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胡贵明  陈杰  覃金堂  李盛华 《科学通报》2020,65(15):1506-1518
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河流阶地记录了河流在构造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加积和侵蚀过程.其中,安集海河大峡谷至少发育了18级基座阶地.应用改进的光释光测年方法,对阶地上覆黄土及阶地砾石堆积中粉砂透镜体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安集海河3.7 ka至今的下切深度为260 m,最大平均下切速率7 cm/a. 3.7 ka以前,峡谷加积了巨厚的灰黑色砾石层(厚度大于200 m); 3.7 ka以后河流逐级下切砾石层,发育了13级基座阶地. 3.0~2.4 ka的600年间安集海河加速下切,平均速率达15 cm/a. 1.3 ka时,河流下切至第四纪以前形成的基岩层,至今形成了5级基岩基座阶地.安集海河大峡谷18级阶地是气候变化、河流水/沙平衡关系等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武功黄土沉积中埋藏古土壤的微形态及其发生学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唐克丽 《科学通报》1981,26(3):177-177
埋藏古土壤剖面位于陕西省武功县境内渭河河谷超河漫滩三级阶地。本地区深厚的黄土沉积中见有数层到十几层的埋藏古土壤。文中主要讨论黄土沉积中最上部的埋藏古土壤,或称之浅层埋藏古土壤,埋藏深度距地表不到1米,其时代可能为第四纪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3.
塞尔维亚黄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瑙河流域的塞尔维亚发育着典型的风积黄土-古土壤地层,形成年代至少早于80万年.对塞尔维亚L1~S4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系统的磁学参数测量分析,表明塞尔维亚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性质总体上与中国黄土高原是一致的,即磁化率的变化与成壤强度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黄土层还是古土壤层,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细粒的超顺磁(SP)颗粒和单畴(SD)颗粒,多畴(MD)颗粒所占比例较小.磁化率在黄土层和古土壤层出现的差异,与成壤作用密切相关.随着成壤作用的增强(从黄土发育至古土壤),细粒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随之增加,样品中强磁性的磁性矿物逐渐增多,磁化率增强.高温热磁曲线研究表明,黄土层样品中对磁化率起主要贡献的是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古土壤层样品则主要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只占有较小的比例,特别是S3和S4古土壤样品,甚至在加热和退热过程中表现出有可逆变化的趋势,表明该剖面S3和S4古土壤层发育期间的成土条件,已经使得磁赤铁矿不再稳定,发生溶解改变,可能暗示了当时更加湿润的成土环境已经超过磁赤铁矿的稳定临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区域,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指出:全新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层具有风成砂-古土壤-黄土沉积序列。其中在东北地区普遍发育3-4层古土壤,浑善达克和毛钨素沙漠南缘普遍发育4-5层古土壤,青海湖及共和盆地古土壤也在4层以上,表明全新世沙漠经历过多次活化扩大和固定缩小过程,受此影响沙漠-黄土边界带发生多次移动;而且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反映全球变化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是沙漠-黄土边界带时空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全新世后期人类活动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变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
约0.85Ma前后黄土高原区季风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正堂 《科学通报》1993,38(2):143-143
第四纪气候演化以周期性的冷暖更替为主要特征,在我国黄土区则表现为黄土堆积与土壤发育的更迭。黄土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多数学者认为,其古环境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古季风强度变化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演变是深入认识该区古环境、乃致全球变化的关键之一。但迄今对黄土记录的古季风演化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古土壤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对古季风演化趋势的认识。过去的古土壤研究侧重于离石黄土以上部分,而午城黄土中的古土壤研究甚少;第二,目前对黄土区古气候代指标的研究仍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孙东怀 《科学通报》1995,40(20):1873-1873
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古气候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风的产物,与之相间的古土壤则发育于夏季风环境效应优势期.约130~70kaB.P.的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以夏季风强盛为其基本气候特点,发育了一套由三层复合的、成壤作用较强的古土壤S1.为了半定量地恢复这一时期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我们布置了几乎覆盖整个黄土高原的三条大剖面线(图1(a)),沿线尽可能等间距选择典型地层剖面,对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实测,对各剖面的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磁化率作了较为系统的测量.通过对104个地  相似文献   

7.
尹功明  赵华  尹金辉  卢演俦 《科学通报》2002,47(12):938-942
对大荔人化石埋藏地点的地貌、沉积地层剖面层序的调查和气候年代学研究表明,大荔人所在地层剖面是由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和下部的河流相砂砾层组成,而在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发育有相当于黄土高原的黄土L1,古土壤S1,黄土L2和古土壤S2的地层;含大荔人化石的地层位于古土壤S2之下13m处的河流相地层中。根据黄土-古土壤的红外释光(IRSL)测年、大荔人化石层的贝壳化石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的铀系测年等多种技术测年的综合结果,认为大荔人化石所在地层的年龄应大于距今约260ka和小于距今约350ka,比较合理的估计应为距今260-300ka。  相似文献   

8.
出山西省芮城县5 km,黄土高崖上有一个叫做神柏峪的村子,便是大禹渡之所在. 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歇脚的地方.黄土崖底,是大禹渡电灌站.黄土崖头一个平台上,10 m多高的大禹塑像正对着黄河,挥手执未,忧悒而坚毅.河对岸,河南省的大平原在浓厚的雾霭之中无际无涯.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拉拉口、盘子山和东川等地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的磁化率、频率磁化率、c-T曲线、饱和等温剩磁和磁滞回线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晚第四纪青藏高原东北部风尘堆积黄土和古土壤中的磁性矿物都以磁铁矿为主, 还有磁赤铁矿和赤铁矿. 古土壤中的磁赤铁矿含量高于黄土, 说明在成壤过程中除了形成赤铁矿外, 还新生成了磁赤铁矿, 这些土壤成因的磁赤铁矿使古土壤磁化率明显增强. 这与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具有相似的特征. 另一方面,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中的亚铁磁性矿物的平均粒度都是准单畴, 但黄土层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平均粒度较粗, 明显偏向多畴区域. 研究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高低与超顺磁颗粒的含量和土壤发育强度基本呈正相关. 气候作用是主导高原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 即温湿气候增强土壤化作用, 从而导致磁化率增强.  相似文献   

