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身体部位"工具角色是指在能量转换过程中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用作能量转换工具的现象。从广泛收集的相关语料中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充当工具角色时,通常在句子层面不体现出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角度出发,运用范畴化理论分析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分析发现"身体部位"工具概念隐含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认知模式,即部分∕整体换喻认知模式作用的结果,即作为部分的功能属性代替作为整体的身体部位在句子层面发生作用。本研究旨在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身体部位"工具概念隐含现象,以期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普遍的认知机制和特定文化对普追认知机制的处理结果所作的选择两方面来分析与"爱"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广泛存在的隐喻现象,进一步证明汉语中存在着一个复杂而有序的隐喻认知系统,从而有力地证明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束定方(2000)指出,范畴并非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它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及心智对真实世界的特征进行能动处理的结果;在客观现实因素以外,更有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兰天  王艳红 《甘肃科技》2007,23(5):145-149
本理论采用了与热力学不同的方法对热功转换中具有的升温,内能,膨胀做功等现象进行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种被普遍认同为是能量转换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基本力之间的作用关系,能量和做功行为的产生只是这种作用关系的从属现象,并以这种作用关系的证实为基础,又进一步证实了"在基本力的作用下能量具有等值的转换关系,总能量值是增值性而非守恒性质"。并在理论上对热现象的概念做了从能属范畴转为力属范畴的调整,最终确定了具有完全斥力性质的"热"是一种基本力,通过热归位于基本力行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以物质体现出基本力的性质,在由基本力与能量间的增值转换至能量与物质间的转换关系使物质、基本力、能量间形成一种简明而完美的增值转换关系以及证实了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一种物质增长的壮大过程。  相似文献   

4.
"细读方法"对语句"花园路径现象"的指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园路径现象(GDP)"非局部歧义.花园路径现象在语素、词汇、句子、语篇层面普遍存在."细读三知识"体现内在隐能,"细读三能力"反映外在显能,内外结合、显隐搭配形成"细读原则"(MCR).只有围绕语义中心,满足认知、结构、功能条件,符合充分性、普遍性、结合性、能释性要求,才能正确解读语句层面的花园路径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意义和情感载体的语篇,是人们理解其社会意义的基础,其情感主要由人际元功能实现。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框架下,互动模式和评价机制是人际意义在语篇层面的主要实现手段。人际意义在语篇层面的实现有两大模式,一为分散型模式,即语篇的人际意义隐含性的弥漫于整个语篇中;二为聚合型模式,即人际意义明显的聚合在一起,构成语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能量输出,该文旨在对"隐含"在产品进出口背后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计算和分析。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提出较以前研究更准确的计算模型,对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中隐含能出口量远大于隐含能进口量,是隐含能净出口大国;隐含能净出口值(以标准煤计)在1.1~3.6亿t之间,均值为2.24亿t;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7%~17.5%。可见中国虽然有不断增长的能源净进口,但大量能源实际上"隐含"在产品中输出到国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也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根据莱考夫(Lakoff)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得出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了一个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汉语的认知称谓词。其中的结构隐喻以相似性为经验基础,对人认知的概念化过程遵循了存在之链中从低到高的顺序。空间隐喻则遵循了意象图式隐喻的内在逻辑,以经验共现为基础。此外,相当数量的包含转喻思维的认知称谓词证明了概念转喻对抽象思维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涉及理想认知模型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的转喻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是转喻的基础。借人指人的汉语认知称谓词证明人名可以代表角色,这是Fauconnie否认人名代表角色的可能性的一个反证。  相似文献   

9.
李志萍 《科技信息》2007,(22):152-153
王寅教授提出的ECM认知模式(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分析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解释了概念结构的形式和句法构造的基础,兼顾了线性和层级性分析,适用于动态和静态场景分析。ECM认知模式可以用来解释语义和交际层面的许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英语词汇记忆和教学,本文拟用部分的事例来说明ECM认知模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西文化、思维和认知模式的差异,英汉句子结构在逻辑关联和语序排列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英汉句子互译不仅是句子意义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句子逻辑关联方式的重构和语序的重新排列。分析比较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还在于可以挖掘和提升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深化翻译教学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探讨汉英人体四肢即手、臂、腿和脚的隐喻,发现了隐藏在其后的隐喻概念及其形状、功能、位置和心理相似性的认知基础,揭示了人类“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从而为隐喻的概念性、普遍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佐证,说明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人类的思维和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2.
熊田甜 《科技信息》2009,(17):194-194
人体部位指人的转喻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部位如face,body,head等都可以指人,据语料显示此类转喻在具体的句子中是不可以随便替换。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从突显、语境、转喻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分析了影响人体部位指人转喻能被认知的条件,指出转喻不是随意的语言现象,并认为影响转喻认知的条件不仅仅是突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对转喻的构成起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青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6-118,122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以自己的身体作为认知的基本参照点,进而认识周围的事物,再引申到抽象的层面,因此表示人体各部位的词的意义被赋予了厚重的转喻性.根据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人体词语词义通过认知转喻机制由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不断延伸.人体名词词义延伸有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三种转喻形式,词性变化延伸主要突显事物的状态、关系、动作或过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孙贝丽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105-108,12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语言实践中,人们总是需要把语言符号组合起来造出句子表达意思,在语言符号组合的过程中,同一语义场中的语词可以在同一思维层面并列,以概念间的关系为基础来解释语词间的并列现象不一定正确。  相似文献   

15.
Myers—Scotton创立的标记模式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用学理论,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背后说话人所欲传递的意图义。从这一模式出发,说话人选择有标记的话语角色可以向受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即标记模式中所说的意图义,以抵消这一选择所带来的额外付出。这些意图义的传递可以取得相应的语用效果,话语角色的转换因而成为实现成功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运用HNC理论的相关概念,对汉语的几种移位现象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论述。就语义块的完全移位和部分分离现象,按照深层语义结构是否发生变化进行了分类,着重从语义块的分离、格式、句类的转换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些移位现象只是句子表面的变化,有些就改变了句子的深层语义结构。并且这些移位现象可用句类表示式及相关符号形式化地表示出来,便于计算机处理。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在个体数学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了解数学三个世界定义的基础上,具体介绍语言在数学的三个世界中在不同层次上担任的角色.把握语言对数学的影响,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语言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在个体数学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了解数学三个世界定义的基础上,具体介绍语言在数学的三个世界中在不同层次上担任的角色。把握语言对数学的影响,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语言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