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微聊     
<正>下期看什么?星系碰撞研究发现,距我们的银河系250万光年之遥的仙女座星系正以每秒100公里以上的速度向银河系飞来。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两个星系将不可避免地相撞。一旦发生碰撞,银河系将遭受重创而严重变形。在无边无垠的宇宙中,为什么星系会彼此相撞?在星系碰撞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无形的"幕后操纵者"——暗物质。直到今天,暗物质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科学家确定,它与星系的诞生、演化历程密切相关。让我们以星系碰撞为线索,一起探寻星系和宇宙的奥秘吧!  相似文献   

2.
<正>专刊推介LAMOST巡天及早期成果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单元,恒星形成和演化的场所。研究和阐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21世纪天体物理学的重大问题。银河系是唯一可以将其星族组成解析为单体并进行细致研究的旋涡星系。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当今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口径、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2012  相似文献   

3.
依据星系自转曲线,对银河系旋转速度曲线进行合理外推,并应用引力势理论,得到银河系质量分布及外围的密度分布.结合 Bahcall和 Soneira 假设的密度模型,求出银河系外围的质量,即可能的暗物质质量.同时,对密度分布曲线内推,求出可视部分可能存在的暗物质质量.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暗物质晕的质量,在误差范围内与前一种结果相符,说明用这个方案估算银河系暗物质晕的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银河系是人类居住的星系,从侧面看外形非常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扁平的盘状铁饼;而如果从上方俯瞰,其结构非常类似于气象卫星拍到的漩涡状龙卷风。漩涡状的银河系从银河系中心向外依逆时针方向延伸出6条“手臂”,天文学上将它们称为“银河系旋臂”。对它的了解直接影响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号外号外!银河系原来是个"吃货",它的大餐居然是与它为邻的矮星系!请准备好爆米花和热饮料,银河系X星人要开始爆料了——看银河系如何从"瘦小伙"长成"胖大叔"!立志当"吃货"计算机演示出的宇宙诞生初期,银河系有着苗条的好身材。在它隔壁,住着大量的矮星系。这些矮星系个头不大,光芒黯淡,所以它们从不妄图与群星璀璨的银河系争辉,一心只围绕着银河系运行。但银河系经不住好胃口的驱使,走上了大规模的吞食之路,身材逐渐走样……寻觅大餐饥饿的银河系率先锁定目标——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它凭借自己超强的引力,将一颗  相似文献   

6.
从星系巡天的观测中可以测量宇宙中星系的分布,而这些我们观测到的可见物质只占据了宇宙组分的很小一部分.如何从观测的星系分布来联系暗物质分布,建立星系与暗晕之间的关联,从而限制宇宙学参数,一直都是星系宇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本文具体介绍了描述星系空间分布的暗晕占据分布模型的主要框架和参数形式,并介绍了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个模型被广泛用于解释观测到的星系分布的两点相关函数,通过模型构建星系和暗晕之间关联,可以从理论上获得不同星系样本所在暗晕质量分布的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星系形成与演化模型以及限制宇宙学参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科技》2009,8(4):44-44
近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上海天文台研究小组与美国、德国、意大利的专家合作,利用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甚长基线干涉仪(VLBA),对银河系内十几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里甲醇分子宇宙微波激射源进行观测,首次精确测定了银河系部分结构的距离和三维速度,在银河系旋臂结构的测量和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天体物理的前沿领域。该领域以现代宇宙学提供的大尺度结构形成和演化的成熟理论作为基本框架,通过观测和统计研究宇宙各时期星系的形态结构、星族构成、气体吸积、恒星演化、黑洞成长、化学元素、恒星和气体动力学等物理性质及其演变过程,试图阐明宇宙中各类星系的物理起源、演化关系以及它们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物理联系,从而总结出支配星系演化的普适物理规律。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星系在暗物质晕中形成和演化,其基本图  相似文献   

