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GIS的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军 《科技信息》2010,(17):J0012-J0013
为了提高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旅游景区的数字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基于GIS的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平台的设计理念,使GIS技术在数字旅游、景区服务和管理、景区突发事件应急等方面展开应用,为旅游景区管理提供完美的支持。通过该平台的使用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质量,方便了游客的旅行。  相似文献   

2.
从GIS的概念入手,详细分析了GIS技术应用于旅游景区规划的优势所在,尝试将功能强大的GIS软件ArcMap与空间视域分析手段应用于旅游景区的实际规划。应用结果表明GIS技术手段能很有效地为旅游景区规划提供科学有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西安旅游者的市场构成、旅游偏好、消费等特征,应用GIS技术、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针对西安的旅游资源特征和旅西游客的行为特征设计了一个西安市景区的虚拟旅游系统.系统可为用户提供西安所有景区的信息导航、虚拟旅游、淘宝游戏、网上购物和社区交友等功能,为实现西安市旅游景区的虚拟旅游和虚拟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景区分布格局及可达性状况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时空安排产生重要影响,引发游客的空间行为和区域旅游产业布局,最终影响旅游的经济收益.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百度地图API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测度4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各景区到景区间的可达性和客源地至景区间的可达性两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景区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市旅游景区总体呈集聚分布的格局,这将有利于景区间的联动整合开发,且4A级景区的集聚程度高于5A级景区;景区至景区间的可达性水平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核心外围模式;景区到客源地的可达性水平呈现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带状递减,并出现2个低值核心.总的来说,景区可达性水平与景区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阐述旅游景区绿化管理信息系统(VMIS)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在绿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旅游景区绿色资源的特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了VMIS。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绿化管理的狭义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旅游景区内树木、花卉、草坪、路灯等构成要素,从规划、建设到维护实现智能决策,使旅游景区绿化管理走上数字化道路,为"数字景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VMIS理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旅游景区绿化管理信息系统(VMIS)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意义,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在绿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针对旅游景区绿色资源的特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设计和开发了VMIS。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绿化管理的狭义管理模式,综合管理旅游景区内树木、花卉、草坪、路灯等构成要素,从规划、建设到维护实现智能决策,使旅游景区绿化管理走上数字化道路,为“数字景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AHP法对福州市晋安区31个主要旅游景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IS支持下将评价结果可视化并划分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再借助GIS软件对各等级景点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安区的高等级景区所占比例低,景区多而不精;主要景区呈"带状"、"圈状"和"孤岛状"的分布特征;集聚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福州市晋安区主要旅游景区(点)开发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  相似文献   

8.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轴线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具体景区分布看,沿海沿河地区、铁路沿线地区以及连云港、徐州、枣庄、济宁和泰安等主要城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较高.根据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对成因及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定量分析影响旅游景区发展的因素,是减少无效投资、降低成本、促进旅游业高效发展的重要渠道.文章基于GIS地理信息技术,以云南省2017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分布,且均衡性低,集中程度高;②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西北多,东部边缘少,中部多"的分布特征;③云南省旅游景区发展活跃,热点区域数量远多于冷点区域,且冷热点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南—东北空间特征;④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流水系城市分布交通(公路、铁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口密度地形起伏(DEM).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旅游景区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结合景区的旅游资源,对GIS技术下景区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现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基于三维激光与AR增强现实技术的智慧旅游微缩模型场景建设.以矿山公园虚拟场馆旅游为实例,使用高精度三维激光仪器,对矿区典型景区进行三维建模,打印出精确的3D微缩景观模型,并在3D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增强现实导览系统.游客使用手机扫描模型标签时,自动激活增强现实解说系统,大大增强游览的体验性、交互性和趣味性.该技术在景区模拟讲解、博物馆游览、旅游会展、旅游景区营销、休闲房产营销、高尔夫会所营销、旅游规划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西北五省、西南四省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该区域的4A、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域景区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景区资源类型多样,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比重较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不高,西南四省的旅游景区密度大于西北五省,虽然西北五省的旅游景区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配套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发展建设不均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低碳旅游之路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共识的背景下,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政府、景区和游客三位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低碳系统,并以此分析了深圳市东部华侨城低碳系统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创建了基于GIS和RFID的景区示范性低碳技术框架模型,为我国将来发展低碳旅游提供决策依据和示范性的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GIS技术的发展,GIS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GIS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以安徽省旅游景点分布图、安徽省各市县人均GDP、安徽省各市县人口等为数据源,构建基于GIS技术的旅游地理学实习模拟系统,实现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信息查询和位置导航功能,同时实现旅游地理的空间分析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熟悉安徽省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地理环境的基本信息,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功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例,基于地理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387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景区在研究区分布较为集中,其分布高密度区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景区间的快速交通线路密度不大,空间联系较弱,且紧凑程度一般.最后,给出长江三角洲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2001—2018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核密度强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SPSS相关分析对景区的类别、等级和密度等进行研究;结论认为:2001—2018年间,重庆旅游景区从分散发展到集聚,分布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呈现圈层式扩散态势;从数量上看景区等级偏低,以2A、3A和4A为主;类别以历史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休闲娱乐类为辅;地形、水系和社会经济共同影响重庆旅游景区的分布;制定了重庆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依托地形和水系等开发景区;以主城区为核心渐进优化重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7.
旅游资源调查是进行区域或景区旅游规划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更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传统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技术方法落后、工作效率低,难以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有力保证。充分利用GPS和GIS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是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管理的新方法。论文在回顾GPS和GIS在旅游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使用手持GPS进行资源调查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湖南省洪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了如何使用手持GPS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数据的采集,并结合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对洪江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洪江市旅游发展的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与数量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实力.创建A级旅游品牌,可以增加政府的旅游收入,发挥旅游功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可以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展示地方形象,打造当地品牌.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358个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并选择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探讨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景区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广州、梅州、惠州、韶关、清远、佛山和东莞等城市;②景区呈现中心集聚的不均衡特征,集聚在以珠三角和粤北为中心的纵轴上,粤东粤西分布密度不高;③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分布有较明显差异;④社会经济、人口分布、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以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集中性特征.研究发现:(1)胶东半岛整体区域及各地级市的A级旅游景区的时间演变呈现相似的特征,2000-2014年A级旅游景区持续波动增长,2015-2017年A级旅游景区增长趋于平缓,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随时间的演变差距逐渐拉大;(2)从区域整体范围来看,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集聚状况大致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3)从市域范围来看,青岛市和烟台市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态势,威海市旅游景区的分布呈均匀态势,3市均存在旅游景区密集区.最后,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发,对优化胶东半岛区域A级旅游景区的开发、整合以及旅游业地区联合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天水市11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距离模式、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GIS空间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内空间分布均衡性两方面对景区空间结构进行测定。计算最邻近指数为3.2819、地理集中为44、基尼系数为0.826,发现天水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内呈均匀分布,其在3大区域中呈集中分布,空间分布均匀度很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旅游景区分布与地形地势、交通线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