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主要介绍了速生杨育苗技术,包括育苗地的选择和整地,速生杨树苗的扦插操作方法,以及扦插后的苗木灌溉、松土除草、施肥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0.5 hm2废弃钼尾矿库试验区上,采用密植农作物沙障和栽种层埋入田园土技术措施,为耐性植物生长营造了生境小气候,引来了动物微生物改良基质,基本解决了耐性乔灌草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沙障比较好的农作物是玉米、高粱和大豆,生长较好的草本植物依次为狼尾草、芦苇、野古草、万年蒿、紫花苜蓿;存活较好的乔灌木依次为辽胡1号杨、辽育三号杨树、辽育一号杨树、荆条和沙棘.试验证明,这种农作物沙障庇护乔灌草生长植被重建新模式初步取得了成本低建立植被的成功,为类似废弃尾矿库重建植被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树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30米,各地均有不同品种杨树栽培。这里介绍的速生杨具有生长快、生长量大、耐高温干旱、耐风沙等显著特点,在优良水肥管理条件下,当年扦插苗可达5米以上,最高可达7米,因此,适应于集约化定向栽培,该苗种不但能用于一般的植树造林,而且可用于工业造纸和纤维板生产以及发展牛羊等牲畜的饲料加工,它的栽培范围广,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能栽培。  相似文献   

4.
周国斌 《科技信息》2013,(16):390-390
小叶杨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广泛用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四旁绿化,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材质好的杨树。本文从选地整地、种苗准备、扦插和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叶杨扦插育苗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舟山新木姜子保存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舟山新木姜子种质资源、生境调查情况、繁殖与栽培技术及开发利用现状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根据舟山新木姜子的特性及其利用价值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其种质保存的目的.其中有性繁殖的技术关键在于种子的湿砂贮藏和苗期采取庇荫措施;无性繁殖扦插育苗的关键技术是在自动间歇喷雾条件下,插穗用50 mg/L 1号生根粉溶液浸泡12 h或100 mg/L 1号生根粉溶液浸泡8 h处理,扦插成苗率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杨是山丹县2007年新引进的绿化苗木品种,从插穗采集、催芽处理、整地做床、扦插、苗期管理、栽植技术、定植管理等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杨地膜覆盖扦插育苗技术,指出了地膜覆盖育苗的优势与作用,对俄罗斯杨苗的繁殖培育进行了阐述,以便该苗木的培育及推广为大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叶榆引种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叶榆引种繁育及山地造林试验,提供了一整套大叶榆育苗、苗期管理繁育和山地造林技术.大叶榆嫩枝扦插繁殖最佳组合为300mg·kg -1ABT1#处理2 h,插穗顶部留有一个完整的单片叶,扦插基质为河沙,其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可达89%;在引种区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6a生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分别为5.93m,4.97cm和2.05m.6a生最大的单株树高、胸径和冠幅分别为7.86m,7.4cm和2.46m;在引种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6a生没有冻害及病虫鼠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GGR6号在沙地柏无性繁殖育苗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治国  孟好军 《甘肃科技》2005,21(12):206-207
用GGR6号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沙地柏无性系扦插育苗的插穗,可有利地提高扦插育苗的成活率。插穗用25mg.kg-1的GGR6号药液处理4-8h,成活率比直接扦插的提高60.75%;且处理效果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马杰 《甘肃科技》2007,23(4):220-221
杨树是重要的树种资源,曾在林业建设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由于杨树蛀干害虫的一度猖獗,致使杨树的栽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随着速生杨树新品种的培育,克服了抗病虫能力差、生长缓慢等弱点。为了更快更好地繁育这些速生杨树新品种,作者将其扦插育苗及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殷辉  王莉 《安徽科技》2008,(8):22-23
近年来.由于杨树速生、经济效益显著.杨树造林用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杨树壮苗培育因为立地条件、水肥管理等方面原因,要两年时间才能出圃,限制了杨树育苗的壮苗产出量。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对比、研究,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杨树一年生壮苗培育的繁育方法(以下简称新方法),极大地降低了育苗成本,缩短了育苗周期,促进了杨树育苗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选择出适应信阳地区气候条件的杨树雄性新品种,对引进的周雄1号杨在罗山县东铺镇以中林46杨为对照,进行育苗和区域造林试验.在此期间,对周雄1号杨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物候期观察、育苗适应性调查、造林成活率及抗逆性分析.结果表明:周雄1号杨具有侧枝细小、分枝多、无明显轮生粗大侧枝、树冠紧凑、层次不明显、抗旱、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特性.对4年生周雄1号杨和中林46杨进行树高、胸径生长量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其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周雄1号杨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中林46杨提高31.8%,说明周雄1号杨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以作为信阳及周边地区杨树更新换代的新一代雄性良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重点推广的L35、I-107、W-141、中菏1号4个杨树无性系为材料,对密度(417株/hm2)相近的3种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株距×行距:3 m×8 m、4 m×6 m、5 m×5 m)杨树的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的杨树树高和冠幅差异不显著,5 m×5 m配置杨树的胸径、胸高形数、单株材积要明显大于其他两种配置,3 m×8 m配置杨树的最小;5 m×5 m配置各断面的离心率要小于其他配置,3 m×8 m配置杨树最大。株行距差值越小,杨树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越大。在种植密度相近的情况下,正方形株行距种植更有助于杨树充分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核桃生态经济林营造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栽培的品种是香玲、辽核1号、辽核4号、西扶1号4个品种;营造核桃林宜采用水平阶整地,5 m×6 m的定植密度,挖80~100 cm的定植坑,因地制宜进行抚育管理;在核桃与农作物套作中,以小麦核桃套作为最好。  相似文献   

