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儿发现母亲患有轻度抑郁症,又不敢让要强的母亲就医,就假装让自己先患上忧郁症,再设计让母亲找心理医生为女儿治病。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母亲为了治好女儿的心理疾病,接受了家庭快乐疗法。为了女儿,这位单身母亲找回了真正的快乐。当母亲知道真相后,母女相拥而泣……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一位老师上班会公开课,课上老师提了一个流传甚广的问题:“假如你的母亲、妻子、女儿同时掉进水里,你只能救其中一个,请问你救谁?”经过简短的讨论,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救母亲,因为母亲只有一个,而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女儿死了可以再生;  相似文献   

3.
王丽妍 《科技信息》2012,(32):I0084-I0084
《喜福会》这部小说中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喜福会》中的中国移民母亲在中国出生和长大,中国文化植根于她们心中,她们在中国的早期生活与来美国后的生活截然不同,她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反,女儿们在美国出生和长大,她们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她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是美国式的。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正是形成母亲和女儿冲突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正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近日就一名母亲申请继承已故女儿脸书账号一案作出裁决。法官认为,死者与脸书的合同是其遗产的一部分,因而应由其母亲继承。据报道,此案中的女儿于2012年在柏林地铁站跌落站台被撞身亡,之后她的父母一直在争取获准进入女儿的脸书账号,以期找到女儿可能死于自杀的答案。但脸书锁定了该账号,并将死者的账号页面变为悼念页面。  相似文献   

5.
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也许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委屈”,女儿太不理解。不过在我看来,造成女儿如此“薄情”的,正是这位母亲自己。不可否认,这位母亲确实对女儿是一片爱心,也确实是辛辛苦苦、功不可没,但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7.
《哈利·波特》系列传奇的作者罗琳阿姨堪称当代最成功的女作家,也是最神秘的作家之一——她对自己的私人生活守口如瓶。然而,一位美国母亲最近披露了罗琳和她女儿之间的一段感人往事,使人们看到这位女作家的美丽心灵。这位母亲名叫吉娜·佩卡,她的女儿凯蒂·霍克不幸患上了神经细胞瘤这种绝症。吉娜发电子邮件给罗琳的出版商,说她担心女儿凯蒂等不到下一部《哈利·波特》的出版。她动情地讲述了凯蒂是如何喜欢罗琳的书,以及当时已出版了三部的《哈利·波特》系列给她女儿短暂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凯蒂是个十足的波特迷,她甚至在…  相似文献   

8.
花店的传统     
这是一个两口之家,母亲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经营着那些美丽的文字和自己的心情。女儿16岁,是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不幸患有风湿性心脏病。高二那年的春天,女儿忽然提出要利用课余时间到街上为行人画像,说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素描水平。母亲自然不同意,因为母亲深知女儿的身体,无论如何是受不了那般折腾的。母亲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9.
母女"共生"是指素子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特殊依恋关系,子女生命早期,母亲的资源投入保证了后代生命的延续.但对母亲的早期依恋一直延续形成的"共生"关系则不可避免阻碍女儿独立意识和人格的养成.进化心理学从进化视角为此提供了全新理解模式.文章还认为在这种前提下对男女两性的平等呼吁只能是徒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3,(14):10-10
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开始生效。江苏无锡市的一家区级法院对一对夫妻迅速作出判决,妻子的母亲因为女儿女婿不看望她而求助法院。原告与女儿发生家庭纠纷后搬到了儿子家居住,女儿女婿曾同意赡养老人,但之后从未看望过母亲。法院判决这对夫妻每两个月看望一次老人,并支付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11.
<正>1.1885年10月7日,在丹麦极有声望的玻尔家族,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大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其父是哥本哈根大学生理学教授,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  相似文献   

12.
【案情简介】2000年1月陈某为丈夫王某投保了简易人身险,保险期限30年,保费42000元,受益人为6 岁的女儿小丽。2002年王某卧病住院,在此期间王某约来三名好友,由王某口述,好友代书,立下了遗嘱,在遗嘱中变更一万元保险金给自己的母亲安度晚年之用。2002年底,王某因病身故。办完后事,王某的母亲将王某生前有关保险金安排的意思书面通知了保险公司,后者经调查属实后将1万  相似文献   

13.
网上知己     
有一对母女,相依为命的过着日子。女儿的腿不好使,勉强上完初中后就呆在家中无所事事,郁郁寡欢,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决定让女儿学习电脑。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编的信念调查表对289名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及其父亲或母亲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表明子女的信念得分与其父母的信念得分有显著相关。父母对子女信念的影响中母亲的影响作用较父亲明显;父母对女儿信念的影响较对儿子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对于李惠森而言,是生命的另外一个起点,他同时拥有了两个新生命:南方李锦记公司和女儿。但是这两个新生命却不能同样分享他的时间,在女儿成长的12年里也是南方李锦记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李惠森一直奔波于粤港两地的公司,很少与女儿在一起,有一天女儿问他整天在忙什么时,李惠森想了想,微笑着说,“孩子,爸爸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描写了解放前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艰难经历,关注他们与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由冲突最终走向相互理解的过程。母亲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女儿们从无知到成熟一步步成长,这给我们从"成长理论"视角解读该作品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艾薇菊·丹提卡在《息·望·忆》中成功塑造了两个海地黑人女性形象,母亲马汀及女儿索菲。马汀遭人强暴,远走他乡,但仍然无法逾越父权文化管制下的道德樊篱,最终精神分裂。索菲游离于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母亲的经历和“验身”行为使她趋于崩溃。马汀和索菲在异己的世界里生存,无法取得社会认同,难以倾诉,强烈的荒诞感使她们窒息。面对荒诞,马汀选择逃避,在绝望中自杀。索菲则立足现实,直面荒诞,在反抗中寻求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3月26日至27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的全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元元指出,当前职业病患者总量大、发病率高、经济损失大、影响严重是职业危害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0.
《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女儿的灵魂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有着比母亲一代更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身份危机,她们排斥祖先文化却又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处于文化夹缝状态的女儿们与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从冲突、对抗到最后理解、调和的漫长过程就是她们在文化和种族身份定位中,从迷茫到成熟的过程。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移民女性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华裔身份的危机是可以通过异质文化间相互沟通、兼容共存来消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