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功的降下了帏幕,回顾十六大,我们可以发现与历届:"人大"最有区别的一点:那就是来自国外的记者.以往"人大"的召开,来自外国的记者屈指可数,廖若晨星,依稀难觅.而今年却有些与众不同,由不同肤色的二百多名外国记者所组成的那道亮丽的风景线,格外地为人注目.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不远万里,远赴中华呢?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的日益强大已被世界所公认: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在采访曾昭琪教授、张媛贞教授伉俪时,他们详细解答了关于螺旋藻的很多问题,包括媒体宣传中的误区、服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还经常停下来问记者是否理解了他们回答的内容,态度非常地谦逊。他们对记者说,“我们要把最正确的知识传授给你,就像我们不辞辛劳的去给绿之韵公司里辛勤的经销商们上课一样。  相似文献   

3.
戴尔公司向一家报社的编辑部销售了一批电脑,编辑们对电脑非常满意,但对键盘有些争议。销售人员决定给该客户定制键盘。客户因此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编辑部主任、技术部门的工程师、编辑和记者。编辑部主任:编辑记者每天都要用键盘来工作,我们一定要给他们配上最好的键盘。记者小王:A键盘手感一定要非常好,又脆又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里根对记者说,他和勃列日涅夫有可能在今年某个时候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消息传出,国外许多报纸称这将是他俩"第一次见面".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他们早在9年前就相识了.  相似文献   

5.
崔莹 《世界博览》2010,(14):60-63
在第64届爱丁堡电影节上,记者接触的三位年轻华裔导演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回流”之意。他们是寻根还是寻商机?  相似文献   

6.
一个念头始终萦绕在李小萍的脑海里。李东生副台长“腾”地跳起来:派最好的记者!侯明古、水均益等八名勇敢的记者怀揣“救命卡”,身穿防弹衣,携带600公斤重的一流设备,出现在战云笼罩的巴格达。他们本身也成了新闻。中央电视台八名记者与世界级的大腕记者们展开全球性新闻大战。水均益和伊拉克外长萨哈夫擦肩而过,他受到安南的点名答问,还采访了伊拉克副总理阿  相似文献   

7.
金云 《少儿科技》2008,(Z1):70-71
金秋十月时日,记者等一行数人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该县旅游局局长吴东方自豪地说,他们局去年推出了"新安江山水画廊"等生态游系列活动。那"山水画廊"是黄山——歙县——千岛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建议记者去"山水画  相似文献   

8.
颜格 《上海信息化》2010,(12):76-77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却比记者还忙碌;他们是最普通的"草根",却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身着冲锋衣,脚蹬运动鞋,肩背旅行包,行色匆匆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于城市乡村;他们用镜头关注社会,用影像见证历史,通过画面表达个人感受,展现人文关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那便是——拍客。  相似文献   

9.
黄婧 《华东科技》2007,(10):68-69
2007年9月的一天,台风"韦帕"肆虐申城.记者来到了位于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仲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面前的三个仲真的创始人,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大仲马笔下的三剑客.在采访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三个各司其职,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新闻人莫理循、端纳、田伯烈是近代中国的冒险者,他们不仅是著名记者,还担任过民国时期中国统治集团的政治顾问,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现考证他们怎样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的新闻活动以及他们为什么放弃新闻职业而从政。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团是学校最重要的学生社团之一,学生记者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立足校园,放眼社会,通过自己的采访和文章宣传、报道广大师生,为校园宣传舆论工作作出了极大地贡献。充分发挥校报学生记者"生力军"的作用,对反映校园文化,促进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凯特王妃产子的消息传出,守在医院门外的各路媒体记者顿时兴奋地拥抱在一起,因为他们不用再靠打毛衣、看小说打发时间了。  相似文献   

13.
<正>给秘密手提箱命名读者也许听过"核手提箱"和"核按钮"这两个词,那么这两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苏联的驻外记者精通英文,有一次,他们偶然看到一张  相似文献   

14.
介入索马里事务在许多方面都被构思成一次公共关系的表演,这种表演又进一步被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行动风格所强化。该突击队(海陆空单位)在1992年12月9日黎明前的几小时里戏剧性地到达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见到了大约600多个国际新闻集团的记者,包括四大美国广播网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军事指挥官抱怨这些不适宜的媒介大军,闪光灯的强光使装备了夜视设备的部队眼花缭乱——但实际上这些人都是美国政府早已邀请的。在场的一个英国记者认为,从电视转播登陆的时候,他就知道“索马里将成为美国的灾难……入侵索马里,好像它是一个军事目标,并且…  相似文献   

15.
从风云浙商到科技新浙商,从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时代的脚步不停歇的给予我们一次次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让一代又一代的浙商们在选择和变革浪潮中,不断续写新的历史。当科技新浙商们满怀自信,甚至有些张扬的站在颁奖台上,我们想象的一定不仅仅是科技赋予他们的激情和智慧,更是科技带给我们美好的前景和无尽的梦想。正如记者所描绘的——他们是一群创新的候鸟。等到他们起飞的时候,一定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科学探索》的编辑、记者,都是为了一个“科学探索”的主题,“自然环保”的理念,来到一起的。他们和常人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在“环保作为生活”这一点上,有我们大家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四个西方人尽量选择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他们在极端组织"人问地狱"里的经历。有几次,他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因为他们的经历大大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落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结果会是什么?被折磨?被斩首?在支付赎金后获释?最近,4个曾被极端组织扣为人质的西方人举行聚会,讲述他们过去两年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遭到极端组  相似文献   

18.
《少儿科技》2010,(10):6-7
8月上旬,记者获悉国家举重运动员正在安徽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进行转训,经安徽省体育局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周晓潮介绍,记者有幸见到了奥运举重冠军廖辉和龙清泉,并同他们合影留念。之后,记者又恳请他们为《少儿科技》读者小朋友题写几句话,以资鼓励。他们怀着热爱和支持少儿事业的心情欣然命笔。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1999,(1)
故事一 1998年春天,一个中国记者接到一封来自一所美国大学的电子邮件。这个邮件是发给在这个大学进修过的所有外国记者的:亲爱的同行们:首先祝您、您的家庭和您的朋友们健康快乐。我们正在准备迎接1998年的外国记者。这些记者都在怀着兴奋、焦虑或恐惧的心理等待启程来美国。最好的办法是请你们来跟他们谈心,用你们当初来美国的亲身经历和遇到的高兴或不高兴的事使他们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也可以给他们每个人发不同的电子邮件。他们的电子邮箱地址如下:尼日利亚《邮递快报》安吉拉·阿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国际海洋年中,中国新闻界20家单位的记者,用了100天的时间,通过海陆空立体式采访,走过2万多公里的漫漫长路,开展“建设万里文明海疆”的大型采访宣传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以海洋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他们用蓝色大行动关注着蓝色的大海,同时一次又一次遭遇着污染海洋的黑色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