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快感是大众流行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众流行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王朔小说作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快感内容及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大众文化角度来探讨王朔小说的快感编制策略,具体来说,王朔在小说中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风格、悬疑化的叙事策略以及双向化的人物与符号设置等手段以增加读者阅读小说的快感。  相似文献   

2.
以作家路遥、张贤亮、王朔的小说为范本,分析了新时期的情爱小说的两种类型女性形象,并探讨了隐藏在情爱救赎模式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坛,号称“痞子英雄”的小说作者王朔,曾经以《我是流氓我怕谁》与正统文化公然叫板。2002年7月,王朔又以25万字的妹妹篇《我不风流谁风流》在世人面前亮相。作者试图以“把责任扔到九霄云外”的写作态度,涂抹掉文学的神圣光彩,还作品以生活的本来面目;用“能摸到生活的质感”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北京方言以及平民文化的特色;以“自然界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艺术审美,表明白己的创作个性。王朔追求“有缺陷的”艺术来表达现实的生活,妄想获得学者专家们的正眼,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经历过近二十年的文坛纷争和社会关注,王朔及其作品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无法抹去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一、“王朔现象”引起的思考近一二年,从影视界乃至民众间,特别是青年中泛起了一股“王朔热”,或称为“王朔现象”,它起因于王朔的几部小说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几部电视剧收视率甚高,引起了轰动。对王朔的作品用文学艺术的标准衡量,影视界和观众均有不同评价。褒者认为它反映了时代精神,迎合了时代潮流,符合一些人的审美情趣,可算作文学艺术品;贬者评其为“痞子文学”、“流氓文学”或“无赖文学”,甚至斥之为“‘谴责小说,和‘讽刺  相似文献   

7.
王朔作品的语言具有“痞子式”的特点,这可以从他的词语、句子、修辞等的运用中反映出来,其主要做法就是将高尚和庸俗并置,使积极与消极相融。王朔对于意义的解构是以一种俗的方式进行的,它以打破常规的语言运用为依托和表现特征,这使得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接近他的小说,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相似文献   

8.
王朔小说常被人以"痞子文学”一言蔽之.本文力图在深入王朔小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类分析,探寻三种人物模式各自意义并整合出一条不同形象间相承和嬗变的轨迹,由此发掘出王朔小说荒诞表面下的严肃意义,即认为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既有的人的构想破碎后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虽然这种偏激化的尝试注定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王朔作品是一个颇有意味的存在,王朔对于中国当代文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王朔作品的出现与流行,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的某种性状相契合。对这种语境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王朔的价值、更好地把握王朔作品的意义无疑具有某种指导性。  相似文献   

10.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11.
维扬水乡文化滋养着汪曾祺的生命,也奠基了他的文化人格。维扬这片土地长期的政治弱势的积淀,形成了汪曾祺疏离政治、倾心世俗的文化心理。故乡的湖光水色、家庭温情的呵护,陶冶了汪曾祺的性情。他善良平和、自然随性,刻意回避社会矛盾而尽力发掘生活中的爱与美,追求人生与艺术的和谐之美。这种独特的文化人格贯注于他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封建时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主流是否定,近现代学者则以肯定为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人事科举等三方面内容,其核心和争议最大的是其经济改革内容。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而其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现代经济法最相似:青苗法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出现,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出现,法治文化基础是对传统公法、私法划分缺陷的超越。宋代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宋代社会的垄断不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垄断,是政府介入经济造成更坏的垄断;北宋政府不是民主政治政府而是集权专制政府,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结合造成更多的腐败;宋代没有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划分的思想,经济法不可能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成功方法。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思想过于超前。  相似文献   

13.
王光祈作为五四新文化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音乐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王光祈的政治思想及活动、文化思想、音乐理论、教育思想和社会交往等展开了讨论,着重探讨了他的少年中国理想和社会改造思想,并对其音乐救国思想和他对中国歌剧的发展等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在首次涉笔性爱,使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由社会层面发展到性别自觉阶段,达到了第一次飞跃和突破之后,其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书写和挖掘上,而是进一步上升到对文本形式的改造和利用上。王安忆在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坚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严、王之争不仅彻底影响了王世贞的政治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后半生人格心态之发展。随着严、王之争的展开,王氏以文章垂名不朽的人生志趣逐渐确立;严、王之争也改变了王世贞的文化心态,庄禅思想对王世贞文化心态的渗透使其形成出禅入玄的人生态度。心态的转变使王世贞的眼光更开阔,对于复古与创新、尊雅与尚俗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这使他超越了前后七子的其他成员,成为复古派中转变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就是要引导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全、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功能的发挥具有必然性与可行性。针对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面临的若干问题,必须强化文化批判精神,增强文化主体意识,积极发挥高等教育文化批判的超越、引领作用,真正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东莞为例探讨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出发分析东莞的文化传统及文化现状,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发展、建设新时期东莞文化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东莞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发展脉络之下,对东莞在今后的发展把握不能脱离东莞的传统实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沙油画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正是国家文化转型和市场与资本介入艺术的时期。艺术观念从政治需要转向自由表达个人"内心"的需要,"他者"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形态植入湖湘本土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了地域文化的特征,长沙油画就是"油画民族化"的代名词,在几十年的磨励中其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文化取向,在这一纲领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推进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之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却远未完成,文化转型的严重滞后对新中国政治经济领域接连发生的一次又一次失误有着重要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当代执政者继承并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必将有助于正面对多种文化挑战的当代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