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肖军 《科技智囊》2013,(3):78-83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在明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北京古观象台见证了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交流与冲撞的大量历史事件,也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磨难与艰辛。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土相互交流,在古观象台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令人回味无穷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历法与天文仪器。创制于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4,(3):55
北京古观象台 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因体系完整、保存完好而驰名世界。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500年,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这在世界现存的古观象台中是一个奇迹。 北京古观象台遗有明清时代的巨大台体和台上清制的8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台下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殿堂内布有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一楼展室主要展出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二楼展室主要介绍我国古代的宇宙观,盖天说和浑天说,以及古代的星图;四合院中紫微殿…  相似文献   

3.
常华 《科技潮》2002,(9):36-37
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侧,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数量最多而又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物。说起它的历史,要上溯到金代。金元时期的观象台北京地区设置天文台始自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袭宋制,立太史局,设候台,当时将宋朝在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置的主要天文仪器迁至中都(今北京),并由太史局修建了一座候台,贞元二年(1154年)把这些仪器置于候台之上,开始了观测工作。当时的候台遗址在今复兴门外白云观附近。  相似文献   

4.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对西方天文、数学知识造诣很深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很赏识他,并破格封他为钦天监正,主持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观测工作。如今古观象台上仍保存着他当年监制的七件天文仪。此人是谁呢?就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南怀仁,他来自遥远的比利时。比利时王国是西欧的一个小国,面积仅有30,519平方公里,人口985.8万;但由于它自古以来就是西欧交通和商业枢纽,又是欧洲日耳曼和拉丁两大民族繁衍生息的交界处。因此它在欧洲和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试图从中国传统仪象的含义入手,并与西方古典传统的第谷天文仪器进行比较,探讨北京古观象台清代古天文仪器的来源。通过对《灵台仪象志》及第谷《新建天文仪器》的比较研究,可以肯定古台的清代仪象虽然假以"法象制器"的传统理念,但其确与欧洲第谷式的古典天文仪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清代仪象在引进西方度制的同时,应用中国传统的铸造工艺和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6.
1669~1674年,耶稣会士南怀仁为北京观象台设计制造了六架欧洲式天文仪器,使中国天文仪器的精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1713~1715年,纪理安为观象台添造了一架欧洲风格的地平经纬仪.1745~1754年,戴进贤、刘松龄和他们的中国合作者制造了一架玑衡抚辰仪.它遵循中国浑仪的结构旧制,采用了南怀仁用过的刻度制、零件结构和制造技术,本质上属于复古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科技资讯》2004,(3):55
北京古观象台 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约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因体系完整、保存完好而驰名世界.……  相似文献   

8.
北京东城建国门,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高台,台上陈列八件精致的铜制古天文仪器.这就是驰名世界的北京古观象台.登上高台,细看天文仪器,不禁使人心驰神往.想当年,我们祖先就是利用这些仪器纵览星月、现象授时、修订历法的.随背岁月的推移,这些仪器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史遗珍,而古观象台也成为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北京古观象台(元大都天文台)建台730周年,又值我国最先进的望远镜LAMOST建成,国家天文台决定以"郭守敬"冠名LAMOST,并将举行冠名仪式.为纪念和庆祝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学事件, 2009年11月7-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为"天文仪器与天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洪水猛兽","水火无情",人类一向视水患为自然灾害的元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75%、财产损失的40%为洪水所造成。北京:5月延庆一雨成灾洪灾是一只猛兽,它不分时时,不分地区,不分人畜,肆意残害着生灵,疯狂毁灭着自然。近5年来,中国城市无处不留下洪灾侵袭的劣迹,无处不在与洪灾做着危险的交易。1996年北京第一次大雨即成水灾,它发生在1996年5月26日早晨的延庆县境内。客观原因是降水过于集中,且央带冰雹。凌晨4时30分到6时30分两小时内,县城周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尘暴     
北京的"沙尘暴"为何越治越严重?2006年4月16日,北京遭遇了近50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足足落下了33.6万吨的尘土,它像一把重槌,敲打着每个北京人的心,也撞击着温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心。当时,正在开会的温总理带领与会人员走出会场,目视漫天飞舞的尘土。2006年6月12日,温总理在国务院会议室主持召开"沙尘暴防治工作专家座谈会",讨论治理方略。韩同林研究员代表我们的科研群体,向温总理和与会领导及专家作了关于"我们治理北京尘暴的设想和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清代满族说唱文学北方鼓词的重要一支,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它是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是在对清代八旗子弟书进行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清代鼓词类书目提要,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较为完整著录子弟书曲目和详尽内容提要的一部索引性工具书和子弟书目录学专著。本文通过介绍评述它的著录内容、编撰过程以及学术个性等方面的特点,客观展现这部反映最新子弟书研究成果的目录著作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的麻地沟内,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冰洞,人称"万年冰洞"。它是除世界极地冰盖和永久冻土层地区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尽管许多科学家都曾实地探寻过它的形成原因,然而这个谜团至今仍然悬而未解。"万年冰洞"位于北纬38.5度  相似文献   

