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西段改则南拉果错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组成综合研究表明, 拉果错斜长花岗岩为洋壳运移过程中含水条件下辉长质岩石剪切深熔作用形成的, 该类斜长花岗岩锆石年龄代表了与洋壳扩张时代同期或者稍晚于洋壳扩张时代的洋盆扩展时代. 拉果错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6.6 ± 2.5) Ma, 这一结果表明在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西段存在中侏罗世洋盆.  相似文献   

2.
辉长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 四川甘孜县城南7 km水电站蛇绿岩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292±4 Ma (n=21), 表明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盆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或早二叠世初.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是东冈瓦纳大陆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大规模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西藏吉定蛇绿岩中辉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雅鲁藏布缝合带吉定蛇绿岩中的均质辉长岩与堆晶辉长岩呈过渡关系, 是研究区特提斯洋壳轴下岩浆房过程的产物. 对其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 得出加权平均年龄为128 ± 2 Ma(2σ, MSWD = 0.71), 即辉长岩结晶年龄. 该结果代表了吉定地区特提斯洋海底扩张的时代, 与中段大竹卡洋盆形成时代一致, 但晚于东段和西段洋盆发育时代, 表明藏南日喀则地区洋盆时代相当, 而整个东特提斯洋盆发育消亡时代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冈玛日地区出露有含典型蓝闪石的蓝闪石片岩, 其岩石学、矿物学研究显示其变质条件为高压低温变质作用. 对两个蓝闪石片岩中的蓝闪石单矿物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 坪年龄分别为(275.0± 0.9)和(282.4 ± 0.8) Ma, 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75.0± 1.3)和(287.6± 2.3) Ma, 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一致, 这与整个区域的晚古生代特提斯洋的俯冲时代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阴极发光、LA-ICPMS和SHRIMP定年技术, 对南天山北缘缝合带东段的榆树沟蛇绿岩地体中两个麻粒岩相变质基性火山岩样品中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微量元素组成分析和原位定年. 所获得的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392±7和390±11 Ma, 代表了该蛇绿岩块体经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的年龄, 揭示南天山洋在泥盆纪早期即开始向北俯冲.  相似文献   

