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樱桃园》戏剧冲突的淡化,戏剧的生活化是契诃夫一直追求的目标,契诃夫的戏剧走出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范畴,这一特色直接影响后来的现代派戏剧。“停顿”是契诃夫的戏剧节奏的最主要的律动。也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节奏,这是剧作家深刻理解生活规律的真实记录。《樱桃园》的戏剧结构削弱了戏剧冲突和戏剧悬念,这种戏剧结构无法靠戏剧性来取胜,这同契诃夫追求戏剧生活化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契诃夫创造的“知识分子”系列中 ,有一类人物与“沉闷”一族形成鲜明对比 ,那就是一些被当作“狂人”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思想界的先驱、时代的精英 ,契诃夫对他们的态度不是“批判”而是“肯定”。  相似文献   

4.
在俄国文坛上,契诃夫不仅是短篇小说创作的泰斗,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剧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只写了十多个剧本。但是,这些剧本和他的短篇小说一样,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仍然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是他的艺术宝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珍贵的戏剧文学遗产。十九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俄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动荡,分崩离析的时代。面对这种形势,契诃夫已经不满足短篇小说一种形式,他开始把创作的兴趣转向戏剧,先后创作了《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等剧本。这个时期,“作为剧作家的他几乎掩盖了作为小说家的他。他的声望在扩大,他的形象,通过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因有许多相同之处,成为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寻找它们的同中之异:第一,同为写实,莫泊桑受自然主义影响,契诃夫受象征主义影响.第二,同为写“小人物”,莫泊桑多是同情、赞美,契诃夫常常是“怒其不争”.第三,同是“以小见大”,莫泊桑追求情节的迭宕起伏,契诃夫常以平淡求深刻.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路】为使初一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生活,本节班会设计了“走进新生活”、“探索新生活”、“收获新生活”、“展望新生活”四个环节,遵循教育生活化的理念,选取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说,他们的婚礼“有新、有旧、有借、有蓝”。“新”,就是新娘的白色礼服必须是新做的,标志着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旧”就是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特别是母亲养育子女的恩情。“借”就是新娘手里拿着的白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蓝”则是新娘身上披着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象征新娘对爱情的忠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本唯物论的最高哲学理念是: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对待人。马克思认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是人,目的也是人,一切为了人。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唯一肯定,就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在批判中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实证的人本主义”即人本唯物论。他把自己强调的共产主义叫做“实践的人本主义”,认为费尔巴哈“无神论是通过宗教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而“共产主义则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杜十娘悲剧形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十娘是中国古代娼妓文学园地中一位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美学价值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性格的生成发展同明代特殊的商品文化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杜十娘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对于新生活、新思想的积极追求,她的失败显示了新文化、新精神与旧制度、旧伦理的激烈冲突,因而也折射出社会悲剧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短篇小说的圣手。今年,又看到他写的《柔弱的人》,我惊叹了!熟人碰在一起,也一再赞赏,我们还建议把它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柔弱的人》写了一个很小的故事:“我”和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结算工钱,应给她八十卢布,克扣成十一  相似文献   

11.
谢伟滨 《广东科技》2002,(11):16-18
“绿”是自然界的主色调,它代表生命,代表健康,代表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21世纪的生活与绿色密切相关。“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融入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健康文明的新生活,已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新的时尚。 “行”——交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生活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城市交通问题突出,交通越来越拥挤,行车难、停车难、交通堵塞状况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污染日益严重,威胁到人们生活的质量。为适应绿色生活需要,绿色交通日益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自居,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对“新生活”这一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并使之建构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引导。文章从最能反映杂志核心意义的专题报道入手,分析《城市画报》对作为“新生活”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建构,并由此探讨“新生活”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宝物”在幻想故事中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就在于它满足了人类对于理想生活模式的向往 ,弥补了现实处境的不足 ,而并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化的表现 ,更多的则是人类心灵深处自古就有的一种自我拯救原型的象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四百年来,莎翁的戏剧、诗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宝贵资源之一,他所描绘和表现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与社会背景,尤其是对于人类共性与个性的深入探询和极致表现超越了时空,“不朽的莎士比亚”成为一种人类通灵的象征与符号。  相似文献   

15.
在从旧的一年跨进新的一年的时候,世界听到了从华盛顿发出的一些布道者的声音,这些声音据说是“神圣”的、“庄严”的。艾森豪威尔在年终的“圣诞祝辞”里歌颂了“自由、尊严、鄰人之谊和善意”,歌颂“人间安康太平,人们善意相待”的理想,他表示美国总是把自已的“幸福和富足分给并没有这样幸运的其他的人”。他说,在“圣诞精神”的启示下所说的这些话是人们视为“神圣的话”,这些话一直鼓舞着人们。只是有“某些人”“用仇恨的云雾模糊了我们的视力”。听啊!华盛顿反对“仇恨”!在散播“和平”与“仁爱”的福音! 可惜,人们并不是生活在神话的世界里。任何“神圣的”言辞也离不开生活和现实,而在生活和现实里,真相总是要显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李岳 《科技信息》2011,(6):149-149
作为十九世纪末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小人物"命运的空前关注,以此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本文从小市民的庸俗生活、小官吏的奴性意识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恼和悲伤三个方面来分别解读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7.
一、中学生的美育观分析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  相似文献   

18.
契诃夫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是世界知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一生写了四百七十多篇小说,除少量的中篇外,绝大多数都是短篇。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赚钱养家和使自己上大学给一些滑稽杂志写稿走上文坛的。生活的困难。钱袋的差涩,逼得他不能不追求创作速度。八十年代的前六、七年中,他在创作上题材之多,数量之大都是使人惊讶不已的。  相似文献   

19.
契诃夫的小说《柔弱的人》不仅展示了强权压迫下公理的丧失及话语权利的失衡,表现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而且以“你为什么不抗议”的诘问对奴性人格作出了有力的批判,从而实现了从悲悯到质疑的提升。作者还以冷峻的笔调让人们看到强权环境中人性缺失的必然性,从而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完善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