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度量方法,在评判生态可持续发展、地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通过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亏的分析,构建人口容量的计算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金华市的人口容量分析中,以期为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计算陕西省1995—2015年及其各市域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分析研究区自然资本流量和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真实反映陕西省自然资本利用变化状况和各市域自然资本利用差异,为当地或类似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在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本地化的基础上,运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陕西省及其各市域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利用状况。结果:陕西省及其各市域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与全国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化后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相较传统研究结果偏小,但更贴近区域实际;陕西省1995—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正向增长变化,足迹广度总体不断增加,足迹深度在5~7浮动,自然资本存量是陕西省发展的主要支撑;陕西省各市的自然资本利用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资源本底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水资源短缺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高水域单产,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适度控制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逐步治理生态环境,减少生态压力,提高陕西省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在对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土地利用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8个市(区)2000年、2007年、2012年三个年份的生态消费量和承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数据得出2000-2012年鄂西圈生态变化的整体趋势.研究表明,生态足迹与GDP相关系数为0.775,呈显著正相关;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7,为高度正相关;鄂西圈各市(区)的GDP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33,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推测鄂西圈各市(区)产业模式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这将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鄂西圈各市生态足迹大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生态承载力各年基本保持不变状态.且鄂西圈各个市(区)均呈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大,并且有赤字逐年加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吴楠楠  王素娜  高磊  张玫  岳伟明 《河南科学》2014,32(7):1355-1359
借助生态足迹法模型,选取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平顶山市为研究区域,对其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平顶山市2010年人口容量约为486万人,实际约为490万人;预测平顶山市2020年人口容量约为506万人.  相似文献   

5.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法(EF-NPP),结合MODIS遥感数据,计算了2005—2010年陕西省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以此为基础得出陕西省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并与传统生态足迹法(EF-GAEZ)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陕西省各类土地的年均净初级生产力发生变化,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每年均有所变化,水域变化最为明显,2006年均衡因子为1.214,2010年仅为0.815;2008年产量因子为2.765,2005年仅为1.34.与EF-GAEZ比较发现,EF-NPP生态足迹每年增长高于EF-GAEZ,EF-NPP年增长速率达到5.89%,EF-GAEZ则为4.17%;EF-NPP生物承载力在2007年、2008年、2010年有所增长,EF-GAEZ则每年减少.陕西省每年生态赤字逐年加重,生态压力大.  相似文献   

6.
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及《陕西省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人口、土地等数据,分析了1993—2004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93—2004年陕西省出现生态赤字且有上升趋势,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达0.410 7 hm2,表明陕西省生态发展不可持续.有限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因而,陕西省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7.
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运用国际上流行的生态足迹模型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的生态负荷与生态容量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结构、布局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除锦州外,其他城市的生态负荷均超过了其生态容量,产生生态赤字,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 hm2;生态足迹赤字表明辽宁对生态生产性土地消费需求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区域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 hm2·cap-1,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较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也比较大,均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1996-2006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全新方法.在介绍了生态足迹概念和模型的基础上,对贵州省1996~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972hm2增加到2006年的2.85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6年的1.402hm2增加到2006年的2.045hm2,增幅达45.90%.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从1996年的9.695 hm2降低到2006年的4.951hm2,仍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增长及其相应消费水平的上升,贵州省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利用的状态之下,正在远离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效应。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5-2021年研究区域各市(区)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指标,分析其时空分布;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与结论(1)2015-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介于1 433.19万hm2~1 506.33万hm2之间,呈波动减小趋势,其中生产用水是生态足迹的最大账户(占比69.35%~77.98%)。(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介于179.71万hm2~1 913.84万hm2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R2=0.630,p<0.01)。(3)区域内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仅2021年除外),区域内北部和东部城市水资源生态赤字问题严重,南部宝鸡和商洛等城市水资源生态不可持续性逐渐得到缓解。(4)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正向驱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新型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入手,引入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新指标对陕西省1978—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在1993年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从1978年的0.578增长到2011年的3.328.人均足迹广度维持在0.551~0.880hm2之间,足迹深度与人均足迹广度的变化率并不一致,消费需求已经远远超过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成为增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在2011年,陕西省需要3.5倍的国土面积才能维持其资源消费量,各市自然资本的利用程度受地理因素、历史原因、资源存量、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