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水口山铅锌矿4#金矿体矿石进行了氰化物和硫脲室内浸出可行性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可行性方案为氰化浸出工艺,并研究了氰化浸出工艺浸出剂浓度、氧化剂浓度、液固比等对浸出效果影响,金浸出率超过90%,获得了浸出的合适参数和工艺条件,可为下步现场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该矿采用全泥氰化炭浆法进行生产。由于金以超微粒金存在褐铁矿中,金的氰化浸出率较低。试验拟定了一个提高金氰化浸出率的工艺方法,在氰化浸出时,加入一种自行研制的高效助浸剂,可有效地提高金的氰化浸出率,使金的氰化浸出率达93.75%,比现行生产中工艺方法提高14%。该工艺方法操作简便,药剂成本低,设备投资小,见效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氰化堆浸法对甘肃某低品位金矿(金品位为0.5 g/t)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浸出剂种类、浸出剂浓度、浸出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金矿浸出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硫代硫酸铵(浓度为0.5 mol/L)为浸出剂,草酸钠(氧化剂)、三氯化铁、硫脲为助浸剂,浓度分别为12.5 mmol/L、5 mmol/L、5 mmol/L,浸出固液比=1∶3,氨水调节pH=10时,金浸出率可达到85.37%,获得了较好的选别指标。试验所采用的工艺可将低品位金矿中的金回收,同时避免氰化浸出法所产生的氰化物污染,为处理同类型金矿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陕西某金矿石中金以微细粒浸染状分布在黄铁矿、毒砂及脉石矿物中,40.53%以单体和连生金形式存在,硫化物中金占33.04%,脉石中金占26.43%,直接氰化浸出效率极低,金的浸出率仅为43.83%.为实现该金矿资源的有效回收,根据该矿石性质,对比"原矿氰化浸出"进行了"原矿浮选—浮选精矿氰化浸出"以及"原矿浮选—浮选精矿焙烧—焙砂氰化工艺"3种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矿浮选—浮选精矿焙烧—焙砂氰化"的工艺可明显提高金的浸出率,金的浸出率可提高到69.24%,是处理该矿石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利用混合嗜酸菌对云南某碳质卡林型金矿进行了细菌氧化和氰化浸出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该矿直接氰化金的回收率非常低,即使采用碳浆浸出的氰化方法,金的回收率只有129%.细菌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地解决硫化物包裹金的问题,大幅度提高金的浸出率,同时利用活性碳的竞争吸附,可以有效地解决碳质物的“劫金”作用,进一步提高金的回收率.通过细菌氧化-碳浆氰化联合处理工艺,金的回收率达到8239%,同时氰化钠的用量降低4968%,因此细菌氧化-碳浆氰化浸出工艺是处理碳质卡林型金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难处理金矿中伴生矿物对氰化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金矿石中常见的几种伴生矿物在氰化浸出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化学试剂配制标准液的方式,考察了Fe2+,Cu2+,As3+对氰化物消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铁矿物中,磁黄铁矿对氰化浸出的影响较大,使溶金速率下降28.1%,氰化物耗量增加4倍,而黄铁矿与赤铁矿对氰化浸出的影响较小;铜矿物中,黄铜矿与辉铜矿对氰化浸出都具有很大影响,其中辉铜矿可使溶金速率下降36.81%,氰化物耗量增加10倍;砷矿物中,雄黄与雌黄对氰化浸出极其有害,使溶金速率分别下降41.95%和49.90%,氰化物耗量分别增加13.8倍和15.0倍,相反毒砂在氰化体系中比较稳定,对氰化浸出的影响较小.离子耗氰试验中,Fe2+...  相似文献   

7.
湖南某难处理金矿的加压预氧化-氰化浸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湖南某难处理金精矿进行预处理技术研究.该矿含砷(质量分数)为11.28%,金的直接氰化浸出率为21.91%.矿石中的砷以毒砂形式存在.载金矿物为毒砂和黄铁矿等硫化物,金为微细浸染型被毒砂和黄铁矿包裹.通过加压预氧化,对矿石进行氰化浸金试验研究.加压氧化最佳条件为初始酸度1 mol/L,木质素磺酸钠5 g/t,硝酸硫酸比7∶1,氧压0.6 MPa,搅拌速度300 r/min,时间100 min,温度100℃,矿浆浓度20%.试验表明经过加压试验后,金的氰化浸出率达到90.87%,与未预处理相比提高了68.96%,达到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全泥氰化法处理细粒级氧化型金矿石,并用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氰化浸出工艺,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浸出指标.通过开展高压辊磨机细粒级破碎产品的单因素浸出试验,结合以金浸出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法,利用二次方程模型对各浸出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并预测最佳响应值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小于0.15 mm的细粒级产品为试验矿样,在矿浆pH值10.5,Na CN初始浓度1.90 g·L~(-1),矿浆浓度36.56%,浸出时间29.17 h,Pb(NO3)2用量150.52 g·t~(-1)的条件下,金矿浸出率可达95.90%.  相似文献   

