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气回收系统可依来源区分为加油站(油罐车)卸油、油库(油罐车灌装)及加油站(加油枪)加油等三部分来规划,油罐车在加油站卸油时产生油气的回收方式为"密闭式卸油",如第一阶段油气回收系统。而各油库汽油储存,多采用浮顶式油槽。加油站加油时,则使用油气回收专用油枪。有关加油站油库油气回收设备,依其处理方法分类,有冷凝、活性碳吸附-再生、直火燃烧等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不同油种原油按一定比例混合输送实现热油管道每年近8个月常温输送,给长输原油管道输送三高原油探索出一条新的输送模式,找到了三高原油输送节油、节电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选煤厂螺旋卸煤机大臂发生故障的原因,提出了螺旋卸煤机大臂优化设计改造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原油乳状液加剂降低转相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朋  刘保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29-3230,3244
转相点是原油乳状液输送时一个重要的参数。在转相点后输送时阻力较小,而在转相点前输送时阻力较大。为了节能降耗,降低输送成本,减小集输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在室内开展了向含水原油中加入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实验,研究加剂后转相点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含水原油中添加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可以使含水原油的转相点由原来的50%~70%提前到了30%~50%,形成具有适度稳定性的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降低了原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6.
目前,原油多采用加热输送,能耗巨大,若能实现原油的等温输送,可大大降低油品的输送成本.从实例出发,分析了热油管道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的可能性.从能量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等温运行温度的表达式;通过编制程序求出了该温度值;分析得到影响热油管道等温点温度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原油输量、环境温度以及管径有关.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计算得出:对于新建大管径、高输量的原油管道,完全可以利用摩擦热实现不加热输送.  相似文献   

7.
油罐车被广泛用于原油、汽油、柴油等石油衍生品的运输和储藏,保证其安全使用至关重要。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发现一辆油罐车局部壁厚减薄严重,该文对其壁厚异常减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油罐车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所产原油80%以上为凝点较高的含蜡原油和粘稠的重质原油,其节能、安全输送一直是我国油气储运界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简要介绍了这两类原油的流动特性及机理,概括了原油降凝减阻输送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预计化学降凝剂改性仍将是含蜡原油节能安全输送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需重点攻克大庆原油改性的难关;稠油乳化降粘减阻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在我国目前应重点针对海上油田的油水混输管道开展研究。现有技术的提升、新技术的涌现,有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技术路线的大胆创新和相关  相似文献   

9.
乳化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乳化原油破乳中使用的两类破乳剂,即油包水乳化原油破乳剂和水包油乳化原油破乳剂。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发展过程、重要的破乳剂、破乳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油包水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高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过取代、聚结、增溶等机理起作用;三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水包油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通过反应、取代、抵消、聚结等机理起作用,这两类破乳剂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成分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中加热方案的确定问题,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热力、水力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和热力特征线法对非稳态热力、水力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参考国内某原油管道现场实测数据对程序进行了检验。通过模拟不同加热方案的原油进站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加热方案的可行性;按对低凝原油加热时是全部加热还是油尾部分加热提出了2种加热控制方式,研究了采取不同加热控制方式时最低加热能耗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取得最佳加热方式时,对低凝油油尾部分加热所消耗的燃料油比对低凝油整体加热的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