始形成所谓“海派”的包容古今兼蓄中外、讲究炫耀追逐时髦、标亲立异变化迅速的独有风格,并拉开了中国服饰流行逐步与西方服饰体系并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刘明玉 《科技资讯》2006,(3):136-137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誉,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最有民族性,地域性,人文性及审美性的日常文明。服饰艺术构成了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服饰艺术进行了剖析,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的服饰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客家儿童服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儿童服饰根据年龄不同划分为婴儿衫、和尚衫、儿童大襟衫,同客家成人服饰一样讲究经济实用,所采用的面料因儿童的年龄而不同,但其品种更多、色彩更鲜艳、造型更复杂。另外,客家儿童服饰中的童帽、围兜儿、围脖、肚兜儿、背带等,也是客家儿童服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