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叶篤正 《科学通报》1960,5(1):23-23
关于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的影响,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們所注意的問題。解放初期在記录較少的情况下,我国一些气象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他們对高原在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其中一些看法到現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近年来由于高原上的記录,尤其是高空記录不断增多,使得人們可以对高原及其附近的环流进行更仔細的分析,因而发現了許多新的事实。有些事实修改了过去的一些看法或观念。在这里,我們将近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高原上所发現的一些重要事实以  相似文献   

2.
引言解放以后,新中国的气象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台站网不断加密,天气预报业务日益扩大,这促使我国气象工作者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的天气、气候,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对东亚大气环流的特点有了认识,对于影响中国天气的一些系统活动情况有所了解,摸索出一些预报这些系统活动的方法,对于西藏高原在东亚大气环流以至在北牛球大气环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对高原上的环流特点也有很多发现。  相似文献   

3.
朱抱真 《科学通报》1960,5(1):30-30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大气环流学术会議,于12月8—12日在北京举行。会議听取了“十年来我国的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研究工件”、“东亚大气环流的特征”、“西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十年来我国中长期预报的研  相似文献   

4.
陶诗言 《科学通报》1957,2(7):214-214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尤其是中国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结构的问题过去研究得很少。1956年我国高空纪录有大量增加,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我们根据1951—1955年的资料,作出了7月亚洲上空850、700和500毫巴气流线图以及1956年7—8月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在低层对流层大气的气流  相似文献   

5.
徐淑英 《科学通报》1957,2(11):343-343
大气中水分轮送是研究大气环流与大气中水分平衡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缺少高空纪录,对于我国大陆上空水分输送的情况还没有人作过计算。1956年开始,我国高空测站大量增加,因此对了解我国水分输送及其来源的情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质量输送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孙启高  陈立群  李承森 《科学通报》1998,43(23):2478-2482
概述了国际学术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最新动向即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植物结构,尤其是与气孔参数的相关关系;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陆地维管植物气孔参数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有关问题作以讨论,并对讨论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世宇 《科学通报》1997,42(20):2196-2199
大气中的大尺度环流持续异常与灾害性天气气候相联系,是数值天气预报的难点,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迄今为止,对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研究多局限于冬季高纬地区的现象,如阻塞.在夏季,我国广大的地区,尤其是江淮流域的天气气候除了受来自高纬环流系统的影响外,还更多和更强烈地受副热带环流系统及其变异的控制和支配.陶诗言和徐淑英早在1962年就指出,长江、淮河流域的干旱或洪涝现象通常与持续异常的副热带环流型紧密联系,本工作就是沿着该思路,通过观测分析、数值试验等手段,试图揭示夏季副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环流持续异常(以下简称WPA)活动的规律特征.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1975,20(3):149-149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地形复杂,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天气、气候情况,甚至东亚和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它的影响。有关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问题,一直受到气象工作者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多方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噴气技术方面的成就,为对高空大气进行新的重要的科学研究創造了条件。苏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經在着手建造一些巨大的人造地球卫星。研究高空大气的地球物理学家已經有可能在地球卫星上装备各种仪器,研究高空大气的各种性貭,以及研究与高空大气相互作用着的地球外面的各种因素:强烈的太阳电磁輻射和微粒輻射,星际间的微尘和气体介貭(以及与其有关的磁場),宇宙线和其他可以被地球大气吸收的各种輻射。在这以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就已經有了利用火箭来研究高室大气的經驗。苏联首批人造地球卫星的建造,标誌着掌握星际空間秘密的新紀元的开始。卫星实驗室在稠密的地球大气层以外开始了工作。每一个地球卫星都丰富了我  相似文献   

10.
刘宏勋 《科学通报》1964,9(9):832-832
中国气象学会于1964年7月7—14日在兰州市召开了全国天气与动力气象学术会議。这次会議是中国气象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以来,天气与动力气象专业第一次学术会議。参加会議的有各科学研究部門、大专院校和各級气象台站的正式代表98人,列席代表58人。会議收到的論文共192篇,內容涉及到天气分析和預报、大气环流以及动力气象等各个方面。特别是,由于广大气象台站在近几年来所推行的預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会議上提出这方面的論文也特别多。从会議情况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天气  相似文献   

11.
李国庆 《科学通报》1979,24(3):111-111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高原,是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因子之一。尤其是夏季高原上空的青藏高压不仅影响北半球流场,而且与南半球流场直接相关。文献[1,2]把青藏高压看作对流层上层的大尺度阻塞高压,对于低纬度纬向气流是巨大的障碍。最近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在低纬地区突出的加热效应,讨论了青藏高原对全球低纬地区平均经圈环流的影响,还研究了拉萨和南、北半球低纬遥远地区一些台站200毫巴高度变化趋势的相关。  相似文献   

