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态势和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2.
【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已由“基础减灾阶段”进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康养减灾阶段”,阐述地质灾害康养减灾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地貌演进过程与生态景观研究方法,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结果】从4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1) 充分发挥灾害体自愈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物理演进模拟理论研究;2) 着眼于景观保护与生态修复,研发环境友好型地质灾害减灾新技术;3) 遵循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原则,实施地质灾害治理与国土资源再造;4) 面对海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服役性能综合研究。【结论】融合治理工程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已成新常态,研究结果对广泛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态势和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然灾害的经济特征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统计,我国灾损财政比从约1/20变化到约1/6,远高于发达国家。分省的灾损财政比在1%与150%之间。占总次数1%的重大灾害的经济损失占全部灾害直接损失的约1/4。重大灾害对城镇的发展有致命性打击。社会、行业、单元性防灾经济储备十分贫乏,公私财产防灾保险率很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仅2~3%。灾后安置基本上依靠国家,城镇复建期可拖延达10年以上,且总投入量尚不足以调制灾损财政比的严重波动。为提高减灾经济效能,建议采取的行动:以广义量化理论等方法估计综合国力增长的趋势及其对减灾投入的制约,提出国家减灾总投入及分项投入比例的建议;建立以灾损财政比为基础的灾害分区、分级管理,制订减灾救助条例;以减灾系统工程和减灾预案作为启动性投入,以推进“持续农业示范区”的工作;开展全国自然灾害保险区划,进行社会经济单元易损性综合评估,预测扩保潜力,提高个人防灾保险基金的储备。  相似文献   

5.
张掖黑河流域农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优势分析冯谦,赵建才(张掖地区林果业研究所734000)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多序列的综合体,其结构、功能及内部联系错纵复杂,因此,分析该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次与特征,掌握和认识其本质规律;寻找农业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抗旱技术立足于从水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研究抗旱避灾,但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靠天救灾”,技术的含量较少。本文从农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四川农业干旱的状况、信息化在四川农业抗旱减灾中的作用、四川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四川农业抗旱减灾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以及正确处理信息化经营与传统抗旱技术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了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徐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高,但增幅有减缓趋势;经济子系统呈可持续发展趋势,社会、生态子系统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社会、生态3个子系统处于非协调发展中.指出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视角。构建生态、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同步、同向演进、协调发展的农业政策和措施体系,是推进徐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低山丘陵区林缘带农业综合开发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江平原低山丘陵区林缘带具有综合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本自然条件。对低山丘陵区林缘带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以小流域为基本自然单元进行整体开发治理;要以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把低山丘陵林缘带建成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整理和分析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其减灾功能及对今天的历史借鉴作用.方法 文献资料分析与灾害学研究.结果 根据古代救荒书、农书和地方志等资料,将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中的防灾救荒措施,划分为土壤耕作技术、田问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抗灾作物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四大类.结论 传统农业减灾技术措施的实行,提高了减灾行动的主动性,有效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在传统农业时代的减灾备荒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今农业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1—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五省28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借助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和布局特点,利用Tobit模型探讨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效率近十年间逐年递增,2017年增幅最大,其中孝感市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常居首位;淮河生态经济带东部、北部和中西部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差异以波动式缓慢拉大,总体泰尔指数峰值出现在2018年;城镇化水平和化肥使用效率因素均产生推动效应,而土地过度规模化则起到阻碍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食物供给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土地承包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本文从区域尺度分析了4种颇为突出的区域农业资源环境问题:1)东北地区旱田改水田规模的持续扩大加剧了区域水资源压力并产生了负面生态影响;2)华北平原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和化肥等大量投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3)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南方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并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屏障维护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即加强区域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系统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强化全球农业资源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12.
声音     
《科技潮》2010,(7):M0002-M0002
“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城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市场引导,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强信息、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基于感知网、智能化技术的网络体系,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中国政府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纵横》2008,(3):14-1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由东北林业研究所筹备处、东北土壤研究所筹备处、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农产化学研究室土壤微生物部合并组成,是以林业、土壤、植物、微生物与环境科学为基础的生物学、地学研究所,1987年更改为现名,设有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单元;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分析柳江洪水孕灾环境和成灾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思索有关柳江洪灾的本质问题,提出了可作为柳江流域防洪减灾决策参考的五点综合对策,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避降低洪灾风险;加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加大科技防洪的力度;统筹规划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完备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加快防洪减灾体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汉中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本文在总结分析汉中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以“选用优良品种、培育适龄壮秧;适时偏早插秧、培育高产群体;测土配方施肥、合理科学运筹;干湿交替灌溉、适时适度促控;病虫综合防治、减灾保产增收”等集成技术为支撑,实现汉中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工程对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分析了农业工程各分支的不同贡献,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条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工程发展的重点方向。农业工程各分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贡献分别体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农业水土工程保障水土资源安全;土地整理工程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实施集约化生产,不与粮争地;农村能源与环境工程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工程减少粮食损耗、种子加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工程科技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综合协同左右,其重点研究方向为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推进种业工程,发展生态农业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粮食安全是综合性工程,统筹实施农业工程技术,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减灾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背景、形成和变迁的时空分布规律,从中解析出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灾害减缓的人为活动不断增强,使灾害力。剧的人为活动得以减少和制止。实现农业的降本增收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旱灾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湖北省旱灾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季节性,连续性等;认为旱灾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包括天气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因素,环境资源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同时提出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抗旱农业体系,进行人工增雨,改善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共主要类型,进而对该区干旱缺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大量翔实的调查资料,从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农经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因素,干旱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类型,进而对该沤干旱缺不的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粮食及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减灾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