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相同。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又”字读音记载的分析,联系语音演变发展的规律,并结合现当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可知“咿”类字其实是“又”的方言记音字。“又”“来”等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现当代吴语一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  相似文献   

2.
莆田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莆田方言内部有严然划二的白读(话音)和文读(读书音)两个系统。白读音是莆田人两晋末年以后逐渐从中原南迁带来的,至今还与上古汉语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别就声韵两方面作些介绍。 一、白读音反映了上古汉语声母的大部分特征 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结论不一。不过,清人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  相似文献   

3.
变音别义、变音造词是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读音、字形是表示词语意义的形式,意义是汉字读音和字形的内容,是推动读音、字形分化的决定力量。汉字读音分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衍音”,汉语里出现了大量同源词、孳生词,是汉语声训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喻四有两种来源:和定母谐声的为“阳母”,和见组谐声的为“丰母”。定母分成两类,和端知母谐声的为定母1,和以母谐声的为定母2。羊母上古音为*6g-,阳母和定母2上古音为*6d-。还有一些既和定母相谐、也和见组相谐的“双重关系”以母字,反映了“谐声时代”之前的“早期时代”的语音 gd-的存在。邪母和以母谐声关系密切,同阳母谐声的为邪母1,其上古音为*sd-;同羊母谐声的称之为邪母2,其上古音为*sg-。对这些声母从上古到东汉的演变的认识,得到从《释名》声驯、梵汉对音、亲属语言比较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涊”字已见于上古(考虑到此字所有一字库均无,文中应用频率高,排版制字的困难,本文该字一般用“它”代之), 曾因假借作过“梁、粱”二字(词),而使它后来又成为“梁,粱”二字声符之事实,拙文《“(?)”字及其读音》(见《萍乡高专学报》1994年3期)里已有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只就它的上古造字时的本音及后来的变音、至今音等情况作较详的讨论.、以补原《“(?)”字及其读声》的不足.由于它仅见于先秦金文而不见于上古字书及其他文献,所以,上古以后的文献无处可觅其踪迹,所有字书、韵书则不可能有为它注音的直接材料.它的拟音只能另辟(?)径,其中关键的是它上古造字之初本音的拟定.  相似文献   

6.
叶公之“叶”字读音辨析杨晓宇叶公沈诸梁为海内外叶姓始祖,已成叶氏宗亲之共识.但是,说到叶公之“叶”字的读音,就令许多人茫然了,甚至也包括叶公后裔.在许多有关叶公记载中,每每遇此便得附加一笔:“叶,音摄。”或“叶,旧读摄。”或“叶,读为涉”.要么就是“...  相似文献   

7.
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这种字通常称为多音字。多音字不同于异读字。异读字虽也一字多读,但这多读是不受语言环境制约的,不管读哪一种音,意义都一样(如“跃”过去是异读字,可yuè、yào两读。今已规范为yuè)。多音字的“多音”是相对的,是就该字不与别的任何汉字组合而孤独地存在时说的,如果它不负“使命”,表示某一语素,在一篇文章或一句话、一个多音节词语中出现时,其“多音”现象便不复存在。例如下列多音字在组成有关词语后,就只有一种规范读音: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魏建功、陆志韦、闻宥诸家从方言、亲属语、梵汉译英、邻国语借音等多方面考证了上古复声纽的存在。但嗣后者的推断大多从形声字声旁入手,鉴于“后期”形声规律很乱,且考证的成果大多集中于kl、tl、pl即“塞音+边音”这一形式,故容易被人“推翻”。然而,古人的某些读音确实令人费解,如不羹读“不郎”(《左传注》),严读“庄”  相似文献   