10.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 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 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 与第四纪黄土一致; 粒度以小于50 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 最大粒径小于120 μm, 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 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 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 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 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中游地区马兰黄土的稀土元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明清 《科学通报》1991,36(5):366-366
文启忠等人曾对中国黄土的稀土元素作过研究,他们先后采用纸色层光度法和中子活化分析法主要分析和研究了陕西洛川剖面黄土的8个稀土元素,且对面上的工作涉及不多.作者为全面考察中国马兰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黄土高原进行大范围野外考察和系统取样的基础上,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测定了147块黄土样品的15个稀土元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阶地的年代与成因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祁连山东段北麓的河流阶地系列是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地貌标志,通过古地磁、热释光、放射性^14C测年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祁连山东段沙沟河的5级主要阶地和洪积台地分别形成于约830,418,250,140和10ka,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表明,由基座阶地构成的主要阶地系列是构造上升形成的,5级主要阶地揭示了祁连山东段最近830ka存在5次强烈隆升事件,它们发生的年代大致相当于这5级阶地的形  相似文献   

13.
袁建平 《大自然探索》1999,18(2):125-127
本文通过对黄河历史变迁考察,引发黄河社会性的思考,具体就黄河河势社会性表现,黄河社会性的实质及黄河社会性与自然特性的关系作了相应的分析,揭示了黄河社会性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14.
天山黄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育及北疆干旱化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大片分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口河流最高 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黄土高原古土壤非常相似。古地磁测定表明B/M界线位于69.5m深处的黄土L8底,推测剖面底部年龄约800ka前,指示准噶尔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和现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雏形最迟大致于同时形成。高分辨率粒度古气候记录揭示出距今约650和500ka年前有两次显著的干旱化增强和沙漠扩大,然后逐步增强最终形成今天的环境格局。这些干旱化和沙漠扩大事件与中更新世全球气候巨大变化基本同步,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区大范围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环境效应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中更新世系列气候事件发生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西安附近黄土中红褐色古土壤发育时的植被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景波 《科学通报》1984,29(7):417-417
我国黄土中发育有很明显的红褐色古土壤,尤以黄土高原东南部为最发育,多者可达40余层。根据古土壤特性等的研究,前人一般认为属褐土型古土壤,形成时的植被为森林草原型。笔者近年来对西安附近黄土中的红褐色古土壤进行了孢粉分析,发现了枫杨(Pterocarya)、栗(Castanea)、杜鹃科(Ericaceae)、黄杞(Engelhard)等的花粉,它们能够指示当时的植被类  相似文献   

16.
秦晓娜 《科学之友》2005,(16):89-90
本文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黄河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在重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搞好供水,水力发电项目的滚动开发,实现黄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从笔者的个人体验出发,深入剖析了<黄河怨>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历史的铭记,中国人伟大民族精神的抠歌.  相似文献   

18.
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粗碎屑沉积地貌面土壤中的砾石Ca膜含有明显的年龄信息,它的厚度不仅是所在地貌面的一个良好的年代指标,同时它本身还可作为定年物质直接用于ESR法的测年。通过对黑山峡河口黄河阶地上砾石Ca膜厚度的详细测量和Ca膜的ESR测年,获得本区1.57Ma以来砾石Ca膜厚度的平均累积速率炒每万年0.10mm,建立了Ca膜厚度-发育时间之间的经验计算公式,并据此系统 确定了研究区黄河T2-T11阶地的形成年代,其值依次为18,94,139,215,285,360,495,742,1072和1570ka,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得到已有的^14C和OSL年龄(T2,T3和T4)印证,并与地质、地貌对比分析得出的地质时代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9.
陕西洛川黄土中伊利石成因的透射电镜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季峻峰  ()陈骏  ()鹿化煜 《科学通报》1998,43(19):2095-2098
运用透射电镜对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伊利石的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伊利石颗粒主要呈磨圆的片状,化学成分与近变质伊利石相似,古土壤中伊利石含量较黄土为高,主要是由于古土壤发育时冬季风减弱,携带的伊利石增多引起的。伊利石可作为在湖相和海相沉积中鉴别黄土源的指示矿物。  相似文献   

20.
陈骏 《科学通报》1996,41(14):1297-1300
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富含碳酸盐物质.这些碳酸盐矿物一部分是由风力从源区带来的(原生碳酸盐),另一部分则是在风化成壤阶段形成的(次生碳酸盐).近年来利用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同位素组成追索我国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变迁,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然而,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全岩样品,所得的分析结果可能包含了不同比例的原生碳酸盐的混合,使分析结果的解释复杂化.因此很需要对较纯的次生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作细致分析以求更加可信的数据.黄土高原中部的S_1古土壤是末次间冰期的产物.其中发育有清晰可辨的次生碳酸盐胶膜和菌丝体,是研究黄土高原中部末次间冰期古气候和古生态的极好样品.为此,我们选择洛川、西峰和段家坡3个采样点从中挑选出较纯的次生碳酸盐胶膜作对比研究.其目的是:(1)测定黄土剖面古土壤中纯次生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组成;(2)对土壤碳酸盐C,O同位素组成与古季风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