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以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Maranon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Maranon盆地是一多旋回次安第斯山前陆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克拉通期、三叠纪—侏罗纪伸展断陷期、白垩纪拗陷期和晚白垩纪后前陆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纵向沉积地层可划分为前白垩系、白垩系和后白垩系3套巨层序.盆地内含有白垩系Chonta/Napo组和三叠—侏罗系Pucara组2套主力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油气运移方式为垂向运移、侧向运移和阶梯式运移.盆地主要发育西部挤压断层和褶皱圈闭、中部背斜和披覆背斜圈闭、东部断层和牵引背斜圈闭等构造圈闭,可能发育岩性、地层圈闭.不同类型圈闭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前陆坳陷带构造-地层和岩性圈闭、褶皱冲断带区古近纪构造圈闭以及东部斜坡带地层和岩性圈闭是盆地的有利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2.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几年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新获得的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的构造形变进行了研究,根据构造特征划分了区带,预测了该区有有利勘探区。中部隆起主要变形期是印支期-燕山期,受南北方向挤压作用影响,中部隆起中西部逆冲作用强烈,形成了射阳断隆构造带,该带内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层大量发育。隆起区东部受向东方向挤出作用影响,变形较弱,形成了黄桥背斜构造带,该带内发育多个大型背斜构造;两个构造带之间发育中部过渡带。黄桥背斜构造带断裂不发育,隆起区中西部的下古生界以压性断裂为主,这两个区域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油气盖层,是中、古生界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和田凹陷的构造特征.方法 综合区域地质、地震等研究成果对实测重力资料进行定性及定量拟合计算,确定研究区发育地层及断层的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区山前及以南地区发育4条NWW向逆冲断裂,它们组成山前叠瓦式逆冲断裂系;和田凹陷发育的盖层为原地系统,推覆前缘断褶带内为双层结构,上部为外来系统,下部为原地系统.结论 研究区发育地层呈NWW(EW)向,局部构造主要发育于和田断裂与铁克里克北缘断裂之间;山前推覆构造由南向北依次为根带、第二冲断席、第一冲断席、前陆盆地变形微弱盖层,推覆构造在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形成.  相似文献   

5.
依据航磁、地震剖面、钻井及地表地质资料,确定四川盆地东部涪陵-石柱-建南地区始于震旦纪就发育一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航磁异常图显示石柱地区存在一个北西西向的近椭圆形的正异常.地震及深部钻井资料揭示震旦系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由周缘向涪陵-石柱-建南地区超覆沉积;灯影组厚度显示石柱地区最薄,向周围增厚,导致地层厚度变化的古隆起边界受基底正断层控制.区域地质资料则显示控制古隆起的基底断裂对后期川东高陡背斜带的轴迹偏转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古隆起平面上近椭圆状、东西方向延伸,面积约2.4×104 km2.结合古隆起发育特征,运用构造复原方法重建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分为3个时期:古隆起形成于震旦系灯影组沉积期;震旦纪-早寒武世期间持续隆起,至燕山期前古隆起的隆起范围、存在范围变化不大;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被改造,古隆起分割成焦石坝、建南两个高点.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的形成主要受到北东-南西向伸展作用的控制,从而形成古隆起边界的堑垒式构造组合,可能兼有同期隐伏花岗岩侵位的影响.涪陵-石柱-建南古隆起古今构造叠合,在油气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吉林中部双阳盆地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盆地地层分布特征,对盆地内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双阳盆地为一不对称的复向斜断陷型改造盆地,盆地长轴方向NW-SE,近圆形,由央凹陷区,东北部隆起区,南部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四个构造单元组成;盆地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石炭、二叠系变质岩和海西期花岗岩构成盆地的沉积基底,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石炭-三叠纪稳定沉降及火山喷发阶段、侏罗纪断陷初始阶段、白垩纪断陷发展阶段、古近纪-新近纪广泛抬升阶段4个演化阶段。本文的研究,不仅划分了盆地的构造单元,也建立了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该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勘探程度较低的穆格莱德盆地南部新生界分布特征,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选取既能利用已有地质研究成果约束,又能大体控制研究区主要构造格局的4条重力异常剖面进行拟合反演。在对重力异常进行定量与定性解释的基础上,应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曲线估计)原理,计算出了研究区的新生界底界埋深。结果表明:研究区新生界在隆起区相对不发育,而在凹陷区厚度较大,平均厚度超过2 200 m。认为新生界厚度较大的穆格莱德盆地南部凹陷区是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8.
探讨羌塘盆地基底构造,为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对十多年来积累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物性资料的研究,在羌塘盆地识别出2个基底界面,一是前寒武系结晶基底顶面的密度(重力异常)界面,二是上三叠统顶部的磁性(航磁异常)界面.根据最新的航磁异常资料,对晓三叠世-早白垩世被动大陆边缘裂陷-拗陷盆地的基底构造单元进行分析,划分出2个Ⅰ级构造单元,4个Ⅱ级构造单元,23个Ⅲ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识别出3个裂陷槽、2个隆起带,圈定出3个相对应的生烃凹陷,2个发育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隆起带,圈定了3个油气运移集聚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Muglad盆地Fula坳陷是一个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着3条较大的同沉积断裂和东、西两侧的控盆边界断层,这些断裂将盆地分割成"两凹一隆两斜坡"的构造格局.Fu-la坳陷内部次级构造单元包括南部断阶带、南部凹陷、中部构造带、北部凹陷和北部断阶带"三正两负"5个二级构造带.盆地断裂的差异活动控制着沉积地层厚度、水体深浅和沉积格局的变化.同裂谷早中期,Fula坳陷发育河流、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北部;同裂谷中晚期,Fula坳陷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但主要物源来自盆地南部.最后,明确了生储盖组合特征,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10.
白北凹陷与二连盆地其他凹陷相比,该区地层发育完整,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腾格尔组、都红木组和赛汉塔拉组。构造发育相似,呈下断上坳特征。平面上可将白北凹陷划分为5个构造带:南部斜坡带、西部斜坡带、东部斜坡带、北部次洼、中心次洼。以凹陷构造特征为基础,结合已有烃源岩和储层评价成果,综合分析认为白北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且位于凹陷西部桑参1井附近的有效砂岩应是下步勘探的重点评价目标。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震旦纪裂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塔里木反块中部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它位于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幔隆起之上,其地壳厚度为41~50km。盆地基底结构复杂,由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经800Ma前的热构造事件拼合固结而成。基底四周被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震旦纪,岩石圈伸展分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其裂谷作用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在盆地部形成夭折裂谷,盆地西南则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 700~3 700 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描述合肥盆地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特征的同时,给出了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分析计算不同阶次细节的结果.通过不同阶次小波细节特征的比较以及同布格异常总的特征比较,得到了一些盆地边界断裂及沉积范围随时代从老到新的动态变化信息.西界断裂周集-吴集断裂可以向南延伸至大别造山带;南部边界在舒城至晓天间随时代从老到新逐渐南移,现今的边界可划到龙河口附近;东界郯庐断裂随深度从深到浅被后期改造的痕迹越来越清楚.从早侏罗世开始,盆地内沉积分布范围开始由小变大,逐渐又由大变小,由连续变得不连续.  相似文献   

