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海上能源站     
《世界博览》2008,(17):10-10
陆地上蕴藏的所有自然资源都可以在更广袤的海洋中找到,包括我们现在最为宝贵的能源——石油。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使用的石油大约有3000亿吨,其中1350亿吨深埋在海底岩层中。海上石油平台是勘探和开采海底石油的基地,平台上的生活虽然辛苦而孤独,但它能让国家获得大量石油,让工人获得丰厚收入。如果一个国家的热血男儿对到石油平台上工作毫无兴趣,那这个国家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石油是当前地球上紧缺的矿物能源,埋藏了千百万年的地下石油越开采越少;有人估计,再有50年,地球的石油资源就要枯竭了。科学家们突发奇想:既然远古植物可以变成石油,那么今天的植物里可不可以也生产出石油来呢?要是可能的话,石油也像稻米一样春种秋收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3.
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于1997年10月12日-16日在北京召开,有约90个国家(地区)的46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世界石油大会成立于1933年。其宗旨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加强对世界石油资源的管理,在世界石油领域中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金融及管理问题的研究。中国于1979年正式加入世界石油大会组织。本次世界石油大会的主题是:技术和全球化引导石油工业进入21世纪。据估计,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为1370亿吨,按照目前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水平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0年-50年。  相似文献   

4.
张翼 《世界博览》2013,(12):87-87
畅想美好未来是人类的特点。想象一个比当前世界更好的时空在人类历史上绵延不绝,乌托邦思想能揭示一个时代:想象更公平的组织,更安全的社会,更和谐的环境,显示了当时社会的缺陷,更能测试当前时代的思想深度。现在我们正处于石油开采的最高峰、冰川在消失,90亿人口拥挤在地球,气候改变无可挽回。乌托邦反而成了一个棘手  相似文献   

5.
石油、煤炭、矿产和地下水的肆意开采,几乎快要掏空了地球的内脏。地球要是有思维的话,一定盼望着人类尽早灭亡,也好让它轻松一会儿,自我恢复遍体的创伤。自愈,地球真的能做到吗?污浊的空气是否可以恢复清新,广阔的海洋是否还会"鱼丁兴  相似文献   

6.
“绿色石油”——新的植物能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是自然界有效的太阳能储存者.1公顷郁闭森林每年可生产12.9吨干物质,所固定的太阳能约等于5倍粗制石油的能量.目前全球植物能源的年生长量,相当于600—800亿吨石油,而全球石油年开采量约30亿吨,仅相当于植物能源年生长量的4.3%.可见,植物能源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再生能源.植物能源曾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时至今日,人们对植物能源的利用又开发了新的途径.早在7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变成烃,其分子结构与石油烃很相似,完全可以作为石油的代用品.目前已发现地球上有数千种可生产“绿色石油”  相似文献   

7.
全球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智囊》2009,(8):8-20
人类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过去的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5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2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5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严重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二氧化碳的自净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二氧化碳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将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进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地球上石油的储量并不令人乐观。据世界能源专家估计,地球所蕴含的石油只能再开采50~100年。因此,近几年来能源专家一直在寻找新的能源。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9,(7)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的71%为海水所覆盖.陆地总面积为1.4亿平方公里。而海洋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4倍。可供人类利用的陆上资源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已是红灯闪烁警报长鸣:在能源方面,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在2020年前将基本开采殆尽,个别地区至多延续到2060年;已探明的铀储量也将在2030年前采净挖绝。在耕地方面,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日资料证明,全世界人均牧场1950年为0.24公顷,而35年后就已缩小了一半。据人口专家预测,世界人口到2030年将会比现在翻一番还要多,增到120亿左右。与此相反,全世界的耕地面积则在以每年210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到时,仅凭陆上的资源难以填饱120亿张嘴。  相似文献   

10.
全球生物每年能产600亿吨“石油” 割开树皮,成份近似石油的树汁缓缓渗出;折断茎草,断口处溢冒稠稠的草汁;将果实捣碎,得到厚厚的油脂……  相似文献   

11.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6):F0004
邓央,女,1962年生于兰州,湖南双峰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开采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石油行业自主产权地学软件的研发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SEG国际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信息产业部软件能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2006,(1):53-53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洲.“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萧庄 《科技智囊》2006,(8):78-81
在人口爆炸性地增长,能源、资源危机步步逼近地今天,专家预计,地球上可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将仅能继续维持200多年的开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目前还无法形成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那么百年之后,人类将何以为继?因此,开发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地球上的新客,从早期智人的出现算起,至今只有20多万年的历史。这段时间与地球近46亿年的悠远岁月相比,不过是短短一瞬间而已。人类的生存、繁育和发展无不依赖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与此同时,人类自己早已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魏崴 《华东科技》2010,(5):50-51
<正>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时,他绝对没有想到全球汽车保有量会猛增到8亿多辆,平均每6个人一辆车。当人类开采出第一桶石油时,一定也没有想到,如今全球石油总产量一天就高达  相似文献   

16.
纤维素生物量的转化及其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量(biomass)又称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的资源.目前地球上约存在2亿亿吨,而每年再生的以生物量形式储存的能量为2000亿吨,约为一年世界所消耗能量总和的10倍.但地球上所储存的化石能(石油和煤及其他矿物能)总和只相当于100年所产生的生物置.如果把每年所产生物量以干重计,约为1640亿吨,而其中纤维素物质约占40—50%.  相似文献   

17.
光伏产业将超过核电 据了解,目前人类生产、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有70%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但是,化石能源一方面存在总量极限,根据世界上通行的能源预测,全球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将在220年内结束,人类发展时间受到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世界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又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地球的自然资源正在灾难性地迅速减少的科学预测令人担忧。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探测地球内核的新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最无法想象的地方找到储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黄金、钻石,甚至淡水。无疑,这一地质勘探的技术革命为人类开采地下资源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明 《科技潮》1994,(3):50-52
在宇宙中诞生的任何物质都躲不过演化和死亡的命运,地球也不例外。地球诞生至今已46亿年,这大约是其生涯的一半。以往地球自己不断整理环境,孕育生命并供养它们。往后剩下的50亿年,地球又将如何?现代科学不仅知道它的过去,也逐渐能预知它的未来。我们遥测地球的未来,或许可从万物之母地球的一生中找到人类应走的道路。 100年后,地球暖化将带来大灾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汽车工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以及国际能源形式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石油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2005年我国实际进口石油达1.3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0%,2006年有数据显示已接近50%,截止到2005年我国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9.63亿吨,其中累计采出量44.7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4.9亿吨,还够开采十余年(按1.8亿吨/年开采)。同时汽车尾气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为此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石油在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排放污染的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即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