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西巴东地区古石刻作为见证三峡治水的特殊印痕,它是三峡水物质文化的另类表征;作为凝练传神的艺术形式,它是三峡水艺术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古代峡江引人注目的水上航标,它是三峡水文化理念的生动演绎;作为古代长江两岸的人文景观,它是三峡水历史文化的高度浓缩。  相似文献   

2.
在璀璨多姿的三峡石刻主题中,民族主题特别引人注目。以抗日为内容的摩崖石刻,浓缩着凝重深沉的民族精神;以石刻为载体的抗战呐喊,昭示着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以抗侵为题材的纪念碑刻,印证着爱国奉献的民族品质;以正义为内涵的建筑符号,诠释着三峡文化升华的民族主题。  相似文献   

3.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4.
水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当下讨论的热点话题。长江三峡水文化是中国水文化和三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有关三峡的纪录片影像,分析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内容,探讨水在三峡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三峡人对水的态度和信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取文化学视角,以文化符号“兰蕙”剖析李白、杜甫有关诗文内涵,揭示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李白诗文的兰(蕙)即屈原首创的君子人格形象,它主要是审美的、自我欣赏的,具有芬芳、雅洁、孤高的品格,是李白独立人格的象征;杜甫的兰(蕙)则主要体现功利与重生,用以调节仕途中的人际关系而求闻达,因而具有复杂、随机、以之为用的特点。 文化符号“兰蕙”客观表明:长江(楚)文化孕育了道家的李白,黄河(齐鲁)文化玉成了儒家的杜甫──虽然李白难免儒、法思想的影响,杜甫亦为道家思想所吸引。因此,大河(长江、黄河)“农”文化所塑造的主要民族品格,诸如执着、热烈、坚毅、锐敏、质朴等,以及知识分子的盲目乐观和依附性,均不难在他们身上发现──李白偏于开放灵动,杜甫偏于内向严峻。李杜犹如中华“农”文化之树的同根两干,并峙辉映,俯仰天地,共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为巫文化的起源之地。巫文化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巫教、巫术、避邪、崇拜等方面;巫歌、巫舞、巫戏等方面体现了巫文化的艺术特点,另有巫书、巫画、巫医等巫文化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学"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长江三峡学建立的意义,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与科学特性,说明了三峡文化与三峡学的研究关系.对长江三峡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长江三峡学是一门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现象的地域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时空性和预测性等学科特征.三峡学是三峡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二者在概念上有着严格区别,但在研究上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长江三峡的研究,建立"长江三峡学"既是一种学术上的整合与提升,更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到宜昌700公里范围为大三峡地区,其独特的考古学文化、丧葬文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大三峡文化内含。这其中丰都鬼城文化以其系统完整、形象生动的鬼文化成为大三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三峡学研究的重要对农。  相似文献   

