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学是主体对生活的的摹仿。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出的“文本之外,别无它物”和“互文性”等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文本观。文学摹仿生活的观点似乎走到了尽头。文章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也是对生活的摹仿。只不过,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具有“能指即所指,文本即生活”的特征。根据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就是文学的主体性以及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提出“阅读主体和阐释主体通过文本进行历史性对话”和“文本的历史性意义是文本系统和阅读主体的历史性阅读的产物”,试图重建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索文学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决定了其叙事的流动性.但不论其如何变化,探索文学的叙事仍有一些基本的立足点和叙事特征.作为一种解构性叙事,它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小说叙事规范的消解和对"深度模式"的拆除上;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它又往往在同一文本中并置两套截然相反的叙事语码.  相似文献   

3.
奴隶叙事的巅峰之作《宠儿》里面充满了后现代的叙事技巧,碎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碎片化叙事使得文本的主题指向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碎片性叙事,莫里森对文本中的灵魂人物宠儿完成了身份的解构。任何叙事都是制造人物身份。莫里森对宠儿身份碎片化的解构,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还原,身份得以建构。碎片是对个人以及整个族群命运的隐喻,是对一段血腥、荒谬与黑暗的历史的隐喻。建构,目的就是为了修复那段被中断,或被改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具有两歧性,这给人们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对德里达的文本,不同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作出迥异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解读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解构思想理论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里达打破了学科界限,他的解构思想也呈现出多重性的理论形态。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是在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及文本实然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的反思、批判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文本批判方面,解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的解读实现的;在思想批判层面,它的实质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解构;在日常生活批判方面,解构打破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与生活。  相似文献   

5.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自从产生到介绍到我国来,对国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对解构主义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学阅读层面的解构主义,却一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有的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把解构当作解开或者拆开,是对文章结构、意义等的破坏。认为解构阅读会导致虚无主义;有的简单地从德里达所言解构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等级秩序的颠覆出发.对号入座似地去寻求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于是不免牵强附会,离真正的解构阅读远矣。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特定的文本,分析文本的目的是为了阐释解构主义。解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宏大话语的消解是立足于解构历史总体性基础上的。它对传统革命话语的解构表现在小说中的革命主体的置换,文本对宏大革命话语意义的消解和对历史循环论及历史偶然性的强调,其在革命叙事的视角设置与传统的革命叙事不同等方面,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信实如史写作方式,而且置换了革命的主体与母题。革命本身所蕴含的阶级性、人民性、历史动力性、民族国家的现代性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消解。  相似文献   

8.
修辞转化是修辞主体在对各相关因素充分进行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某种修辞目的的驱动,以认知语境为重要条件,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采用适宜可控的方法与手段,而在修辞表达或修辞理解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修辞话语的零度与偏离同义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修辞预期而实施的修辞行为。这种修辞行为具有认知性、普遍性、建构性、解构性和修辞性等主要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但近二十年来,它成为阅读理论的研究重点。传统的阅读理论把阅读过程看作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而现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视为自上而下的模式,阅读理解过程被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试图构建文本意义。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外语文本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要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好文本阅读,走出阅读误区,从而多方面多视角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女性主义文论与德里达等人狭义的解构批评关系进行了辨析,讨论了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共同点,指出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最本质的差异,以及解构批评对女性主义文论的长远影响,并重点考察了集女性主义文论、后殖民话语及解构批评为一身的斯皮瓦克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完善服装解构设计方法为出发点,通过对材质解构内涵的理论研究与分析,阐述了服装设计中"解构"的全要素性含义.研究表明,服装材质解构设计的方法主要有2种:①创新肌理效果材料的使用;②转化服装整体结构与材质固有符号性关系.这2种方法形成全新服装形态.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断裂与联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之间是一种既断裂又联姻的关系,它们两者都是寻找文本的意义踪迹,只是方法上是对峙的,结构主义试图建立恒定的文本建构与解读模式,而后者则通过消解中心,瓦解结构使文本意义走向边缘,但两者在对峙的背后又都是为了寻找文本的意义踪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际、国内解构主义时装的分析,探究解构主义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刻意义.解构主义意味着一种文化策略,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模仿对象.中国人必须从自己的民族经验出发,策略性地利用后现代语境下日益多元的服饰元素,重新建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服饰话语,在自己生活的时代创造出独特的外观表达.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领域内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思想(即理式)在当代受到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质疑。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便把解构的利器指向了逻各斯,他从柏拉图扬言语、贬文字的观念入手,颠覆了言语中心、文字边缘的等级秩序,颠覆了先在于言语/文字的“理式”,指出文字是对言语的记录和存档,而言语则是对文字的增补和替代,它们同为思想的外化形式,两者相依共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面型历史状态及其原因,在已有的工艺史结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提出解构研究方法,并指出解构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传统工艺资源恰当地运用于现代中国设计中,将传统工艺的地域结构发展到现代设计的国际结构.  相似文献   

17.
巴特是法国美学界从结构主义转化到解构主义的人格化身,他前期的文论体现出结构主义的精神,后期的则充满解构主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对真实性的怀疑是先锋作家共同经历的一段精神轨迹.其中包含了旨在打破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知识体系对于真实性所作的种种承诺.然其虚无精神却使其反叛只能在颠覆和解构的游戏中永无止境的漂泊,先锋精神就此被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