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据岩石矿物格架组分特征及岩石化学的环境指示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物源性质及山西组构造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石含量呈现由本溪组向石千峰组逐渐增多的趋势,是沉积环境由滨浅海—湖—内陆盆地过渡造成的;本溪组—石盒子组物源区性质为再旋回造山带,而石千峰组物源区性质过渡为陆块和再旋回造山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均一致表明山西组物源区总体成分主要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和活动陆缘相关。在盆地北部存在一由于板块间发生碰撞和俯冲作用形成的再旋回造山带,作为山西组沉积的主要供给区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地层与其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进行地层单元划分和沉积演化研究。在研究区目的层段内识别出Ⅰ、Ⅱ、Ⅲ级层序界面各1个,识别出Ⅳ级层序界面4个、Ⅴ级层序界面若干。建立了研究区本溪组至太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认为延安地区本溪期发育潮坪-障壁岛-泻湖沉积,太原期发育浅海碳酸盐陆棚沉积,太原期是晚古生代水深最大的时期。本溪期—太原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陆表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3.
沉积岩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在测定整个沉积岩的环境和演化过程中都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敏感程度,是记录整个沉积岩演化过程的有效参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是上石炭统油气所展现出来的新型层系,其中古水体环境和古气候对于恢复该区域历史时期羊虎沟组沉积的格局和成藏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东部羊虎沟组不同层位的47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选取对于泥岩沉积环境较为敏感的元素作为评价和判别的指标,如锶(Sr)、钡(Ba)、铀(U)、钍(Th)、钒(V)、镍(Ni)、钴(Co)等,并结合沉积学标志研究了盆地西缘羊虎沟组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及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Li、Sr、Ni、Ga以及Sr/Ba数值表明该研究区处于淡水-微咸水环境,偶尔也会注入咸水;δU、U/Th、V/(V+Ni)、V/Cr和Ni/Co数值表明研究区处于弱氧化弱还原-氧化环境,部分深水区可能存在还原环境;综合沉积学标志及生物遗迹化石判断,羊虎沟组沉积期以浅水环境为主;Sr/Cu以及CaO/(MgO×Al_2O_3)值指示研究区在羊虎沟组时期处于北部及中部较炎热干燥、南部较温暖湿润的气候中。  相似文献   

4.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不同层位的62件泥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并对35件泥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测试,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研究表明,Li,Sr,Ni,Ga和Sr/Ba数值都指示研究区为淡水环境,偶有咸水注入;δU,U/Th,V/(V+Ni),V/Cr和Ni/Co数值指示研究区为半氧化半还原-氧化环境,局部存在还原环境;根据Co元素含量计算出延长组平均最大古水深59. 17 m,结合岩石学和古生物特征,认为长7最大古水深大于50 m; Sr/Cu,CaO/(MgO×Al2O3)和Mg/Ca数值指示研究区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略低于纸坊组时期。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中国中西部结合部位,是中国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南油北气"的开发局面,建成了多个大型油气田.为了保持油气田的可持续开采,需要积极寻找可接替区域和层位.利用烃源岩资料、岩心资料及大量测井资料和试气资料对研究区潜在油气层位的储集性能、运移通道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研究区太原组致密灰岩、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延长组长7"张家滩页岩"、太原组、山西组和延安组煤层普遍微孔隙发育,具备一定的储集能力,加之研究区烃源岩丰富,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这些地层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不同于常规致密砂岩的非常规储层,具有成为可接替层位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等方法,以井下暗色泥岩的分析资料为主,研究和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地区下二叠统烃源岩的有机质生烃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山西组暗色泥岩和煤为二叠系主要的烃源岩层系,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早二叠系烃源岩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叠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和长8油层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了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生烃潜力,并对长8油层组原油展开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与盆地本部长7优质烃源岩具相近似的电性、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原油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而与长7段烃源岩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长8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陆源碎屑岩的沉积环境、风化程度及物源,对该凹陷内的吉174井岩心样品中的泥岩进行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实验分析。研究了芦草沟组泥岩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比值、化学蚀变指数(CIA)、稀土元素含量与比值特征、泥岩源区岩性分布和古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世水体为贫氧的弱还原-还原环境;碎屑颗粒从物源区到沉积盆地经历了低强度的风化与简单循环过程;研究区母岩以凹陷西南部依林黑比尔根山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为主,有部分基性岩及古老沉积物混入,具有多源性;沉积构造背景属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1):109-114
通过对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区泥岩样品中微量元素硼、锶、钡及K2O含量测试.在古盐度计算中结合Walker相当硼判定法、Walker计算公式及锶钡比值法对其进行定量—半定量地分析,得出矿区古盐度特征.研究统计古盐度值介于0.37%~3.16%,沉积环境以半咸水为主,淡水—微咸水沉积次之,个别样品为咸水沉积;古盐度变化明显,其中古盐度值最高的是中侏罗统塔尔尕组(J_2t),其次是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J_3K),古盐度最低的是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_1kz~(2-1)).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之一取决于沉积物中泥岩沉积时的古盐度特征,因此古盐度的恢复对萨热克巴依次级盆地沉积环境的判定提供了沉积水体性质方面的依据,根据本文分析得出古盐度相对较高的半咸水沉积环境更有利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东南缘的沉积范围,对其东部济源盆地西承留剖面中晚三叠世沉积地层进行实测,运用沉积学原理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其地层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济源盆地西承留剖面中晚三叠世早中期以黄绿色长石砂岩和泥岩沉积为主;砂岩粒度较细,晚期以灰绿色泥岩、...  相似文献   