9.
根据黄铁矿烧渣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完成了多金属综合回收试验.结果表明:烧渣组成以氧化铁为主,并含有贵金属及有色金属,部分金、银、铜包裹于黄铁矿等硫化物中,而锌主要以铁酸锌形式存在.对烧渣进行氰化浸出,在试样未磨情况下,采用石灰调节矿浆pH=10~11、矿浆浓度35%、浸出时间24 h、氰化钠耗量6 kg.t-1的试验条件,可以获得金、银浸出率分别为67.25%、60.08%;采用浮选法处理烧渣可获得金品位8.66 g.t-1、回收率为37.82%的浮选产品,其中银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00.3 g.t-1、20.26%;对浮选尾矿直接进行氰化浸出,可获得金、银浸出率分别为96.85%、70.08%.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四川草地金矿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泥氰化浸出试验和柱浸氰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原矿磨细至-200目(-0.074mm)60%后进行全泥氰化,其浸出率在85%以上。该矿破碎至-40mm进行柱浸试验,金的浸出率达在80%以上,该矿石渗透性较好,属于易浸的氧化矿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口头坝金矿石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矿石的物质组成和金的赋存形式,进行了池浸提金实验,试验结果证实:矿石随着氰化浸出的推进,其浸出曲线也符合池浸过程变化,野外池浸出率达到61.32%。  相似文献   

12.
含炭难处理金矿石碘法浸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非氰试剂——碘从矿石中浸出黄金,目的是研究碘化浸金取代剧毒氰化物提金的可行性;采用了热力学方法对碘-碘化物溶金的可能性进行了简单分析,用碘-碘化物溶液对含炭难处理金矿石进行了浸出工艺条件实验及与氰化浸出的对比实验,取得了较理想的实验结果:浸出4h金浸出率达到95%,氰化法直接浸出12h金浸出率80%;碘化法浸金速度快,金浸出率高。  相似文献   

13.
低品位双重难处理金矿石工艺矿物学及浸金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所用矿石来自我国云南某金矿,该矿含金2.4 g/t,砷0.97%,碳1.47%.它是典型的低品位含碳双重难处理金矿石,浮选精矿-氰化提金,金浸出率为10.43%;浮选精矿-焙烧-氰化工艺,金浸出率为46.52%,属于极难浸金矿.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毒砂.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伊利石黏土矿物等.金的赋存状态绝大多数是"不可见金",主要为次显微、超显微的包裹金以及胶体金.金主要包裹于毒砂和黄铁矿晶体中.矿石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少为银金矿.矿石金回收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包裹金,矿石含砷、碳质以及黏土矿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预处理剂在东桐峪金矿的工业试产 (1 .5t/批 ) ,说明该预处理剂及其预处理工艺是一种适合于复杂浮选金精矿直接产金的简便方法 ,具有浸出指标高 ,工艺简单和成本低的特点 ,其生产管理的关键是控制预处理剂浓度及时间、磨矿细度和氰化钠浓度及氰化时间。图 2 ,表 4,参 2。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青海某微细粒浸染、高砷,原矿氰化浸出率低的难处理金矿石,进行了原矿浮选试验研究,经过三种流程对比试验,最终推荐该金矿的选别流程为粗磨弱酸性条件下,一段粗选、两段扫选、两段精选、的全浮选流程,获得金精矿金品位48.2 g/t,金回收率87.15%的工艺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地表含金脉体主要为黄铁矿石英细脉及碳酸盐细脉充填于破碎带之中,具有褐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主要金属矿物为针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伊利-水云母。选矿方法采用全泥氰化-炭浆工艺,原矿含金6.95g/t,浸出最佳条件:磨矿细度-200目99.20%,矿浆PH值10.5,氰化钠用量2kg/t,矿浆浓度40%,浸出时间12小时。试验结果:金浸出率97.27%,尾渣含金0.19g/t,吸附率99.87%,载金炭品位3476g/t。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新关金矿地处秦岭褶皱系秦岭冒地槽印支褶皱带、龙门山加里东褶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三者的交汇部位,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新关矿区金矿石为氧化矿石。因此确定新关金矿为金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试验基地,对Ⅱ、Ⅲ矿体矿石进行了实验室氰化柱浸试验和野外半工业氰化池浸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新关金矿氧化矿石采用全泥氰化炭浸加工工艺,浸出率较高,具有良好的浸出性能和熔炼回收性能,全流程总回收率达到92.03%。  相似文献   

18.
载金硫化物焙烧--自浸出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氧化焙烧-氰化浸金工艺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采用焙烧-自浸出工艺提取载金硫化物中的金.研究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试样量对单质硫转化率和金浸出率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焙烧过程中载金硫化物中硫的物相转变规律.载金硫化物中黄铁矿发生热分解反应生成单质硫和磁黄铁矿,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和焙烧时间的延长,黄铁矿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小直到消失,磁黄铁矿的特征衍射峰逐渐生成并增强,原本致密状的黄铁矿颗粒变得疏松多孔.50 g试样在氮气流量1 L·min-1、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60 min的条件下,单质硫的转化率达到42.53%,金浸出率达到88.70%,实现载金硫化物的高效非氰浸出.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门源县铜厂沟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产于蚀变闪长岩内或超基性岩接触带附近,为受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文详细阐述了该矿床中矿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共生组合、结构构造等特征,研究表明金的赋存状态是以独立的矿物自然金存在为主,而自然金又以裂隙金和粒间金为主,包裹金较少,通过对单一浮选工艺试验和全泥氰化工艺试验进行对比,认为全泥氰化工艺选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对单一银矿石进行了全泥氰化试验研究。在原矿性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配矿、磨矿细度、氰化钠用量、氧化钙用量、浸出浓度、炭浸等条件试验,为开发单一银矿石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