6.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解祁连地块起源与演化, 利用SHRIMP U-Pb定年法获得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2个片岩、2个花岗片麻岩和1个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的锆石年代资料. 2个片岩单颗粒碎屑锆石共有61个具地质意义的年龄资料, 其锆石年龄分布于0.88~3.09 Ga之间, 主要介于1.0~1.8 Ga, 约占70%, 峰值在1.6~1.8 Ga, 部分在2.0~2.5 Ga之间, 约占20%, 其余零星分布在太古代及新元古代. 2个花岗片麻岩锆石年代为(930±8)和(918±14) Ma, 1个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锆石年代为(790±12) Ma, 分别代表两次岩浆活动的年代, 可与扬子地块新元古代晋宁运动早晚两期的岩浆活动对比. 本研究工作和前人的资料共同表明,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碎屑锆石年代广泛分布在元古代, 明显与华北地块在新、中元古代时为一稳定地台有所不同, 而与扬子地块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年龄频谱相似. 再加上钕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地层学及古生物生态的证据, 推论祁连地块并非由华北地块裂解出来再拼贴回去, 而是与扬子地块有较强的亲缘性, 在新元古代时同属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大约在震旦纪末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 形成当时原特提斯大洋中的陆块, 并于早古生代时随古祁连洋的闭合, 与阿拉善地块聚合形成北祁连褶皱带. 因此, 认为古祁连洋其实就是原特提斯洋的一部分, 北祁连蛇绿岩属原特提斯蛇绿岩. 此外, 早古生代时祁连地块发生明显的大陆再活化作用, 此作用与柴北缘大陆板块的深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海祥  牛贺才  K.Terada  于学元  H.Sato  J.Ito 《科学通报》2003,48(12):1350-1354
研究显示, 库尔提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的野外地质产状、岩石学和岩相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剪切成因的斜长花岗岩一致, 是由洋壳运移过程中下部第三层发育的剪切带中的辉长岩经低角度剪切变形形成的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形成的. 斜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表明, 该蛇绿岩形成于泥盆纪, 形成时间为372±19 Ma, 这同时代表了库尔提弧后盆地的扩张时代. 该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 古亚洲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消减作用应始于晚古生代早期.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山肃南九个泉蛇绿岩形成年龄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小洪  宋述光 《科学通报》2010,55(15):1465-1473
九个泉蛇绿岩作为北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中最具代表性的蛇绿岩残片之一,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应用SHRIMPⅡ锆石U-Pb法,对蛇绿岩中的均质辉长岩进行了精确测年,18组测试数据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0±5.1)Ma(MSWD=1.06),该年龄代表了辉长岩的结晶年龄,同时也应代表九个泉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蛇绿岩上部的玄武岩-辉绿岩单元具有典型N-MORB特征和弱的俯冲带印记.根据九个泉蛇绿岩的年龄数据和地球化学资料,认为九个泉蛇绿岩很有可能是北祁连弧后盆地洋脊扩张的产物.九个泉蛇绿岩形成环境的判定和形成时代的确定为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洋内俯冲体系的发育和演化,以及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制约。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东草河蛇绿岩: 一个早古生代的洋壳残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位于北祁连山俯冲杂岩带南面的东草河蛇绿岩是一个构造移置岩块(大小为3 km×6 km). 其下部岩石组合为多期次侵入的岩床状堆晶纯橄岩-橄长岩-斜(钙)长岩-斜(钙)长质辉长岩-辉长岩系列, 其中可见不谐合的纯橄岩-橄长岩侵入体. 往上过渡到均质的辉长岩-苏长质辉长岩系列, 顶部则有辉绿岩质岩墙与玄武岩质熔岩. 矿物结晶顺序为橄榄石±铬尖晶石→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钛铁氧化物矿物. 堆晶岩中的铬尖晶石成分(Mg#: 42-66, Cr#: 41-57)类似于现今的洋壳特征. 堆晶岩石与均质岩石系列中的斜长石与单斜辉石成分变化, 反映了岩浆结晶分异的过程且与现今的洋壳成分特征相似. 辉绿-玄武质熔岩的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与N-MORB类似. 东草河蛇绿岩组成岩石群的REE与微量元素蛛网图分布特征显示它们是N-MORB岩浆分异的结果. 利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法, 获得苏长质辉长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7±7) Ma, 代表东草河蛇绿岩的构造侵位年龄. 由岩石建造、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与定年学的研究结果, 可以确认东草河蛇绿岩是一个古祁连洋洋壳残片, 为古祁连洋向北俯冲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报道阿尼玛卿构造带东部蛇绿岩的同位素定年结果: 德尔尼洋脊玄武岩全岩40Ar-39Ar中子活化测年得到坪年龄为(345.3±7.9) Ma. 从过剩Ar等角度探讨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认为可以代表蛇绿岩喷发形成的时代. 该年龄为青藏高原最北端古特提斯缝合带的存在及东延提供了时代证据.  相似文献   

11.
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新开岭-科洛杂岩主要由变质岩、构造片岩和花岗岩类组成. 前人依据变质程度将该杂岩划归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本文报道了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新开岭群构造片岩、新开岭杂岩中的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冷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研究表明: (1) 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216±3 Ma(2σ), 原岩年龄为337±7 Ma(2σ). (2) 新开岭群构造片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 喷发年龄为292±6 Ma(2σ); (3) 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侵位于167±4 Ma(2σ); (4) 冷川花岗闪长岩164±4 Ma(2σ). 这表明新开岭-科洛变质岩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以前认为的本区古陆块可能并不存在. 结合研究区及区域资料, 新开岭-科洛杂岩可能代表了与印支期碰撞有关的变质杂岩, 在碰撞造山后或非造山伸展背景下, 新开岭-科洛杂岩中的主要花岗岩类于中侏罗世侵位.  相似文献   

