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珍闻     
《科技潮》2010,(9)
风向标发改委部署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通知》确定首先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及天津、重庆、  相似文献   

2.
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省域所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明确各个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资源大省和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区之一,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势在必行。采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发展水平和低碳发展水平两个方面分别构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对陕西省2015年11个地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给出推动陕西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又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对于转变辽宁省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分析了辽宁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对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了阐释,并分别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建立碳基金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台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方略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沈北新区位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的北部,是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郑州郑东之后国  相似文献   

5.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发展金融业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巨大潜力.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沈阳市政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金融街为载体,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沈阳金融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极其重要的标志。辽宁作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彻底改变过去以工业为主向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是辽宁经济转型的关键战略选择。辽宁省发达的工业基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绝对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为辽宁在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技部已经将3D打印技术纳入国家863计划,3D打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沈阳制造业的转型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曾被誉为"东方鲁尔"的沈阳,是中国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沈阳是辽宁振兴的前甲板,它作为东北振兴的先锋样本将被全国瞩目。因此如何利用沈阳市现有优势资源,并基于"互联网+",建立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3D打印的技术优势成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作为连接辽宁省沿海地区与纵深腹地的重要地带,产业基础深厚,人才资源丰富,是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强有力的支撑.为使辽宁中部城市群实现又好又快地科学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有必要把沈阳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头脑型城市",切实确立辽宁中部城市群"头脑型城市"和"躯干型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  相似文献   

9.
自建国起,辽宁就是全国技术引进的前沿阵地。初始,根据中苏援助协议,辽宁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建立或改造了阜新立井、抚顺铝厂、鞍山钢铁公司、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一大批企业和研究所,为国防和工业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资源枯竭和体制性矛盾的日益突出,辽宁以制造业和重化工工业为龙头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缺少核心技术和创新乏力,面临严峻挑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多科性国家重点大学,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沈阳市,是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作为辽宁境内最重要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学校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和20个教育部或辽宁省的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是冶金行业推进科技进步和辽宁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依托单位。近三年累计产出科技成果140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246项。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9):1567-1571
为了解陕西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影响因素,选取陕西省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结合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低碳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低碳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1.059 9;榆林市低碳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得分为0.580 5,其余几个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均较低.从各主成分分析得出工业"三废"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会阻碍地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城市绿地覆盖率的提高会促进城市低碳的发展.建议通过加大节能减排、提高植被覆盖率等措施来提高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中国贸促会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政府共同王办,由沈阳市政府、辽宁省科技厅等11个部门以及朝鲜、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和蒙古国驻中国大使馆共同承办,以"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的2005年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简称东会),历时5天,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圆满成功,办成了一次实效性强、影响力大、受益面广的合作盛会,一次增进了解、凝结友谊、促进东北亚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交流盛会,一次精品荟萃、洽谈活跃、思维创新的科技盛会,加快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开放进程,极大地提升了沈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经济社会中心的城市是碳排放的集中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低碳城市研究进行梳理和对低碳城市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社会文明、低碳资源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城市低碳指标体系。引入ANP方法建立了可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模型,系统研究了指标体系内各种复杂的依存与反馈关系,并对江苏省2009年13个地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军浩 《科技资讯》2012,(28):238-239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消耗给各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共识。在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的三个方面,其中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几乎占到一半。而这个比例远要高于我们日常的运输和工业领域。因此,发展低碳建筑在成了热门话题的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就通过如何发展低碳建筑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城市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把辽宁建成全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指示精神,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要加大跨越式发展步伐,努力实现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因此,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突破口,而且也是实现辽宁率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途径,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以及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能耗问题和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低碳城市建设势不可挡,最后对城市规划所包含的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建筑节能和公民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展沈阳会展业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沈阳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出发,论述了沈阳会展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阐述了会展业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在振兴沈阳经济中的作用,使之逐步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下全球所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城市作为最大的碳源和最具减排潜力的区域,迫切需要低碳化转型,建设低碳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笔者在综述国内外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层面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构建了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模型,并选取了北京、济南、兰州三个城市作为实证对比研究,检验了评价模型的实际效果,对三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沈阳是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具有发展工业经济优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沈阳工业竞争力大大下降,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利用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指标,对比沈阳以及同级城市工业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基本情况,分析沈阳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工业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提高沈阳工业竞争力与发展“混合”工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沈阳是全国重工业基地和东北的经济文化中心.世界上,机械工业密度最大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另一个就是沈阳的铁西工业区.沈阳工业文明建设,是近现代伴随东北地区的开发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