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赵培坤 《科技信息》2013,(36):220-221
由于长期注水开发,采油注水过程中地下储层物性、储层孔喉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先导试验区三维时变模型不能精确刻画地层特征,研究认为造成模型精度低的原因是旧模型中储层特征认识不清,储层特征认识不清的主要因素是单砂体认识不够、夹层识别不准确、时变参数预测不准。通过建立精细韵律层格架模型、建立夹层识别标准进而提高夹层描述的精度、建立油藏储层参数不同阶段测井精细解释模型,最终模型展示了储层参数的时变特征,有效提高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塔里木H油田东河砂岩发育的夹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依据岩性划分夹层类型,总结不同类型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该地区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在岩心归位、测井曲线校正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法对研究区各单井进行储层参数解释,从而对研究区各单井进行夹层识别和类型判定,并与岩心观察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东河砂岩中,上部夹层发育密集,以钙质夹层和钙泥夹层为主;下部夹层发育较少,以泥质夹层为主。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具有可行性,识别夹层的准确率大于90%,类型判定的准确率大于85%,可以广泛应用于全区非取心井,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剩余油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607-1610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差异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腰滩油田阜一段储层特征,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腰滩油田隔夹层分为2类.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岩心、常规测井、倾角测井、水平井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隔夹层的静态地质特征、产状拾取、水平井测井响应特征、动态生产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静态模式指导、多测井系列解释、产状指向、水平井标定、导眼井与水平井匹配、动态预测及验证"的流程,建立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多信息耦合的水平井井间隔夹层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泥质、钙质和钙泥质隔夹层,从级次上分为层间、砂体间及单砂体内隔夹层;优选0. 2 m窗长、0. 02 m步长、30°探索角拾取隔夹层的产状,并进行产状转换;通过水平井段测井响应异常及深浅电阻率差异识别隔夹层的类型及位置;将研究区射孔及见效情况、含水率及日产液曲线进行分类,确立连续、半连续、不连续3类隔夹层展布范围及平行、倾斜两种隔夹层展布产状对应的注水区、边水区、底水区的单井生产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注水开发是中东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体开发技术之一,而水平井水淹是制约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尽快建立这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方式,需要对水平井水淹规律及其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中国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同,中东孔隙型碳酸盐油藏具有发育生物碎屑灰岩、孔隙结构呈多模态、物性夹层及高渗条带普遍分布等特征,注水开发效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表明高渗条带、断裂带和高黏流体是薄层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水淹的主控因素,导致水平段各部分见水不均衡,表现为点状见水局部水淹、多点见水局部水淹和线状见水整体水淹三种类型。基于主控地质因素和动态响应特征建立四类水平井水淹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水平井见水规律、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开发调整对策。研究成果可以为中东地区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水淹治理和注水开发调整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惠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0):4745-4749
大庆肇州油田州57区块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内,为多条断层切割的非均质砂岩油藏。主要含油层位是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处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前缘相带到湖相的过渡带上。截止2010年12月,采油井综合含水48.4%,有23口井含水已达90%以上,占采油井总数的23.4%。分析认为,储层的高渗条带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了高深条带的形成机理,并从岩心及测井资料入手,结合沉积相及生产动态对高渗条带进行了识别及分布预测,为高渗条带的治理及注采井网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挖潜,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夹层成因与展布特征研究,及其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建立了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平面上夹层可分为零星发育式、局部连片发育式和全区发育式3种类型,建立了各类型夹层平面分布标准;垂向上均质储层内部多发育单一类型夹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内部多发育复合类型夹层;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其中,局部连片夹层和全区发育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开发实践证明,厚油层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是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 素。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A 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发育厚油层,厚油层内部泥质隔夹层发育,在岩芯标定测井的基础 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识别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标准开展了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根据隔夹层的纵向分 布、平面展布特征将区内隔夹层分为稳定型隔夹层、次稳定型隔夹层和不稳定型隔夹层等3 种类型。水动力条件及基 准面旋回是控制隔夹层厚度变化及分布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3 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参数下 限值为约束条件利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了井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建立了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注采 关系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FF区低阻油气层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FF区低阻油气层测井评价问题,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分析、低阻油气层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工区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研究;最后针对研究区低阻储层识别的难点提出技术对策,建立了该区低阻油层判识标准,提出了多种低阻油层测井识别的辅助方法.研究表明,本区低阻油层的主要成因是目的层孔隙结构复杂及储层微孔率高、地层水矿化度高、黏土膜改善了含油地层的导电路径等.采用岩心物理实验和试油刻度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低阻油层的判识精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预测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剖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含砾砂岩段发育泥质、钙质、低渗透泥质砂岩3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主要分布在5小层底部、泥质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3小层底部、低渗透泥质砂岩夹层则零星分布在各小层砂体内部;隔夹层影响了流体的垂向渗流能力,致使含砾砂岩段形成了2套油水压力系统,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内,夹层易造成高渗储层水洗严重,低渗部位剩余油富集。通过开展隔夹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可明确油水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1.