15.
"西学中源"是清代科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万国公报》是晚清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它从1868年创刊到1907年终刊,其间曾登载诸多有关"西学中源"说的文章。经过分析发现早期《万国公报》曾积极鼓吹"西学中源"说,但是到了晚期却突然转变,开始对"西学中源"说进行批判,而这一变化与晚清中、西学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试分析这一变化的过程及历史背景,并揭示这一变化带来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16.
拍卖古币     
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大型古纸币拍卖会上, 一张14世纪的中国纸币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它是用桑树皮做的纸印刷的.另一稀有珍品是1902年用士兵制服碎片印刷的钱币,其票面为10先令.这种"钞票"曾于英布战争时期使用过.  相似文献   

17.
正乌江流域,喀斯特岩溶之上,有一座宏伟的工程,它实现了中国水电建设技术的突破,成功解决了喀斯特岩溶地区建设水电站水库防渗、大坝基础稳定等技术难题;它曾获"国家银质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并享有"全国优秀工程之一"美誉;它就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高坝水电站——乌江渡发电厂。数十年来,时间雕刻着这里,赋予它不同的传奇——"西电东送"重要能源基地:1970年开工,1979年底投产发电,2005年成为  相似文献   

18.
<正>"汕头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于1999年4月2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对外开放,同年12月,被列为全国首批二百个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气象科普基地由气象台、观象台和气象雷达站三部分组成。气象台:主要向参观者展示近几年来汕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参观静止卫星云图、气象预警系统、影视制作、"121"电话答询、全球各类实时资料收集处理显示等业务系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和发布程序,并结合一些重要天气过程和大家关心的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图文结合,通俗易懂。观象台:是全国、全省重点气象探测站之一,担负着地面气象观测、高空大气探测、太阳  相似文献   

19.
郭耕 《科技潮》2001,(8):43-4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京南10公里处,有一座在清代皇家猎苑遗址南海子故地建立的小型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它以研究、繁育在中国曾一度灭绝、后又重返故里的我国特有动物麇鹿及其生态而蜚声中外。为使这一命运多舛、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8,(2)
萌芽与诞生哑铃形天象仪在1925年研制成功,作为独立的天文普及机构,天文馆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当时的中国也曾有过建立天文馆的念头。1929年中央研究院在国立天文陈列馆(即北京古现象台,1928年结束国家现象台的职能,改名为陈列馆)的发展报告中这样批道:"若论宣传天文起见,则德国蔡司厂之天象仪,美妙无比,但价值过昂,处现在状况之下尚谈不到。"嗣后,高鲁、张钰哲和陈遵妫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者纷纷撰文,介绍和宣传有关天文馆的知识,呼唤中国天文馆的诞生,但是天文馆能够筹建还是在解放以后。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天文事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54年9月中央文委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办理,拨款200万元,根据陈毅副总理批示,基建工作由北京市承担。中国科学院由紫金山天文台调李元、全国科普协会由上海调卞德培、北京市文委调王国义,并请当时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研究员陈遵妫于1955年春来京担任馆长,主持筹建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