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下一个浪潮是什么?《新科学家》杂志和海洋国际2012邀请了来自纳米技术、材料、网络基础设施、能源、机器人学和传感器等领域的专家以及海洋科学家们齐聚"追赶下一个浪潮"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探讨。"迷你实验室揭开海洋生命奥秘"  相似文献   

2.
数字海洋     
林勇 《科学》2007,59(1):10-12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有人类以来,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等海洋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1998年1月31日,美国的戈尔(A.Gore)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并可在其上添加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一概念被迅速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由数字地球引申出的数字海洋也成为人类驾驭海洋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吴立新  陈朝晖  林霄沛  刘永正 《科学通报》2020,65(25):2654-2661
海洋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全球海洋科技竞争的重要发力点.本文以当前海洋科学前沿问题为出发点,探讨"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构建的若干途径,展望未来海洋观测和探测技术发展趋势,为提出国际海洋大科学问题、引领海洋技术创新、有效推进我国构建海洋科学国际协同创新网络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12):23-24
如今我们很多人身处由各种传播媒介例如报纸、期刊、电视、手机、网络等所形成的媒体信息海洋之中,人们感觉到信息无处不在,好像唾手可得,但是又经常因为难以获得有用信息而苦恼。虽然Google、Yahoo和百度等优秀搜索工具应运而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快速检索相关信,皂、的需要,但是新的需求又接踵而至,例如:如何能跨越不同媒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3):27-28,26
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在深约300米-500米的洋面下,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头足类”的海洋经济动物(通常俗称为“鱿鱼”),是海洋生态系统链中独特的一环,这种一年生海洋动物既是鲸鱼、金枪鱼、鳕鱼等的捕食对象,而其本身又是诸多海洋浮游生物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6.
野生生物的顽强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在油污中挣扎的生物。 随着海洋原油开发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海洋上石油泄漏事件越来越多.油污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生态,海洋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了油污的威胁,连天空中的海鸟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老海 《科学之友》2004,(9):34-35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世界上一切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来自浩瀚的海洋世界,这是被越来越多探索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家所承认的。既然人类是从海洋里爬上来的,是否还有另外一支留在海洋深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耀光 《科学》2006,58(1):50-52
海洋资源的开发,既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也为海洋产业的形成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国是个海洋大国,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人海关系和谐,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整合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持续发展必然的趋势;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开发海洋资源力度,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年代际海洋变率的信号通道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王东晓  刘征宇 《科学通报》2000,45(8):808-815
运用复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太平洋上层海洋抛弃式温探计温度观测资料所提示的北大平洋年代际海洋变率的若干个例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信息可以沿温跃层所在的等密面传到副热带海域。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2007,(11):2-5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在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在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海洋中也有草原。事实上,海洋草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洋草原中的动物比陆地草原上的要多得多。然而,美国科学家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海岸开发和流失加速.全球海洋草原正日益减少并加速流失。  相似文献   

13.
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物种大灭绝,当时海洋中大约90%、陆地上大约70%的物种消失殆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曾经推测的原因是:当时,全球气候严重变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现在高得多,因此海洋循环非常缓慢,海水极度缺氧;在这种情况下,海洋微生物只好代谢硫,而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在海水中累积并最终进入大气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卡西尼号”探测器的最新探测结果显示,土星的卫星泰坦(土卫六)上很可能存在地下海洋,泰坦星的地壳就像一块巨大的冰帽漂浮在这个海洋上,气候变化导致的风力则不断地推拉这个“冰帽”。科学家相信,泰坦星的地下海洋中不仅有水,而且有氨,加之泰坦星表面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及其他多种有机分子,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12,(8):F0002-F0002
7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重要成果——《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等。图集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家底”,收录了我国海洋生物59门类28000余种,编绘了18000余种物种形态图,阐明了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分布、各类群的分类一地位,确立了目前我国海洋物种多样性的基线。  相似文献   

16.
陈店  任国庆  魏兆强  江帆  马昕  陈朝晖 《科学通报》2023,(17):2250-2257
浮标是获取水文、气象等环境参数的重要观测技术手段,是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海域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为复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为关键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系统性海洋观测相对缺乏的海区之一,传统的大型海气浮标很难在该海区长期存活.基于此,中国海洋大学研发了一种适用于中纬度海区高海况条件下的大型海气综合观测浮标系统(China Kuroshio Extension Observatory,CKEO).该系统面向深远海大浪、强流、狂风等复杂的工作环境,对高海况下的浮标系统、深水锚系系统、观测系统等做了针对性设计,增强了浮标在高海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截至2022年底,该系列浮标已连续在位工作3年,支撑了对黑潮延伸体海域海-气物质能量交换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为“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深远海长期观测节点.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大自然探索》2011,(7):4-4
科学家最近说,恐龙时代的极地海洋一定很严酷,因为他们在一条12亿年前的巨型鱼龙化石上发现了累累的战斗伤痕。这一发现暗示,当时海洋中为争夺食物、配偶及地盘而发生的打斗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8.
星球的色彩     
龙夫 《科学之友》2007,(9A):18-18
在浩瀚无际的太空中,星球颜色各异,将太空变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奇妙宫殿。我们的地球可以称为蓝色星球,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海洋的面积为地球面积的70.8%,而海洋是蓝色的;加上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地带又是绿色的。因此,在月球上和宇宙飞船上看地球,它就像一颗篮色的珍珠。  相似文献   

19.
如果在更温暖或更寒冷的行星上,硫酸或甲醇、氨甚至甲烷的海洋取代了地球上水的海洋,那么,在这些行星的海洋里会有生命游动吗?  相似文献   

20.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自然杂志》2007,29(3):125-13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