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以西方美学范畴为基础.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区别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其“古雅”概念主要是指“第二形式”,是对美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双重形式,也就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古雅”和“优美”、“崇高”的互补性.对“古雅”的判断是经验的、后天的,个人和时代的不同也同样制约着对“古雅”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同时又需要一种“修养力”.  相似文献   

2.
在王国维这里,“古雅”作为艺术形式(优美和宏壮)的一种载体,是艺术的形式因素,但不完全等同于艺术的形式。它侧重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符号的处理形式,是艺术的整体形式的微观形式元素,就是艺术家用来传达艺术作品整体形象时进行艺术符号操作而形成的微观形式元素。“古雅”还是艺术品所体现出的一种形而上的美学价值,而“趣味”、“神”、“韵”、“气”、“味”这些东西就是“古雅”的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古雅美"等方面。王国维以他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开辟了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美学思想观点与研究方法。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这既与他个人的天分密不可分,也是他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对叔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思的著作中,“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等几个概念是经常使用的,并常常出现交叉使用指称同一类现象的情况。那么这些相关概念的涵义是否相同?如涵义不同为何又能交叉使用?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赋们认为这组相关概念的涵义有宽狭之别,同时又具有包容和交叉交系,在理解和使用时应注意区别。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境界说”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哲学。作为一种广义审美文化形态的“有意味的形式”,“境界”范畴是本体和现象的统一,即美本身与美的显现和表现的统一。本文从艺术本体论和审美辩证法两个方面,说明了王国维艺术哲学的基本特征;从现象本体化和本体现象化的双向反馈中,逻辑地考察了这种艺术哲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芙蓉出水”的美被认为是一种高品级的美感形式。本从主体心性的空灵、充实和艺术表达的深遥、意远两个方面阐释了“芙蓉出水”的美之美学内涵,以期对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美与“自由”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段时间以来,“自由”成了比较通行的关于美的似是而非的本质规定,成了一个言美必谈的概念,听起来很动人,用起来很顺手,但细考起来却有许多问题。1.“自由”作为美本质是权威定论“自由”于美学有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主张这概念作为美本质的人都是中国当代受人尊敬的美学巨腕。而且“自由”这个概念,极大地满足了80年代以来中国人走出文化专制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李泽厚在1962年说:“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存本身就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虚无性,带有浓厚的原罪感,背负着许多重荷,如道德、理想、责任等等。对于人生本质,王国维认为人生从头到底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悲剧的缘由在于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困扰。对人生苦痛与欲望的解脱之途是审美,因为美和美在形式是关于实念的知识而不关于实用,能解脱处于现实困顿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11.
实体形式肇始于西方第一位形式主义者亚里士多德,是形式“语义”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分为审美意义上的形式(美在和谐)和本体论意义上的形式(形式质料说)。托马斯.阿奎那总结了古代和中世纪的形式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念为基础,阐述了美的三要素(完整、比例、鲜明)说;现代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吉尔松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观念,并且从存在论(最高的存在即上帝、纯形式)上论证了包括美和艺术在内的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2.
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从审美无利害关系出发,提出“眩惑”范畴。在王国维看来,“眩惑”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复归于生活之欲”,违背艺术的精神与宗旨,不能使人超越功利、进达纯粹知识。对待艺术中的“眩惑”成分,要因文而异,具体看待,不可以偏概全。要从中国传统美学的雅俗之辨中,发掘其蕴藏的深层意蕴和非凡之美。在艺术和美浸淫着世俗气息的当下,更应从人的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等出发,认识到“眩惑”在满足人性发展方面的肯定性价值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从德国哲学美学中汲取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接受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真”、“美”的内涵时,王国维的文学美学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德国美学因素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宋炜 《科技信息》2007,(15):304
形式法则,通常被认为属于平面设计的范畴,与环境设计风牛马不相及。事实上,当我们把一个充满美感的,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环境设计进行提炼以后,会发现上面提及的各种形式法则的影子。这就说明,“美”具有共通性。在本文中,将通过对概念、联系、设计运用的方法和实例等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最终寻得其间的联系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创造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宋伟光 《科技信息》2003,(3M):24-26
如果将我们感知道的“美”表现成为作品,那么必然离不开“表现人”(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和表现手法了。不过美的广义性决不会使其仅限于“纯艺术的手段”之范畴。如陶瓷艺术,便是陶艺家们将自我情感以陶瓷的科技工艺来实现的“工艺美术”。因而它在很大程度上透射出的是一种科技之美。  相似文献   

17.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18.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提出的“读书三境界”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应该说,读书、著书和藏书,是人类同书打交道的三种最常见的方式,互相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而,同读书一样,著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境界,大致来看,有如下三种。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