12.
斯公望 《科学通报》1985,30(8):608-608
气象卫星的发射,给气象资料的收集开辟了新的纪元。气象卫星对大气的遥感探测正在气象业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开展了静止卫星测定云风的业务。云风是热带海洋区域重要的气象资料。一些研究证明:低云风与常规3000呎高度的风相当一致,而且能很好地代表天气尺度环流。许多研究也证明,云风在研究热带环流和数值  相似文献   

13.
陈烈庭 《科学通报》1974,19(8):372-372
1972年世界上干旱与大涝、严寒与酷热不仅涉及的地区多,范围广,而且其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据世界气象组织报道,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反常的年份之一。天气异常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反映。本文想通过对1972年冬季大气环流的特征的分析,探讨它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表水温的联系,试图对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  相似文献   

14.
陈咸吉 《科学通报》1983,28(8):482-482
多年来,有不少工作用谐波分析方法对月平均环流进行了研究,文献[1]对多年月平均500毫巴60°N和30°N的环流作过分析,文献[2]则用全球多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研究了南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与东亚季风,指出欧亚非大陆在东亚季风形成中起了主要作用。鉴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研究大气环流时,  相似文献   

15.
顧功叙 《科学通报》1959,4(20):678-678
十年来地球物理採矿工作在我国无論是規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探矿实际效果的增长,都是非常迅速的。这門在旧中国几乎已被遺弃了的冷門科学技术,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土地上得到了更生,蓬勃地成长起来,充分体現了党与政府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关怀与支持。地球物理探矿是地貭找矿工作的新技术新工种,是利用物理科学来帮助地貭科学仅凭地表直接观察发現不了的、陷藏于地下的矿床和地貭情况,否則人們所能找到的矿物原料一定是极有限度的。因此它应該是現代地貭找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旧中国反动政权不可能重視和发展这种工作。在漫长的一段时期里虽然石油勘探部門、地貭調查和物理学研究机构,也曾枝枝节节进行过微不足道的工作,由于規模太小,技术落后,沒有发揮任何有益于地貭採矿的作用。解  相似文献   

16.
戴念祖 《科学通报》1975,20(10):457-457
极光是一种地球物理现象,它是研究日地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它和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以及大气物理学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古代极光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的太阳活动、地球磁场、高空电离层以及天气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和考古地磁一起进行历史上地球磁极位置变迁的探讨。而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极光的记载非常丰富,仅从公元一世纪到十世纪期间,据初步查获的史料约有170次左右,其中不包括尚有争论的可能会被认为是流星雨现象的“星陨如雨”的记载。这些史料对于现代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事实上,它已成为世界上宝贵的科学财富。本文就此将笔者和其它国家的、特别是日本学者的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7.
傅逸贤 《科学通报》1980,25(21):984-984
在气候形成的许多因子中,作为能量源泉的太阳辐射所起的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地球温度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弱。它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一圈环流,赤道地区上升在高空流向高纬度,极地地区下沉在低空流向低纬度。夏半年太阳辐射南北差值小,大气环流和平均锋区便弱;冬半年差值大,大气环流和平均锋区就强。此外,南北半球  相似文献   

18.
夏雨人 《科学通报》1959,4(13):425-425
云雾,特別是降水,对国民經济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設有密切的关系。去年,在党的領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国开展的人工控制天气的工作,特别是人造雨工作,仅在几个月內,就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云雾降水以及与它們有联系的大气物理現象;一直到現在还有許多問題不清楚。現在世界上研究云雾及降水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1)天气学的研究方法:就是由气象观測員的观測,利用各种天气图分析等来預报云雾降水。这些方法在我国是比較熟悉的。 (2)高空气象的研究方法:这里包括无綫电控空仪、气球、各种系留汽球、飞机及雷达探測等,其中,飞机及雷达探測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气多平衡态产生之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建平  丑纪范 《科学通报》1996,41(22):2061-2063
大气环流是一个在外源强迫驱动下的有耗散的非线性流体系统,它存在多平衡态。早在1958年,叶笃正等就指出大气环流具有两种基本的平衡态——冬季环流型和夏季环流型。70年代末,Charney等利用简单的模式研究了正压、斜压大气的多平衡态现象,从而开创了大气多平衡态理论。关于多平衡态产生的机制问题,丑纪范利用大尺度大气运动方程,指出多平衡态是非线性的结果。本文利用完整的原始非线性大气的算子方程来进一步讨论多平衡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森林气象学是研究森林与气象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学。解放以来,由于国民經济大力发展,任务带动了学科,这門科学才有机会获得发展。1953年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在小兴安岭带岭建立起来了我国第一个森林气象站。自此以后,农林部門、气象部門有关的許多研究所、試驗站和北京林学院以及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在防护林气象性能、森林防火、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森林对水土保持的作用等各方面进行了許多工作,获得了显著成績。但是从系統性和应用的范围来看,森林气象学在我国还是一門年輕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