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一件晚中新世大型猛禽化石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描述.该标本较之前在我国发现的晚中新世大型猛禽类江苏泗洪的顾氏中新鹫(Mioaegypius)、山东山旺的泰山齐鲁鸟(Qiluornis)和甘肃鹫(Gansugyps)的个体均小,骨骼反映出的形态结构和前后肢比例及头骨比例也与其它鸟类有所差异.系统研究表明,它是甘肃鹫属一新材料.这一大型猛禽的发现,为研究早期猛禽类的演化、鸟类多样性以及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地层与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2.
甘肃晚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谢骏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730000)甘肃晚新生代陆相地层相当发育,其中新第三纪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尤为丰富.1991年笔者依据当时已有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撰写了《甘肃晚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见《地层学杂志》第...  相似文献   

3.
甘肃临夏盆地8~6 MaBP的构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临夏盆地毛沟剖面上半部高精密度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磁极性年龄为4.34~13.07 MaBP,其中东乡组、柳树组与何王家组的年龄分别为13.07~7.8 Ma,7.8~6.4 Ma和6.40~4.34 MaBP.该测年结果与文献[1]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夏盆地6.40~6.16 MaBP湖泊沉积环境突变,8 MaBP左右毛沟剖面地层磁偏角发生明显偏转,盆地中王家山剖面银川沟背斜大约在6 MaBP左右发生倾斜与变形,这表明临夏盆地8~6 MaBP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对临夏盆地的黑林顶剖面(古地磁年代为11.8~5.0Ma)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铁矿含量在8.6 Ma以前相对较高,在8.6 Ma以后骤然降低并稳定在一低值范围;针铁矿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赤铁矿/针铁矿的变化则与赤铁矿的变化趋势一致;赤铁矿、针铁矿含量及其比值在该剖面的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8.6 Ma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加剧,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的剧烈隆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孢粉分析为主,结合ω(CaCO3),c(Cl-)和粒度指标,建立了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序列.临夏盆地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大致经历了干(2.50~1.91 Ma)-湿(1.91~1.80 Ma)-干(1.80~1.76 Ma)三个阶段,其中在1.89~1.87 Ma期间云杉孢粉含量占绝对主导地位(77.8%~89.4%),是临夏盆地早更新世气候最湿润期.通过将孢粉资料同北大西洋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和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对比以及孢粉波谱分析发现,1.95 Ma前后是临夏盆地气候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气候变化主要受热带季风控制,之后受高纬冰盖变化的驱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早更新世的强烈隆升可能是造成这一气候转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王家山地区新生代地层沉积相研究,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盆地沉积与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29Ma以来先后经历了初期隆升至稳定阶段(29.0—21.4Ma)、中期随升至稳定阶段(21.4—6.25Ma)、后期逐步隆升阶段(6.25—3.58Ma)和晚期急剧强烈隆升阶段(3.58—0Ma),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发现于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油柑窝组的一种哺乳动物化石——杨氏路南兽(相似种)Lunania cf. L. youngiChow,这是该区首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对该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古近纪哺乳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肃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及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及室内综合研究,本文将天水后老庙含煤地层分为上、下两部,提出了本区有晚三迭世陆相地层的新见,这对本区地质发展史的认识及今后找煤方向,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文中还对本区的植物化石9属18种进行了描述讨论,并建立了五个新种,它们是:皂郊枝脉蕨 Cladophlebis zaoJiaoensis,稀脉侧羽叶 Ptero—phyllum paucicostatum甘肃侧羽叶 Pterophyllum kansuense,天水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tianshuiensis,后老庙雅库蒂蕨 Jacutopteris houlaomiaoensis  相似文献   