文昌A油田珠二段I油组隔夹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A油田珠二段I油组是该油田的主力油组,其生产现状表明隔夹层的类型、对地层水的封隔能力以及空间展布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及物性分析后认为,研究区珠二段I油组广泛存在着钙质、泥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其中钙质隔夹层对开发的影响最大。由于井少,井网密度稀,取芯有限,仅从岩芯和测井上识别隔夹层不足以研究全区隔夹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小层精细划分对比,沉积微相,测井精细解释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的信息,结合地球物理信息,通过井震结合,创新性地应用相控约束下的地震协同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隔夹层的模型预测隔夹层三维空间展布规律。预测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为油田增产和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荆克尧  佟颖  佟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0):3999-4004
中高渗砂岩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局部区域会出现高渗透条带,造成大量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使注水效率降低,研究高渗条带定量描述方法可改善特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降低油田开发成本.从特高含水期高渗条带表征参数入手,分析各参数对高渗条带的影响作用,应用综合判识方法建立高渗条带综合判识指数计算模型,在时变地质模型以及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各网格的综合判识指数,结合矿场密闭取心井及动态监测资料确定高渗条带判识标准,最终实现了特高含水期各级别高渗条带定量描述.典型井描述结果与取芯结果一致,方法可靠.描述结果可为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挖潜对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油藏中隔夹层成因多样,隐蔽性强,测井曲线难以有效识别,严重制约了油藏高效开发。以伊拉克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为例,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识别隔夹层,通过岩-电精细标定确定不同类型隔夹层测井值域分布,优选特征测井曲线,基于成因控制,开展未取心井隔夹层判别。结果表明:M油田Mishrif组发育局限沉积型、深水沉积型、风化胶结型、淋滤胶结型和局限暴露型5类隔夹层。采用雷达图比较不同隔夹层测井响应特征,采用"误判率"来表征每种测井曲线对储集层和隔夹层的区分度。研究发现:应用密度曲线值2.55 g·cm~(-3)可实现储集层和隔夹层的划分,通过相控原则,在浅滩相储集层内部以密度测井值2.45 g·cm~(-3)或声波测井值70μs·m~(-1)识别淋滤胶结型隔夹层。隔夹层中分别通过伽马测井值80 API和密度测井值2.65 g·cm~(-3)判别局限暴露型隔夹层和风化胶结型隔夹层。基于层控原则,在MB2.2层识别深水沉积型隔夹层,在MA、MB1和MB2.1层识别局限沉积型隔夹层。不同类型隔夹层的展布规律和隔挡性能差异较大,实现不同类型隔夹层表征对厚层碳酸盐岩油藏分层系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浅水型三角洲前缘利于油气成藏,储层砂体中的钙质夹层对油气分布、储藏和运移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滴水滴酸、测井识别等技术,对王家川油田佛古源区长6储层的钙质夹层进行研究,进而确定钙质夹层对油藏的形成及开发的影响。研究认为:钙质夹层形成于水体不流畅的浅水蒸发环境的叠加砂岩中,后期洪水期,原废弃分流河道再次复活期;钙质夹层非常致密,孔隙度、渗透率极低,是稳定的渗流屏障;在测井曲线上,具有"三高三低"的典型识别特征,即高电阻、高密度与高微电极和低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与低声波时差;在垂向上,钙质夹层常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底部的小型的侵蚀—冲刷面处,还多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顶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垂向上呈下部粒度粗,而上部粒度细的正韵律,初期泥质含量较低,砂岩粒度较粗,进而原生孔隙比较发育,孔隙水容易流动,容易形成钙质夹层,砂岩顶部和底部的钙质夹层厚度为0.5~1 m,砂岩内部的钙质夹层厚度较薄,为0.3~0.7 m,泥岩中的钙质夹层厚度多大于1m;在平面上,钙质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的边部厚度一般大于河道内部。  相似文献   

15.
