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形、气候条件,论述了在黄土隧道群施工中做好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该工程的具体做法,对相关工程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连拱隧道的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可供类似工程,特别是类似黄土地质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和土桩挤密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施工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世雄 《科学之友》2009,(12):49-50
以临午改建工程为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措施工程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以临午改建工程为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措施工程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处理中的应用原理、施工方法、质量控制与检测,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鸿义 《科学通报》1984,29(8):512-512
新疆的黄土,中外学者曾经做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至今,几乎所有研究成果都未能涉及黄土的分层问题。近年来,新疆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对天山北麓和伊犁谷地黄土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黄土的地质特征,所处的地貌部位和河流阶地的分析对比,古土壤的层次和颜色,所含化石和古人类遗址,同时进行了区域性层位对比,在此基础上明确将天山北麓的黄土划分为现代黄土、晚更新世黄土、中更新世黄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四层,并且将后三层黄土分别命名为“沙湾黄土”、“石场黄土”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点,结合实际施工经验,介绍了黄土地基湿陷性成因及类别,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处理方法,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区域的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点,结合实际施工经验,介绍了黄土地基湿陷性成因及类别,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处理方法,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区域的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土的微结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高国瑞 《科学通报》1980,25(20):945-945
中国黄土的分布、地层、物质成分等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黄土的微结构及其区域性变化规律,并提出微结构的分类意见,这些研究对于判定黄土湿陷性和评价黄土地基的工程地质性质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黄土高原湿软地基采用粉喷桩施工处理时的质量控制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2.
听黄土粒儿说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建兵  段钊 《自然杂志》2018,40(4):285-289
 黄土受自身结构属性影响,在自然或人为外力的作用下易诱发滑坡灾害。据统计,中国至少有1/3的滑坡灾害发生在黄土高原,滑坡发育密度已经高达每平方千米6个,每年新增滑坡灾害百余起。黄土滑坡已成为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地质灾害。从黄土的基本属性入手,通过拟人表述,重点介绍了黄土滑坡的自然与人为诱因,并对黄土滑坡与人类的协调方式进行讨论,以期能让大众了解黄土滑坡灾害,提高灾害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1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区)在较大范围内广泛分布有湿陷性黄土,地段情况较为复杂。修建铁路和公路经过这些地区时,如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恰当的处理,既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又要做到降低工程费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晋中市为例,通过对黄土高原农村饮水困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认为加强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监督制度是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锐 《自然杂志》2008,30(1):6-11
水土流失是制约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各种生态问题的集中反映,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家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以我国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紫色土山丘区4个水蚀区为重点,以土壤侵蚀过程为研究对象,拟解决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复杂环境下土壤侵蚀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调控机理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过程与驱动机制,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战略规划;阐明流域产沙和水沙运移规律,减少江河洪涝灾害、维系大江大河和大湖安全;构建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指导水土保持规划;建立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为生态建设和制定中国水土保持宏观战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NOAA/AVHR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的计算结果,过去30 年间(1982-2011 年),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呈总体上升态势, 植被总体变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强,占全国增加碳汇的10%左右。气候条件的变化是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因子,退牧还草等大型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也比较显著。青藏高原植被总体变好的同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植被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生态更为脆弱的藏北高原、西藏“一江两河”和三江源的部分地区,尤其是藏北高原西部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草地退化,其原因是气候变暖变干叠加人类活动(如超载放牧等)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应该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长期监测系统与平台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和大型生态工程的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7.
史前时代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与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对人类生存最具挑战性的地区之一,研究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认识和理解人类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青藏高原史前遗址的测年分析和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结合古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显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旧石器人群在距今15 000年之前到青藏高原季节性游猎;新石器人群距今5 200年后大规模定居到青藏高原海拔2 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 600年后人类永久定居至海拔3 000 m以上地区。气候变化对狩猎采集人群在高原的活动有重要影响,而新石器-青铜时代欧亚大陆农业发展与传播是促使人类向青藏高原大规模扩张和定居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冰川群是中国乃至整个高亚洲冰川的核心,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高海拔冻土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气候变暖是冻土退化的基础因素,人为活动在局部加速了冻土退化,推测未来几十年内冻土退化仍会保持或加速。过去50 年,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处于降雪和积雪临界状态的区域大大增加,导致青藏高原积雪期开始时间的推迟和结束时间的提前。冰川加速消融退缩,融水在逐年增加,冰川变化引发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无疑将给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江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几十年来生态退化和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就与冻土退化密切相关。过去十年来由于冻胀和融沉破坏,青藏公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线性大规模的整修。在未来几十年内多年冻土的主要退化形式为地下冰的消融和低温冻土向高温冻土转化,这一过程将引起热融滑塌、热融沉陷等冻土热融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冻圈影响,应加强冰川融水对地表水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的水文过程与预测研究,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要在科学预测和普查的基础上评价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9.
邓涛 《自然杂志》2008,30(6):334-339
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及其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夏盆地和蒙古高原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发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冻土退化直接影响该区域生态与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影响着该区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在多年连续观测、考察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冰川湖、泥石流滑坡、冻土退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及进行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示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