9.
在距地球约3亿光年、接近旋涡星系NGC6240的地方,潜藏着某种很黑和很重的东西。天文学家在夏威夷用望远镜观测该星系时注意到,刚好在这一星系边缘的外面有某种星云的旋流和气体。天文学家计算,在旋流的中心有某种像整个银河系(银河系有1000亿颗星)一样重的东西,而体积不到银河系的万分之一,但是发出的光检测不到。在这张彩色图中,椭圆表示NGC6240旋涡星系的轮廓,黑色十字表示这一重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LAMOST在口径、视场和光纤数目三者结合上超过了目前国际上所有的多目标光谱巡天计划的装置.本文介绍了它将在河外星系、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及多目标认证三方面的科学巡天计划.LAMOST的建成将对宇宙学、星系形成及演化、恒星物理等天文学中广泛的科学课题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密度波理论出发,讨论三维盘状星系的旋臂结构。由于旋涡图样与z有关,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的旋臂将有一定的宽度。我们分别计算了质量为1.5,1,0.2银河系质量的旋涡星系的旋臂图样。结果表明,星系的质量越大,旋臂越窄,定性地与观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正>星系形成是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前沿领域.如果说20世纪是宇宙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星系研究的黄金时期已于21世纪初悄然来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个具有预言力的标准宇宙学模型在20世纪末得以确立,我们进入到所谓的"精确宇宙学时代",这为研究星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再加上新的观测设备和大型计算机不断投入使用,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观测方面,针对中低红移星系的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从21世纪初以来已成功实施了三期巡天项目,获得  相似文献   

13.
马杰 《科学世界》2006,(5):22-49
“银河系像一个圆盘.有旋涡状结构,地球就位于银河系中”.我们道的就是这些。但你是怎么知道的昵?要弄清楚银河系的真正面目.应该是从银河系外回望,而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的。就连现在不载人的探测器也不可能到达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更不要说出银河系了。 如果不能从银河系外回望,那么就只能在银河系里探索。然而这样却非常难,就好比是住在茂密的森林中,却想看清森林的全貌.有点异想天开了。 人类总希望看清银河系的真面目。虽然从来没有谁看到过,却为什么能知道银河系像一个圆盘,并且有旋涡状的结构呢?仔细想想还真是不可思议。根据最近的研究。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根奇妙的“星棒”。 人们常以为知道银河系。实际上还有许多人是不了解银河系的.而且银河系中还有很多的谜有待解开。 本文借助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插图,深入探讨银河系的“庐山真面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尘埃是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的基石,该模型认为呈现不同观测特征的活动星系核在物理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天体,活动星系核外围绕着一个光学厚尘埃环,不同类型的活动星系核只是因观测者视线相对于活动星系核对称轴的取向不同而已.观测表明,活动星系核中尘埃的组成成分及尺寸与银河系星际尘埃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介绍活动星系核核周尘埃的消光和红外辐射以及尘埃可能的化学组成和尺寸分布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5.
用紫外线波段观测刚形成不久的年轻星系,它们看起来是明亮的天体。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星系演化探测卫星,就是专门用来对年轻星系进行紫外线观测,探索星系演化的一座太空天文台。星系演化探测卫星对宇宙进行的观测,获得了十分宝贵的资料,甚至有助于揭示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太阳以及整个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总称银河系。银河系的“庐山真面目”如何,一直是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观测对银河系进行研究,已有两百年的历史,最近几十年来,银河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同仙女座星系一起诞生出来的。据认为,当时在这两个星系的周围还形成过许多个小星系。即使今天,在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周围仍然有一些小星系,同我们的银河系共同组成一个叫做“本星系群”的星系集团。在本文中,你有机会看到银河系这一家子若干典型成员的图像。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12,(6):56-56
科学家通过最新的研究发现,在我们银河系周围存在一个巨大“结构”的卫星星系和恒星团,并围绕着银河系运动。如此巨大的结构在理论上将带来与暗物质相关的麻烦。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星系演化与旋臂结构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在本文中讨论缓慢演化着的星系中的密度波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用轴对称不稳定基态代替通常的稳定基态,求出了在星系盘中旋涡状密度波列的色散关系、波作用守恒方程和波能量方程。文中着重阐明了以下几点一般性结论:1,密度波与星盘的较差运动交换能量。2,从理论上可以把导波和曳波区分开来,由星系演化的趋势,膨胀或是收缩;可以确定星系中是曳波或是波导占优势。3,对于只能观测到曳行臂的星系,星系的演化特征是膨胀。4,对于银河系,在太阳附近的膨胀速度(?)12公里/秒,演化时标(?)10~9年。  相似文献   

20.
银河系是人类居住的星系,从侧面看外形非常像一个中间厚、边缘薄扁平的盘状铁饼;而如果从上方俯瞰,其结构非常类似于气象卫星拍到的漩涡状龙卷风。漩涡状的银河系从银河系中心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