9.
三峡旅游文化研究的地域范围与三峡旅游区的范围具有同一性。附会是旅游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三峡旅游文化中的附会现象表现为:因相似而附会;因名句、名篇而附会;因民俗而附会等九大类别,附会形成三峡旅游文化的错状结构、多重性和系列性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三峡文化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车溪民俗风景区突出三峡民间农耕文化,实行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开发,不仅形成和保持了景区持续竞争力,而且还成为抢救和保护三峡民问文化的基地,实现景区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效益。以旅游与文化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归纳总结得出景区旅游文化开发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刊首语     
在习习的秋风中,本刊2001年第5期与大家见面了。随着三峡大坝二期工程截流时间的临近,三峡百万大移民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对于广大库区来说,如何确保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任务的顺利完成呢?《万州用“一包两挂”破解世界级移民难题》给予了创造性的回答。《历史时期长江三峡粮食作物嬗替的特征、成固及其影响》则从粮食作物的角度探索了三峡“结构性贫困”的历史原因。《试论土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从语言的角度追溯了古老三峡的历史遗存。这些对于我们理解三峡、认识三峡和建设三峡都是不无裨益的。其他一些文章,如《凌叔华:对儒…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干流在历史时期具有气候积温高、降水充沛、水质优、水溶氧充足、水道深、水体营养矿物元素及饵料丰富等地理条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流域性产卵场,种质优良、品种繁多的淡水渔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三峡鱼类资源开发。其中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鱼类是三峡古居民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呈现连续锐降之势;但该地区仍然是长江干流最重要的产卵场和渔场。从史前至近现代,有多种先进渔业技术首先在三峡地区出现。有些生产技术向周围地区传播,成为中国优良的渔业生产传统。三峡史前时期的网具使用,先秦时期的大型渔业设施(鱼梁)、大型拖网和鸬鹚渔业,秦汉以后的水獭渔业、多功能养鱼池等,均在中国渔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三峡历史时期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考察,证明人类生产行为是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三峡地区现代经济建设中,大型截江水坝已完全改变了三峡作为长江流域性产卵场的资源地位,也改变了三峡本土优势资源鱼种的生态环境。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下,应高度重视三峡渔业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3.
□ 三 峡 文 化 重视移民文化与文化传播研究 冯光钰 1. 5 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态与破山海明的意义 熊少华 1. 6 三峡茶文化源流考辨 郝明工 1.10 三峡文化圈概说 林永仁 2.29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 周兴茂 3. 9 论三峡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 李长禄 4. 5 大巫山民众精神禀赋中的人文品格 任桂园 4.12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粮食作物嬗替的特征、成因及其影响 钟春来 5. 8 试论土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谭志满 5.13 峡谷深处吹来的风 ——李尚朝诗集《风原色》部分诗作评析 丁家棣 5.16 试论白鹤梁石鱼文化的科技理性精神 曾 超 …  相似文献   

14.
魏巍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1):154-156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建筑与文化鱼水相依,相融共生。作为教育建筑的中小学校建筑,也以其深邃而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散发出其独特的时代印记和表征。近年来,随着全国教育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的实施,一大批新建、改建、扩建、重建中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催发而生,显现出万木葳蕤之烂漫春色。本论述将立足于责任关怀视角,以建筑本土化为根本切入点,就现代中小学校建筑谱系之传承与创新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多利用三峡军事地理位置为走廊,而一举夺得天下的。三峡军事地理位置在全国军事大势中有“重中之重”之优势,这一区域在中国历代统一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对三峡的战争作用的评价,不能简单地与中原战争相类比,而应始终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16.
在惯常的旅游区域范围划定原则中增加地域特质、文化特质要求,对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进行了界定,把地貌边界作为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的极限。考虑长江三峡旅游概念的时空变化,通过整合多种标准形成的复合标准,确定长江三峡旅游区域范围由概念区、基本范围和关联带三大部分组成,为寻找三峡"主线"与"腹地"的发展关系和各板块旅游的"共生"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型工程以往缺少人类学者参加,因此只关注物质工程而忽略工程进度中人与文化的问题由来已久。1995年起由人类学者主持的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小组开始切入三峡淹没区的田野工作,以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进而扩大以人类学为主的多学科合作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三峡茶诗是中国茶诗的一部分,体现茶与文人的一种情结,在三峡茶、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三峡茶诗角度分析茶与文化名人的情结现象:一是三峡茶作为文化载体,其沃土之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二是文人善于捕捉茶中信息,以致触茶生情,以茶说事;三是茶诗多有寄托,故文人常知茶性通人性,以此抒发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情绪。  相似文献   

19.
三峡有丰富的治水神话传说,而三峡水利是三峡水文化的主体,水利文化中农业水利成就并不突出,而盐业水利文化影响非常深远。三峡水文化特点是水有灵性、具有浪漫、神秘、多样的特质,人们普遍有水崇拜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虽然三峡是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的,但是它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存在却早已为人们所注目和咏唱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如果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只是把三峡作为一段神奇险峻的自然景观来吟咏;那么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便透过三峡的自然景观而折射出一种特定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因为三峡地区早在200万年以前便已生息了古老的人类,它在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的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