徐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7832-7835
确定苏里格气田西区低阻气层的成因机理,可更好地指导测井气层识别。依据苏里格气田西区岩心压汞、扫描电镜和测井资料,从储层目的层段电性特征研究入手,结合目前国内外对低阻油气层成因的最新认识,对该地区低阻气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认为该区储层岩性细及微孔隙结构发育、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高不动水饱和度是造成苏里格气田西区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这为测井识别低阻气层提供了科学依据,准确评价此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夹层分布研究对海相砂岩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在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法识别和追踪单井夹层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油田潜力油层夹层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包括成因、厚度和分布范围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X油田主要发育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厚度范围0-2m,连续性差,主要发育在河道微相顶、底部及河口坝微相顶部。泥质夹层发育于海泛、堤岸和前积沉积环境,其中海泛成因夹层连续性相对较好。A、B、G油层夹层相对比较发育,平均厚度2m,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本文以微相控制夹层成因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夹层识别和空间追踪结果,辅以油藏生产动态验证,建立了“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一体化创新技术,对类似油田夹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山油田涠洲组广泛发育低阻油层,储层低阻成因机制认识不清与储层流体准确识别是制约涠洲组高效勘探开发的主要难题。以花场、白莲、永安地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岩石物理实验、地层水分析化验、测井、试油等资料,围绕地层水矿化度、淡水钻井液侵入、束缚水饱和度、黏土附加导电性、含油饱和度5方面因素展开分析研究。明确不同地区低阻主控因素,深入分析不同成因机制的岩石物理和测井响应特征,针对性构建综合储集指数、侵入因子、电阻增大率等流体敏感测井评价参数。结合测井解释及生产试油情况,建立相应流体识别图版,应用于涠洲组27口井58个试油层位。结果表明,流体识别符合率由76%提高到84%,有效提高了涠洲组低阻油层流体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测井相分析技术的复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识别储集层岩性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油田铜钵庙组储集层测井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目标区块岩性十分复杂,常规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不能满足该区块岩性准确识别的要求。以测井相分析技术为基础,首先选取该区一口岩心资料齐全和测井质量好的井,对常规测井曲线进行Z值标准化;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对选取的测井参数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了四个主成分;然后,利用K均值聚类划定了9类测井相;并通过测井资料划定的测井相与岩心资料对比,建立了测井相-岩性数据库;最后利用Fisher判别法建立了目标区块的岩性判别模型。将建立的判别模型对塔南油田铜钵庙组实际井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预测的岩性与岩心描述的岩性基本一致,验证了测井相分析技术在复杂岩性识别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街油田台7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内非均质性严重、产能不均匀等问题,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地质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对比厚油层的砂体剖面和岩电特征,认为厚油层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建立了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以夹层空间分布面积为标准找到1个稳定夹层,依据该稳定夹层将厚油层进一步细分为2个单层,将厚油层的非均质性降低到一个相对均质的单元,并总结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细分对比模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火山岩岩性的准确识别是火山岩储层描述与评价的基础。通过对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测井相应特征进行的分析归纳,建立了火山岩岩性识别流程。首先利用取芯井段标定准确岩性,然后利用交会图法、模糊聚类分析法以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内储层岩性进行综合识别,将研究区岩性划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沉积岩4大类、11小类。通过22口井的资料进行处理验证,岩性识别符合率平均达8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