12.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界的气源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为独立的天然气系统,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受多种因素的控制。该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岩性气藏,其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其中本溪组山2段气藏由储集体决定;山1段盒7段气藏受盖层质量控制;盒6段上石盒子组气藏较少。其原因在于其中的泥岩受异常高压的阻止作用,也因为层位较高,从气源岩到达的气量较少。  相似文献   

1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界的气源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该区域的地质条件。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为独立的天然气系统,上古生界气藏形成受多种因素的控制。该区天然气藏主要为岩性气藏,其分布受沉积特征控制,其中本溪组-山2段气藏由储集体决定;山1段-盒7段气藏受盖层质量控制;盒6段-上古盒子组气藏较少。其原因在于詹中的泥岩受异常高压的阻止作用,也因为层位较高,从气源岩到达的气量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方法对该区及盆地周缘古陆的岩石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结果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呈"V"字型的"右倾斜"曲线;L/H平均值3.82,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铈(Ce)微正异常,铕(Eu)呈"谷"状,显示负异常,与盆地北东(阴山)及南部(北秦岭)岩石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相对比具有亲源性。结论研究区沉积物来源于盆地北东及南部;研究区延长组沉积期属于缺氧的还原环境,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陕北斜坡东部是鄂尔多斯盆地新发现的天然气富集区,通过综合剖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烃源岩的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烃源岩进行探究。研究后认为:1该区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含量低的特点,气藏的重烃含量不高,干燥系数较高,气藏偏干。2煤层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贡献最大的源岩,泥岩是天然气的第二位供应者,其中山西组泥岩为中等—好的烃源岩,太原组泥岩为好—非常好的烃源岩,本溪组泥岩属于好—极好的烃源岩。3该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母质输入具有多元性,有机质类型以腐殖型为主,Ro普遍高于2.0%,已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平湖斜坡带平湖组的55块泥岩样品进行ICP-MS实验,分析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1)平湖斜坡带平湖组存在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现象,总体呈现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Eu正异常及Ce微弱负异常的特征;2)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参数指示研究区平湖组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以淡水沉积环境为主,局部存在海侵作用的影响;3)平湖组存在一定程度的气候变化,表现为平湖组上段、中段下部以及下段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平湖组中段上部处于干热的气候,总体有逐渐变温暖潮湿的趋势;4)研究区平湖组泥岩稀土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矿物,源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和沉积岩,整体处于大陆岛弧的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上石炭统羊虎沟组23件泥岩样品中主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羊虎沟组沉积环境与构造指示意义.结果表明:CIA与ICV指示古风化条件为中等化学风化,Rb/Sr与Sr/Cu反映古气候为温暖湿润环境,Sr/Ba与Th/U显示古水体盐度为过渡相半咸水环境,V/(V+Ni)与δU值表明属于弱氧化-还原的过渡环境;根据La-Th-Sc、Th-Sc-Zr、Th-Co-Zr、(La/Yb)-∑REE以及(La/Th)-Hf判别图解,认为研究区整体为大陆边缘型构造背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源区.研究区羊虎沟组的沉积环境为温暖湿润、弱氧化-还原性的过渡相半咸水环境;受阿拉善古陆活动大陆边缘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被动大陆边缘的共同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沉积期属于南北挤压、西部裂陷拉张的边缘裂陷盆地.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以研究区内10个泥岩样为统计对象,分析泥岩中所含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同一微环境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相近,不同微环境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泻湖相泥岩中微量元素与潮坪相泥岩中微量元素分布明显不同。该区在晚石炭世为滨岸过渡环境,古气候条件温暖潮湿,这与古生态学、古生物化学相标志表征结果一致。该研究可为贺兰山地区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关系。方法以井下剖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主,依据有机碳含量分布、有机质类型及饱和烃气相色谱等特征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对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因素,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沉积水体的主量元素、古气候及古盐度条件。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烃源岩层系沉积时气候潮湿,沉积水体的古盐度较淡;半深湖-深湖相带沉积的还原程度强、有机质能被及时埋藏的灰黑色泥岩,大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河流-沼泽相带沉积的灰色-绿灰色泥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偏差。结论还原程度强、具一定深度水体的沉积相带是原始有机质沉积的良好场所,有机质能及时沉积、保存下来,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大多高;气候条件相对干燥、大气降水少、陆源碎屑物补充不足或较长时间处于氧化程度较高条件下沉积的碳酸盐岩类岩石.有机质丰度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近几年勘探成果备受瞩目,但针对本地区地层压力及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293 口井实测的压力数据和154 口井的测井数据分析发现,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太原组泥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特征,4 个目标层位在压力剖面上分异明显,可划分为石炭系本溪组常压系统和二叠系山2 段-盒8 段负压系统。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总体上具有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二叠系压力分布与沉积相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欠压实”泥岩层控制气藏纵向上的分布。二叠系气藏主要分布在负压地层中的“低压”部位,而石炭系本溪组气藏则主要分布在常压地层中的“高压”区域。发现地层压力与气藏分布关系对于本地区天然气勘探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