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玉环 《科技信息》2009,(5):159-160
沈家本的法律思想,指导了清末的修律实践,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自由、平等、人权思想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清末变法修律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开端,它不仅是中国法制进程中的大事,亦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以清末修律之刑律修订为视角,在修律大背景下着重探讨刑律的修订与变革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以发展国计民生、谋求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工商立国、振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潮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婷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159-160
湖湘法制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主要体现在政治变革、引进西方法制、民主共和、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与法治理念方面。近代以来,一大批湘籍法学思想家纷纷涌现出来。从王夫之到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宋教仁、黄兴以及李达、胡耀邦等人,其思想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法制思想,引领着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方向,颇具鲜明的时代性,对近代已降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代体育教育现代化实质的分析,认为我国近代不同时期体育教育现代化不同阶段特征的演变过程实质就是不同阶段强势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其演变过程具体分为:(1)洋务运动时期——对德国学校体育形式简单模仿;(2)清末民初至五四运动阶段——有目的引进和模仿日本学校体育制度;(3)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对美国实用主义体育教育思想的推崇、体育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中国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构,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角度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的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历史更替,实现了中国之教育制度由无系统向系统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行政法规及其特点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琦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16-22
中国近代具有现代意义的行政立法始于清末法制改革,在其后的40余年间,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和颁布了数以百计的行政法律法规.这些行政法规是中国近代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行政法律迈向现代行政法律的开端.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时代色彩,现代法律形式和法律实质的对立和悖离,以及突出的阶级性和多变性,对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女子教育的兴盛是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末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从清末直隶法政学堂的建立开始,中国法学教育巴逾百年,其问专门法学教育机构名称中"政""法"二字的顺序变化深刻反映了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折射出了法律工具主义对中国法治进程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变化及影响对确立现阶段法治建设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2.
自汉以降至清末,儒家法律传统从未遇制度理念的正当性危机,然而近代以来,固有的法律传统和制度体系已不能给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作为帝制正统之儒家法律传统,其思想观念仍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发挥作用,难免使中国法律的近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与激烈的斗争。儒家法律传统在近代的命运嬗变,伴随本能的抗争最终走向解构。儒家法律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与转型之路是坎坷的,其在近代之复杂命运是国人对自身法律文化与思想体系进行现代意义重建的艰难过程,其在近代的困境亦是后人重构制度儒学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迄自清末延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其原因主要有: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法律传统的历史选择;大陆法系法典化浪潮的影响;急功近利式法典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学制旨在规范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推动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纵观清末民初制定的《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近代化的进程,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从封建社会的垄断、务虚、封闭到近代社会的实用化、民主化、平民化和国际化的转变趋势。但由于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理解上的偏差,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出现了一些曲折与失误。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往学界过多关注留日生对这一进程的推动作用,事实上留美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留美生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推进官僚政治的革新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环境的恶劣及其自身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生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推动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清末,美日在华合作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一方面对抗了其他列强,换取了双方在华利益的增强;另一方面,通过侵略压迫中国,加速和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进程。  相似文献   

17.
清末司法变革,从民间舆论上升为官方话语,并最终运用到司法建设实践,颇费周折。变法既有列强外在的压力,亦有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的需求。晚清政府在官制、程序、刑制、新监等领域开展的现代司法建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赞誉为晚清"重臣名儒"的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举动,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