9.
钱大昕音义考据理论包括正音转音理论和音随义转理论.正音指形体和偏旁相从的读音,转音指与别的形体相假借的读音.正音转音理论丰富了对叶韵以及六书理论的认识.音随义转理论建立在转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古书多以音见义,音近义通.这一理论深化了对汉代“读若”“读为”等训诂方式的理解.最后指出了钱大昕音义考据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10.
句町古国作为一个历史地理的名词,从历史文献记载的上限到下限看,大约存续600年时间。句町两字地名的读音,乃壮语汉译之古文记音。从壮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句町”者,其读音应为“G6ucling”。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语音规范和字典辞书注音释义的核心内容是对汉语特殊读音的处理,《经典释文》是我国中古时期特殊读音的总汇,《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是特殊读音审音的“最新法定标准”,通过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特殊读音的发展变化,更好地促进普通话语音规范。  相似文献   

12.
日文汉语与中文对应词语的词义、用法比较史顺金,冯俊晖0引言日本文字有三种形式,即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其中,汉字词语可分为汉语和和语两类。它们的划分,主要依据该词语的汉字读音,音读(古代中文汉字读音的模仿音)则为汉语,训读(日本固有读音)则为和语。汉...  相似文献   

13.
后代发“zh-,ch-,sh-”一组后舌叶音(旧称舌上音)声母的字,在上古是念成“d-,t-”等舌尖音(旧称舌头音)声母的,反映在中古音的“三十六字母”中,是“知彻澄娘”四纽归于“端透定泥”.清代古音学家钱大听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古音舌头、舌上不分”. 这一规律的讲明,对于我们阅读古籍很有帮助.如“直”古不在“澄”母而在“定”母,“中”古不属“知”母而属“端”母,因此它们在古籍中常和其他字通假,使用得较灵活.如: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15.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概括古今注家的歧解大致可分为四类:实数说;虚数说;通假说;同源通用说。从文献例证、字形、读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诸方面进行分析,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九合”中的“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广西葡萄平话的名词后缀la33及湖南宁远平话的名词后缀l 、t ,语法意义与普通话名词后缀“子”的语法意义相当。本文结合汉语的内部材料及外部材料,对“子”字的上古音声母进行了探讨,认为“子”字上古音声母为复辅音,la33、l 、t 应是“子”字的上古音遗存。  相似文献   

17.
文白异读是指同一个词在书面上有一种读音,在日常口语中另有一种读音,前者称为文读音,又叫读书音,后者称为白读音。文白异读是方言语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读音是方言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来的方言语音“洋泾浜”,通过研究文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与共同语语音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白读音则是方言自身固有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的保存了一些中古甚至上古音,通过研究白读音,可以看到方言语音的特色及其与周边方言和共同语语音的差异之处。咸宁方言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有的涉及到声母或韵母;有的既涉及到声母,又涉及到韵母;还有的涉及到声调。通过研究咸宁方言的文白异读,可以清楚地看到咸宁方言语音系统与共同语语音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词用字(或字母)的读音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用汉字书写的,也有用字母书写的。从历时角度说,有些用于书写古代外来词的汉字的读音,在今天看来,则是一种毫无理据的特殊读音,是否保留,应该有个取舍的准则;从共时角度说,外来字母词与汉拼字母词并行,同一字母多种读音的现象不可避免,自然也应该设法解决。对于前者,笔者的建议是:换用符合古外来词读音的汉字,从而取消原用汉字的特殊读音。对于后者,笔者的建议是:汉拼字母词按汉语读音读,外来字母词按外语读音读,并促进外来字母词按“汉拼音译、汉字音译和意译”三种方式,逐步融汇于汉语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部分被动句是有形式标记的,标记主要有两种:一是浊辅音声母,二是去声。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仅限于自主和非自主相匹配的动词。介词“于”引介施事者在上古汉语中并非是被动句充要条件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闽方言仙游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的对应状况和特点,认为仙游话声母中保留的闽越语语音[φ]和“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二纽归泥”、“喻三归匣”、“照二归精”、“照三归端”等上古音遗迹,及其在中古音之后的分化与合流是造成仙游话声母与中古音声母呈纷繁复杂对应关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