14.
在甘肃中部对大果沙棘采用不同的插条类型、扦插基质及ABT1号浓度及其组合进行了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处理组合是应用生根粉(ABT1)100 mg/kg溶液浸泡大果沙棘半木质化插条4 h,在大田土:泥炭:沙子=7∶3∶4基质上扦插,可使大果沙棘扦插育苗成活率达97%。  相似文献   

15.
刘俊正 《甘肃科技》2005,21(11):252-252,220
新疆杨是西北地区城乡绿化,营造防护林和用材林的优良树种.为提高育苗成活率、苗木质量和单位面积出苗量,本试验采用不同含量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号对新疆杨插穗进行浸泡处理后扦插育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对原有杨树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将原有两种控制授粉技术-室外大树搭架法杂交和室内切枝水培法杂交改进为室外植株斜置法和室外切枝扦插法;通过借鉴棉农棉花育苗技术,总结了一个简易、经济、出苗率高的杨树播种育苗新技术-营养钵直播直移法;提出了芽保存率、苗期节间距、冠径比等几个新指标,丰富了杨树常规育种的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因库与试验林二元路线选择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原有杨树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不足,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进:将原有两种控制授粉技术-室外大树搭架法杂交和室内切枝水培法杂交改进为室外植株斜置法和室外切枝扦插法;通过借鉴棉农棉花育苗技术,总结了一个简易、经济、出苗率高的杨树播种育苗新技术-营养钵直播直移法;提出了芽保存率、苗期节间距、冠径比等几个新指标,丰富了杨树常规育种的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了基因库与试验林二元路线选择法。  相似文献   

18.
杨树人工丰产林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遗传,也取决于栽培条件及栽培技术.几年来,针对新品种中牡1号杨生物学特性,采用大垄覆膜以育兼造、剪枝截顶造林、杨农复合经营、营造混交林等丰产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绥12号杨的育苗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友 《科技资讯》2012,(15):140-140
近10年来,我国杨树遗林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扬树生长速度快,分布广,适应性强,成材早,轮伐期短。容易繁殖,发展杨树是在短期内解决我国木材短缺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中绥12号杨是中国林科院林研所选育出的速生扬新品种,适宜气候湿润,水肥条件良好的壤土或沙壤上生长,它生长速度快,中绥12号的稳定性好,适应广泛,材质好,纤维含量高,而且抗赢虫能力好,在半干旱地区轻度盐碱土上生长良好,井能速生丰产,中绥12号扬树冠长卵形,佣枝平展,1年生萌枝中主脉部分红色,叶柄近全部虹色。当年栽植可长3m~4m高,胸径年平均生长3厘米,两年生株高3.5m~4m,4年成林,8年成材,茎粗可达28cm以上。耐寒,抗病虫,对扬树主要病虫害:黑斑病.灰斑病,烂皮病茼和白扬透翅蛾等有较强的抗性。并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菌能力。中绥12号扬树是当前国家号召建立工业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的较好的选材树种。中绥12号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甘肃、辽宁,吉林等地都可以种植。  相似文献   

20.
小黄花茶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分布极狭的贵州特有植物小黄花茶在原产地贵州省赤水巾金沙沟同一立地条件下采用种子繁殖、高压繁殖、扦插繁殖,结果表明:(1)小黄花茶种子寿命和休眠期较短,约为三个月左右;种子繁殖以露天育苗不盖土和薄膜覆盖育苗种子盖上出苗率最高,可达48.3%;(2)高压繁殖成功率高,可达85%;(3)扦插繁殖的适宜时间为春末秋初,用1000ppm吲哚丁酸浸泡5秒钟和300ppm吲哚乙酸浸泡约1.5小时成活率高,可达5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