14.
根据钻井资料及构造分析, 对塔东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和塔中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解释, 在该地区震旦系之下识别出断坳二元结构的陆内裂谷, 该裂谷由4个断陷沿纬向形成一个裂谷带, 其平面分布形态与高磁异常范围极为吻合。结合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认为: 裂谷期断陷中发育典型陆内双峰式火山岩, 是航磁异常带上磁力高的直接表现; 高磁异常带轴线与断陷的边界断层位置吻合, 异常源具有垂直向下的通道, 与基底断裂及深部岩浆上涌有关。正演计算验证了南华纪裂谷带模型的磁异常结果。高磁异常带东段为裂谷成因, 向中部、西部裂谷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至巴楚段高磁异常主要由二叠纪玄武岩造成, 异常带西段则属于塔南古陆块。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东、西部岩性-地层气藏的差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具有"满盆生气、到处含气、岩性控气"的特点。通过东、西部气藏的对比研究认为:煤系地层广覆式生烃、浅水三角洲大面积聚砂和湖侵作用铸造区域性盖层三大因素为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气藏奠定了基础。东部以原生孔为主的山2段、太2段相对低孔高渗型储层主要受潮汐和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高能聚砂环境控制;西部以溶蚀孔+原生孔组合为特征的盒8段、山1段相对高孔低渗型储层主要受富石英物源区和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控制。提出富石英物源区、毗邻岸线的高能相带和由网状输导体系控制的建设性成岩相区的确定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山东南四湖—北五湖地区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 ,通过 MSS,TM遥感图像及重、磁异常等值线图的复合处理 ,对该地区的断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南四湖—北五湖地区的断裂构造呈燕山期及其以前形成的东西向、南北向断裂和现代活动型的北西、北东向断裂组成的立体结构 ;现代活动型断裂在遥感图像上的线性影像与深部受力构造面的物质磁性变化密切相关。这一研究为该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以及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港探区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成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港探区中生代残留盆地进行原型盆地恢复.原型盆地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坳陷型盆地,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断坳共存盆地及晚白垩世热坳陷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方向为NE-NNE向,分布范围有限,且沉积厚度较小,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受伊泽奈崎板块斜向俯冲和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所致的挤压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新生代天山及其两侧盆地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天山两侧中新生代盆地中的沉积记录、沉积中心展布及其迁移特征反映了盆地演化特征,天山地区的年代学数据则是构造活动的响应。这些沉积学记录、年代学记录及山前构造变形与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天山快速隆升和区域地壳缩短相对应,反映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晚新生代是天山快速隆升的2个时期,也是盆地性质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认为,天山两侧盆地早中侏罗世为陆内断陷坳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开始进入挤压背景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晚新生代开始发育再生前陆盆地。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显示西强东弱的特点,这种变形差异可能与帕米尔构造结的向北推挤有关。  相似文献   

19.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群和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盆地周缘露头、盆内钻井资料系统总结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的地层、古生物特征,探讨了白垩纪的古环境.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巴音戈壁组、苏红图组及银根组,上统乌兰苏海组.地层特征盆地各区差异明显,巴音戈壁组北、东部以含烃源岩,西南部以不含烃源岩为特征;苏红图组西部以不含火山岩系和含煤层,东部以含火山岩系为特征.白垩系地层中发育介形类、双壳类、叶肢介、轮藻、藻类、腹足类、鱼类、昆虫、古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的暖温带—亚热带干湿交替过渡性气候和晚白垩世的亚热带—热带半干旱—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