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杨志军 《科学》2005,57(1):62-62
据英国Nature,2004,431:177报道,科学家发现,入侵物种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性。有可能不存在种群数量瓶颈,从而解开了入侵生物学中的遗传悖论。  相似文献   

2.
近10余年来,由外来物种入侵本土而造成的生态事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声明说“非本土植物和动物排挤本土物种,破坏生态平衡,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还改变了我们的地貌。”据此,克林顿责成美国农业部、商务部和内政部在18个月内制定一份解决这一问题的详细计划,并要求国会向该项行动的预算增拨2900万美元的资金。严重的生态后果应该说,生物入侵也像物种灭绝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有一种原产美洲、后来落户英伦三岛的野鸭,每年总要沿着一定线路游徙到西班牙,而它们到…  相似文献   

3.
陈浩  陈利军 《科学通报》2007,52(5):555-561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公共健康、农业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描述和预测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对物种入侵的防治和早期预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不对称性以及生物建模过程中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给入侵物种空间建模带来了困难和局限. 本研究利用统计学和信息理论的方法, 从地学空间制图和生物建模的角度研究了外来入侵物种(以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为例)的潜在分布以及环境影响因子,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的选择基于Akaike信息标准(AIC), 针对物种数据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统计的方法去划分物种源生地的适应性生存环境. 最后, 我们把在源生地建立的模型和分类标准投影到入侵地绘制了该物种在入侵地的相对适应性分布图.  相似文献   

4.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高明  李勇 《自然杂志》2010,32(5):267-27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加速了物种的退化。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各种措施已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人们并没有从外来物种造成的重大损失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增加防范意识,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帮凶”。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家最近表示,约200万年以来,北极海冰消融首次让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连通。多条新的船运路线已在北极开启,这或许为开采北极天然资源和促进跨海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商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携带入侵物种——来自之前港口的生物可能附着在船底,或者被压进船体内的巨大压舱水箱里——而气候变化则赋予了船只新的和更短的跨洋贸易路径。因此,外来物种大规模入侵北极的风险飙升。过去  相似文献   

8.
说到寄生植物,人们往往有些成见,甚至对其产生某种憎恶,从人类社会的伦理观出发,蔑视地称它们为不劳而获的“吸血鬼”或用第三只手盗取他人财物的“窃贼”。但是,如果从生物演化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高等植物中的异类,就会发现它们的许多“恶习”其实是保证自身物种生存繁衍的精彩绝招,与那些“循规蹈矩”的正常植物相比,它们的生存谋略往往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9.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外来物种入侵”?每一个物种在其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都是与以它为食的相关物种如天敌或微生物协同进化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球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不少生物学家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大约有3个物种灭绝。然而,生物学家发现,这种灭绝现象也有例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宣告灭绝的物种在野外又被人们重新发现了。生命的顽强有时候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失而复现的动物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vonLinné)创立现代生物分类命名系统已接近250年,但分类学家对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动物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名录,这使得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以及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工作比预期的更难,因为他们必须依靠物种的名称来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以及他们正在保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6,(4):78-78
为什么有些动物和植物能在地球上生存成千上万年,有些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灭绝了宁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某些物种的灭绝似乎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不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去挽救它们都无济于事。一般来说。适应性强的物种。即使濒临危险。也很有可能转危为安,继续生存下去。相反。那些不能适应生态环境改变的物种。就很容易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灭绝。  相似文献   

13.
文澜 《科学之友》2005,(6):20-20
地球在遥远的过去发生过多次物种大灭绝,这种灭绝一次次地将地球生物推向绝境。科学家发现,物种灭绝并不是源于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而目前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阐述了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周期性。科学家发现当今地球正处在物种大灭绝周期——地球生物随时可能再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多样性与其保护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种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保护物种则必须从保护其生存环境、研究其基因多样性等多方面进行。物种的丧失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程度的降低对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盛国 《科学通报》2013,(16):1463-1464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处于濒危状态或受到生存胁迫的物种的数量也较多[1],对物种保护的压力已越来越大.因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是中国政府制定物种保护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已通过多种渠道逐年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这并未显著地增强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力量,从而使该领域的学术成果难以及时地满足政府部门的决策需求.鉴于此,作为中国科学的旗  相似文献   

16.
物种丧失 数百年来,物种、种群(包括作物、家畜和家禽品种)以及自然生境的丧失过程都在明显加速。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为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包含在物种个体之中,故此处只谈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灭绝的速度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有些科学家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众所皆知的渡渡乌、毛象、塔斯马尼亚狼和恐鸟都是由于人类捕猎而灭亡的。有些种因被过度商业利用而处于灭绝的边缘。如在肯尼亚…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学角度对生物入侵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对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外来种转化为入侵种的过程和主要入侵类型,并从生态学角度对入侵种的入侵机制加以阐述,分析了与入侵物种自身和引入地生态环境相关的假说及入侵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结合上海城市植被的研究,阐述了上海外来物种现状,在对传统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物演替理论的生态防治法,并对外来物种的功过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6,(4):6-7
2005年年底,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组织组成的“零灭绝联盟”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794种动物即将绝种,其中包括中国的扬子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美国的象牙喙啄木鸟,而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占了其中的1/3。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们将要与这些动物彻底说“再见”。据统计,近2000年来,地球上已有106种哺乳类动物和127种鸟类灭绝;濒临灭绝的哺乳类动物有406种,鸟类有593种,爬行动物有 209种,鱼类有242种,其他低等动物更不计其数。大熊猫、西伯利亚虎、亚洲黑熊、印尼马鲁克白鹦、亚洲猩狸、非洲黑犀牛、北美石龟、北美玳瑁等均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19.
<正>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一片名为安德鲁实验森林的原始森林,它是地球温带森林中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可与热带森林媲美,其中仅昆虫种类就有七八千种。这些昆虫悄无声息却有条不紊地生活在森林这片静谧的土壤中,虽然有些渺小得连我们的肉眼都难以分辨,但它们却承担着分解土壤  相似文献   

20.
晓光 《科学之友》2007,(8A):23-23
有动物学家早就警告说,世界上每天有一个生物物种消失。本世纪内,将有10%的现存动物物种永远绝迹于地球。单是哺乳动物,大约每10年会有一个“种类”灭绝。难道濒危动物就永远消逝于地球吗?科学家们想出种种高招妙法,采用高新技术保存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