9.
湖相地层孢粉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夏盆地在1.95MaB.P.前后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气候转型事件。在此之前,南海热带季风信号在地层记录中存在较强的表现,在此之后热带季风信号减弱而高纬冰盖信号加强。CaCO3指标的周期分析同样表明,在1.95MaBP前后确实出现了气候的主导周期转型,在此之前,气候变化周期以类岁差的25kyr周期为主,而在此之后,以类倾角的38kyr周期为主。发生在临夏盆地1.95MaBP的这次气候转型事件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在当时隆升到一个可以改变周围地区大气环流的临界高度,如果以青藏高原在2.6MaB.P.- 0.6MaB.P.的平均抬升速率推算,这一临界高度可能在2500m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记述甘肃庆阳巴家嘴黄土层中发现的一件丽牛化石标本。方法运用经典的古生物方法,结合化石解剖、形态比较方法研究。结果该化石的主要特征是额面平,稍高出眼眶;眼眶向侧方凸出;角基起始于眼眶稍后,角直而细,亚柱状,两角心顺角基延长线大体成105°夹角;这些主要特征与Leptobos amplifrontalis极为相似,定为Leptoboscf.amplifrontalis。结论根据丽牛在欧洲和中国的发现及在巴家嘴动物群中的其他化石特征,巴家嘴丽牛的地质时代为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环境气候以湿冷为主。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3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地关系的变化和现状以及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临夏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中原官话片陇中方言的小片.临夏方言在长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其双音节的连读变调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主要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临夏方言中心区的双音节连读变调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夏中心区双音节词的调值变化区域多在3度4度之间,变调类型大体可以归纳为5种.所以在整体上看,临夏中心区双音节词的变调形式较为简单,并且去声为中降调,阳平为中升,因此在听感上临夏方言的语调显得较为平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了解大理市小兽类哺乳动物膜壳绦虫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鼠笼、鼠夹及电子捕鼠器捕捉小兽,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小兽1132只,分属3目6科13属23种,以齐氏姬鼠和褐家鼠为常见种,分别占21.11%和20.67%;感染小兽143只,分属3目13种,感染率12.63%,其中以卡氏小鼠、中华姬鼠及齐氏姬鼠和赤腹松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42.22%、30.88%、16.74%和14.29%。结论:大理市小兽类膜壳绦虫感染较普遍,预防和控制人体膜克绦虫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目前已知兽类117种,隶属于9目、31科、79属,其中,东洋界种88种,古北界种19种,季风型及广布种10种,地理分布上处于盆中平原丘陵省的物种仅54种,盆地东北缘大巴山省有85种,盆地东南缘山地省有79种,同时还探讨了重庆市兽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类型。  相似文献   

15.
对临夏500名回民的 ABO 血型、发旋和上眼睑褶皱进行了调查研究,A 型血占30.53%,B型血占31.56%、O 型血占30.33%、AB 型血占7.58%;发旋,其中单旋占93.8%、双旋占6.2%;而上眼睑褶皱,单眼睑褶皱占35.684%、双眼睑褶皱64.316%。以血型的表现型计算了其基因频率和遗传距离,认为回族与汉族的遗传距离最近。同时对血型、发旋和上眼睑褶皱之间的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指标体系,给出了单项评价、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根据1998年统计数据,对甘肃省临夏州7县1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并简述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乌当地区奥陶系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市乌当地区处于黔北早古生代沉积区及黔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区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质及地层发育特征,其中奥陶系湄潭组地层发育,但研究程度不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等测制了6条湄潭组地层剖面,对该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研究,并与黔北地区的湄潭组、大湾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乌当地区的湄潭组特别是上段明显有别于黔北地区标准的湄潭组上段及大湾组,建议用湄潭组上段来表示该段地层。乌当湄潭组的笔石地层研究较好,可建5个笔石带及一个层位;本文把中奥陶统底界暂放在湄潭组上段底部硅质岩之下,说明湄潭组是一个跨时的岩石地层单元。乌当地区是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地质实习基地,湄潭组的地层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有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对500名(男246,女254)13~17岁临夏回族青少年头发和指甲中的Fe、Cu、Ni、Zn、Mn、Pb、Cd、Mo、Se和Ca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十种元素在人体的头发和指甲中均存在,但男女之间有差异,其共同特点是头发中的Cu、Zn高于指甲,Cd、Mo和Se元素的含量男女均极少,且无差异(p>0.05),男女指甲中的Pb、Fe含量均高于头发(p<0.05);男性指甲中的Mn高于头发(p<0.05),而在女性无显著差异;Ca作为一种常量元素,男女指甲中的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头发(p<0.01)。证实测定人体微量元素时,只测定头发中的含量不能完全代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情况,指甲和头发对于研究人体微量元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