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利玛窦从肇庆移居韶州之际,出现了一个来自韶州的官员“Liu Sanfu”.利玛窦笔下的“Liu Sanfu”历来被释读为吕良佐,他是韶州通判,俗称“三府”即“Sanfu”.而根据刘承范的说法,这个官员就是他本人,但他身为韶州同知,俗称“二府”.相关资料证明,“Liu Sanfu”即刘承范,而作为韶州同知,他是“刘二府”,“刘三府”当为利玛窦晚年记忆错误或笔误;相关资料也可证明,刘承范曾以韶州府同知身份短期兼任南韶兵备道,一如利玛窦和刘承范本人所记.  相似文献   

2.
叙述利玛窦在南华寺居住两天两夜的经过。探讨利玛窦回避南华寺的原因.并证明当初两广总督刘节斋指定利玛窦从肇庆前往南华寺,尔后允准他移居韶州光孝寺及在定居韶州的交涉中。与利玛窦和两广总督打交道的始终是韶州代理知府刘承范,韶州知府陈奇谋当时不在韶州,直到利玛窦获准定居韶州后才返回。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澳门,在中国传教达28年,其足迹遍及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和北京,他是17~18世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4.
明末韶州同知刘承范因负责处理传教士利玛窦离开肇庆到韶州的诸多问题,与利玛窦多有交往.他写的《利玛传》对利玛窦的相关史实具有重要的补正作用.就《利玛传》产生与发现的来龙去脉进行多方面考证,对更好利用这一珍贵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万历间,利玛窦在广东先后建造了肇庆教堂(又称“仙花寺”)和韶州教堂,成为宗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目前学界对它们的遗址具体位置、建筑风格以及其建筑今天是否存在,有不同看法.从利玛窦的“左右”方位表达习惯来进一步厘清有关事实,对上述教堂至今尚存论可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的利玛窦在明朝末年作为耶稣会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韶州是他在大陆传教的第二站。1589年8月他从肇庆来到韶州,通过结交官府和士大夫,得以在西河光孝寺旁租地建屋,设堂传教。他在地方文士瞿太素帮助下,蓄发儒服,学术传教,能够比较顺刺地四处传播宗教。利玛窦在韶州立足六年,教务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引发了多起争端(教案)。1595年他又以韶州为跳板进入江西,并得以进一步向南昌、南京和北京发展。  相似文献   

7.
澳门自从被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租地居住、传教以后,西方基督教势力也纷纷涌入。圣保禄教堂通过努力允许在肇庆设堂传教。但耶稣会的目的是深入内地,韶州成为他们理想选择。利玛窦等在韶州的六年,主观上是为进军南昌、南京、北京做了准备,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韶州成为澳门耶稣会向内地和首都发展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插值技术和参考矩阵的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该算法首先用一种改进的线性插值方法对载体图像进行插值,生成一幅插值图像;然后对插值图像进行不重叠分块,分块大小为2×2,在每个分块中以左上角的像素值作为平面坐标点的横坐标,其他像素值作为纵坐标构造3个坐标点并将其映射到参考矩阵中;最后根据秘密信息的十进制值和参考矩阵中相应坐标点的值来修改纵坐标以实现信息隐藏。在提取秘密信息时,通过信息隐藏时相同方法构造每个分块的3个坐标点并映射到参考矩阵中获取相应坐标点处的值完成秘密信息的提取。由于信息隐藏过程仅修改插值像素,原始像素保持不变,因此可无损还原载体图像。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大的信息隐藏容量和较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守峰 《创新科技》2005,(12):50-51
电子政务建设根据涉密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安全域,即涉密域、非涉密域和公共服务域。涉密域,是涉及国家秘密的网络空间;非涉密域,是不涉及国家秘密,但涉及本单位、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秘密的网络空间;公共服务域,不涉及国家秘密,涉及工作秘密(隐私)和企业敏感信息的网络空间。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安全保密作后盾,安全保密建设的基础是国家信息保障体系的构筑,而国家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应体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于“安全”概念的最佳运筹效果,这是大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难解性,给出了一种独立定期更新的(t,n)秘密共享方案.此方案在保持共享秘密不变的情况下,能独立于子秘密的分发者定期对子秘密进行更新;每个参与者在不泄漏子秘密信息的情况下,还能对自己的子秘密及其他成员的子秘密进行验证,有效防止了攻击者对子秘密的获取及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互相欺诈.  相似文献   

11.
万历韶州同知刘承范及其《利玛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承范是明末(万历年间)循吏,1589年任韶州府同知时与利玛窦相遇、相交、相知。著有《利玛传》,记录了一段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实,更确切地说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且颇有作为的官吏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具有近代科学知识且能融入当时中国社会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之间的交往,涉及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12.
利玛窦传教团在明末从肇庆来到韶州传教,由于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明朝地方政府的腐败等原因,导致了韶州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这一系列斗争规模和影响并不大,但它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组成部分和一个先声。  相似文献   

13.
利玛窦构建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具有很深的数学功底;他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为他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数学赢取民心支持,在中国不仅传播了欧氏几何,而且还传播了大量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他一方面激活了正在走向衰落的中国传统数学,开创了中西数学文化融合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也激励了一大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成才,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萌芽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玛窦被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他于1589年至1595年在韶关易僧服为儒服、翻译《四书》、翻译《几何原本》第一卷等,是他在文化与精神意义上融入中国社会的开始,也是中西文化系统地交融与传播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