12.
洪古勒楞蛇绿岩Sm-Nd同位素特征及时代界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建华  金章东  李福春 《科学通报》1999,44(9):1004-1007
洪古勒楞蛇绿岩Sm Nd的等时线年龄为 ( 6 2 6± 2 5 )Ma ,εNd(t) =8.40 ,模式年龄TNdDM值界于 ( 1 1 80~ 1 2 0 8)Ma之间 ,说明该蛇绿岩形成于晚震旦晚期 .岩相组合、岩石化学、稀土配分、微量元素以及铬铁矿的伴生等特征进一步表明 ,洪古勒楞蛇绿岩的岩浆来源于轻稀土富集的自亏损地幔源区 ,并形成于古大洋中脊 ,现存为碰撞带中的洋壳残片 .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东准噶尔北部俯冲花岗岩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东准噶尔北部地区侵入于中泥盆世北塔山组地层的希勒克特哈腊苏花岗闪长斑岩和喀腊萨依二长闪长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 其形成时代分别为(381 ± 6)和(376 ± 10) Ma, 代表俯冲过程形成的花岗质岩石, 这是该地区迄今为止首次报道的位于350~390 Ma的花岗质岩石的同位素年龄. 喀腊萨依二长闪长斑岩锆石的另一组年龄(408 ± 9 Ma)可能代表了其下部下泥盆统火山岩的时代. 同时, 同位素测年结果暗示了准噶尔洋由南西向北东俯冲过程的时间间隔可能为408~376 Ma(实际间隔间隔可能要略大一些). 由于含矿斑岩是在中泥盆世北塔山组火山岩形成后不久侵位的, 因此本区与产出有世界级斑岩铜矿的安第斯山的构造背景相似, 具有形成大型斑岩铜矿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尖晶石具有高Os低Re含量的特性,能够抵抗变质、蚀变和风化作用对其Os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其Os同位素组成的测量值可以代表形成时的初始Os同位素组成.本文尝试用同一堆晶序列纯橄岩中尖晶石Os同位素组成和辉长岩中锆石年龄来反演地幔源区的Os同位素组成,为认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证据.西藏那曲蛇绿岩是新特提斯蛇绿岩的一部分,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其中发育同一堆晶序列的纯橄岩和辉长岩.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183.7±1Ma.纯橄岩的全岩和分选出的尖晶石的Os同位素组成非常一致,排除了后期混染作用的影响,可以代表对流上地幔Os同位素组成.与碳质球粒陨石对比,尖晶石的?Os为?0.2~?0.3,表明那曲蛇绿岩的地幔源区为碳质球粒陨石型对流上地幔.因此,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主体属于残留的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是由中生代软流圈地幔顶部转化形成.这是首次运用能准确定年的堆晶岩中尖晶石Re-Os同位素组成来反演蛇绿岩地幔源区性质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5.
张安达  刘良  孙勇  陈丹玲  王焰  罗金海 《科学通报》2004,49(22):2335-2341
阿尔金英格利萨依超高压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和包裹体矿物组合特征显示, 其内部结构为由核部岩浆残留部分、幔部变质增生部分和边部后期新生部分组成的核-幔-边三层结构.对其进行的离子探针(SHRIMP)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 位于锆石颗粒幔部的5个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值为484±11~491±12 Ma, 对应Th/U为0.01~0.03, 加权平均年龄为487±10 Ma(2σ), 应代表该岩石的变质年龄; 位于锆石颗粒核部具岩浆生长环带部位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值介于809±19 Ma与885±21 Ma之间, Th/U为0.42~0.83, 对应于岩石的原岩岩浆结晶时代. 该岩石变质年龄(487±10 Ma)与阿尔金西段江格萨依榴辉岩峰期变质年龄(约500 Ma)的一致性, 以及其原岩岩浆结晶年龄介于809±19 Ma与885±21 Ma之间的确定, 不仅证实沿阿尔金南缘断续分布着一条超高压变质岩带, 而且进一步表明阿尔金超高压变质岩石是先存地壳物质在早古生代发生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冈底斯朱诺斑岩铜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约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冈底斯成矿带西部最近发现的朱诺大型斑岩铜矿床, 锆石SHRIMP U-Pb年龄明显可分为新、老两组, 记录了4次以上的主要构造岩浆事件: 残留锆石中(62.5 ± 2.5) Ma可能与印-亚大陆碰撞不久形成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有关; (50.1 ± 3.6) Ma可能代表了冈底斯地区地幔镁铁质岩浆底侵事件; 岩浆锆石中(15.6 ± 0.6) Ma代表了朱诺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 而矿石中获得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3.72 ± 0.62) Ma与锆石中(13.3 ± 0.2) Ma的年龄相当, 代表了朱诺的成矿年龄. 冈底斯带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具有从东往西逐渐变新的趋势. 朱诺斑岩铜矿床与冈底斯东、中部其他斑岩铜矿床属同一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此为该斑岩铜矿带向西继续部署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秦岭丹凤蛇绿岩带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崔智林 《科学通报》1995,40(18):1686-1686
秦岭丹凤蛇绿岩带沿商丹缝合带北侧分布,东西延伸400余公里.许多研究人员将此作为秦岭古洋盆存在与闭合的重要地质证据.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变形变质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一直缺乏放射虫硅质岩和古生物化石的证据.目前丹凤蛇绿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主要有:(447.8±41.5)Ma(Rb-Sr全岩),(402.6±35)Ma(Sm-Nd),914~1015Ma(Sm-Nd)(据张宗清,1994,未刊).  相似文献   

