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革命仿佛明暗之间游离的“影子”,它不仅是时代的写照而且成为走进鲁迅精神世界的屏障。葛兰西的“有机的”革命,虽然可以用来描述鲁迅的革命状态,但革命与个体的交错,时代的进化式发展,使鲁迅感到融入的困难与脱离的艰辛。真正懂得革命主体和主体革命的鲁迅,却不被“真正”的革命者所懂。  相似文献   

2.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多方面对当前高中生鲁迅小说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高中生课堂内外的鲁迅小说阅读情况都不太理想,但他们对鲁迅小说并不反感;高中生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了解鲁迅,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进展,更加有意识地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帮助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试图从萧红的作品出发 ,来谈谈如何面对鲁迅的问题。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 ,曾使鲁迅形象遭受到神化、误解、利用、亵渎等种种损害。真正能像萧红那样以平常从容的心态和真实鲜活的笔墨还鲁迅以本来面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对一个伟人的真实记录 ,是对鲁迅真正的理解和最好的纪念 ,有着不可替代的史料与文学价值 ,将会永载青史 ,成为人们认知鲁迅的珍贵文献之一。  相似文献   

4.
再谈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本是同根所生 ,在理解和践履自由主义基本信念上 ,较之任何自由主义者 ,鲁迅都绝无逊色。但是 ,鲁迅并非在中国简单鼓吹或演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他考虑更多的是自由理念如何有效地触动中国的现实与文化 ,怎样真正在中国人的内心扎根。他不是抽象地谈论、横向地移植西方自由思想 ,而是具体研究如何唤醒中国人的自由意识 ,如何建立一种符合自由理念的自由的思想与创造方式。鲁迅主要依靠他的文学进行自由的思想与创造 ,他和自由主义的关系 ,是文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一个有趣个案。鲁迅在不同时期 ,对自由主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者 ,都提出过自己的质疑或批判 ,这并不意味着他怀疑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而恰恰是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提醒人们注意自由主义本身或有的分裂或偏至。鲁迅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者还共享着注重个人气魄承担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资源。正是通过自由主义 ,传统与现代在鲁迅和其他一些知识分子身上才真正得以沟通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及宣传鲁迅思想,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强化爱国情怀,克服当今依然影响民族复兴的弊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使鲁迅精神永远光照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鲁迅阅读渐渐远离文本本身.回归文本本身、还原鲁迅自我,是正确解读鲁迅文本的现代意义的惟一方法.从鲁迅作品中选取“黑夜”、“人名符号”、“知识分子”和“乡村”四个意象进行阐述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正在于借助西方人文主义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下思维是鲁迅最核心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表现在鲁迅的生活世界中,不仅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尊重生活的现实感,还体现为几种思想观念断裂并置和整体化的倾向。此外,当下思维也使鲁迅体现出参与生活的强烈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施蛰存曾因怎样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有过一场争论。尽管鲁迅站得更高 ,问题看得更透 ,但施蛰存的观点本身也无可非议。然而由于两人的争论并未在一个统一的交点上展开 ,致使争论的价值大受影响 ,不过鲁迅高明的辩论技巧着实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2.
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为我们呈现了蒋少祖这一与高觉新、祈瑞宣等软弱的知识分子迥然有别的典型形象。处于时局动荡中的蒋少祖,表现出了成熟、沉稳,具有力量感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其与民众关系的膈膜中,和与政治关系的疏离中,也衬托了其独立、孤独的精神内核。在蒋少祖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孤独者的精神气质的再次复活。路翎延续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现实困境和出路的思考,所不同的是,都曾在历史的重压下肩扛黑暗闸门的知识分子,在最终道路的选择上却出现了分野,这让我们从中领略了鲁迅的深刻和路翎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鲁迅辑佚的《唐宋传奇集》“发意匡正”的目的,以时间为先后顺序的编排体制以及鲁迅求真考信的治学精神;分析了鲁迅关于唐代传奇小说的文体渊源、创作动机和唐传奇对后世创作的影响,总结了鲁迅对唐传奇研究的贡献。同时,鲁迅的小说也深受唐传奇的影响,二者在意境上都追求诗意美,在语言上都力求简约传神,从中体现了鲁迅与唐传奇的诸多联结。  相似文献   

18.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即明治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在日本文艺界,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占据主流地位、覆盖整个文坛的时期。鲁迅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弃医从文,放弃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转向他当时认为比医学更能改变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学。因此我们有必要剖析自然主义对鲁迅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在鲁迅作品中寻找自然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先驱者和一个具有大心者,内心深处体会出了被世人所抛弃的种种悲苦与孤独。与尼采相比,鲁迅的这种"孤独的抗战"虽然充满了苦难,但正是这种心灵的苦难使鲁迅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