18.
丁林  来庆洲 《科学通报》2003,48(8):836-842
最近几年的调查发现, 与高喜马拉雅相似, 在冈底斯地块上广泛发育浅色花岗岩. 应用Th-Pb及40Ar/39Ar等定年手段分别对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及热历史进行了限定, 独居石Th-Pb结晶年龄约为140 Ma, 40Ar/39Ar白云母冷却年龄约为130 Ma. 结合前人的构造变形研究及古地理分析, 认为冈底斯地块在约140~130 Ma发生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 与南美安第斯山高原类似, 冈底斯地块(高原)的早期加厚及隆起是新特提斯洋沿冈底斯地块南部俯冲及冈底斯地块北部班公-怒江洋逐渐封闭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最后碰撞之前, 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就有着增厚的地壳, 存在较高地形的山脉, 通过岛弧拼贴, 碰撞后高原可以迅速增厚、隆起、扩展. 高原的变形不是均匀的, 而是集中在地壳较薄的软弱带.  相似文献   

19.
西天山石炭纪火山岩SHRIMP年代学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3  
朱永峰  张立飞  古丽冰  郭璇  周晶 《科学通报》2005,50(18):2004-2014
西天山广泛分布的石炭纪火山岩(大哈拉军山组, 主要由粗面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中酸性凝灰岩和少量玄武岩组成)的岩浆成因一直存在争议. 该火山岩曾经被认为是裂谷作用的产物, 最近有人认为是“古地幔柱”的组成部分. 本文对此火山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 该火山岩具有典型大陆弧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 火山岩以粗面安山质岩石为主, 岩浆源区富集LILE, Th和Pb而亏损HFSE和Ce.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计算表明, 玄武岩样品可以由石榴二辉橄榄岩发生7%~11%的部分熔融来模拟.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代表古南天山洋的火山岛弧, 既不是裂谷演化的产 物, 也不是“古地幔柱”的组成部分. 在比较漫长的岛弧演化过程中, 地幔楔被俯冲带熔体交代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地壳物质(主要是洋底沉积物)通过俯冲带熔体加入到岛弧火山岩中. 不同地区的火山岩可能代表不同时期岛弧火山喷发的产物. 锆石SHRIMP定年结果表明, 西部最早喷发玄武岩中锆石的表观年龄在334~394.9 Ma之间变化, 其中13个测点的平均年龄为(353.7 ± 4.5) Ma(MSWD = 1.7); 东部最早喷发粗面安山岩中锆石样品的表观年龄在293.0~465.4 Ma之间变化, 所有年龄测定值落在U-Pb谐和线上, 并分成明显的两个年龄组; 其中8个测点计算得到的一个平均年龄值为(312.8 ± 4.2) Ma (MSWD = 1.7), 代表粗面安山岩中锆石边部的结晶年龄. 所获得的两个年龄(即354和313Ma)分别属于早石炭世早期和晚石炭世早期, 显然不是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文中认为, 随着高精度定年结果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沉积岩将来可能会被解体成若干组.  相似文献   

20.
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出露的浅变质岩与超高压变质围岩之间的成因关系是研究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壳拆离的重要对象之一. 本文通过对大别山岳西县菖蒲地区产于超高压带内浅变质岩层中富硅凝灰岩进行40Ar/39Ar定年, 得到与超高压变质火成岩原岩一致的两组新元古代年龄. 一组Ar-Ar坪年龄为784.4±2.0 Ma, 等时线年龄为785.0±4.7 Ma; 另一组坪年龄为770.9±2.0 Ma, 等时年龄为769.5±3.1 Ma. 由于火山岩Ar-Ar同位素体系具有低的扩散封闭温度, 这些新元古代Ar-Ar年龄的保存说明, 浅变质火山岩未受到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事件的明显影响, 因此在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过程中并未发生深俯冲, 而是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盖层与基底之间发生拆离后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片. 浅变质岩与超高压变质岩之间的共存指示, 深俯冲岩片折返过程能够导致构造混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