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燕  范科学 《科技信息》2010,(35):J0368-J0368,J0355
本文通过进一步学习STCW78/10修正案的内容,对船员心理素质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航海职业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船员心理素质的构成及要求,针对船员心理素质的特殊性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船员心理素质的应对策略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提出在不断改善船舶性能、船体结构的同时,加大船员心理素质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船舶消防设备对船舶应急状态下生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船舶海上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和集体带来巨大的损失,也给遇难船员家属及亲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在海上船舶是船员和旅客最好的生存基地,船员在工作中应细致地做好船舶安全工作,以保证船舶和人员生命安全。该文通过对某船消防设备的配备、状态、使用管理等情况的分析,提出对消防设备使用和管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船舶适航的概念,提出了船舶适航的时间和对承运人主观状态的要求,旨在提高海上航行安全,保障船员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水路运输价格低、运量大而成为国际物流运输主要方式,船员是运输过程中的智力支持.在培养船员能力中,发现船员的心理素质对其在远洋航行及水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船员深度知觉、反应速度、注意力集中和分配、智力、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复原力等7项心理指标进行测量,通过因子分析对各因子进行考察,分类命名并解释,探索建立因子结构模型,为船员的心理素质评价及航海类学生教学提供理论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理论提出一种船舶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该模型以船舶操纵者为应急主体,将船员海上应急能力作为核心构建船舶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结合考虑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和样本数据包含信息量对评价结果的贡献程度,采用专家调查法赋权与熵权赋权法相结合构成综合权重。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的不确定性,用联系度表达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在信息意义上的同异反关系,最终确定评价等级。对实例的评价结果表明,与集对分析法和综合评判法相比,基于熵权集对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交通运输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之一,本文引入人工智能方法,对其系统风险演化机理与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首先,建立海上交通系统风险云模型,阐明基于3个不安全因素的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耦合机理;其次,采用云模型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成因的耦合作用和影响程度进行仿真;再次,结合中国沿海水上交通事故的案例样本信息,运用云模型不确定推理船员、船舶和环境等不安全因素对海上交通系统风险的影响;最后,利用综合云对3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升云分析,定量化揭示风险成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应用算例表明,不安全因素中任意两个因素的耦合对船舶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多因素相互耦合是海上交通系统风险形成的结构性机理.现阶段而言,环境不安全状态的风险成影响地位比船员的不安全行为大.  相似文献   

7.
低标准船舶是导致海上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船旗国对控制、消除低标准船负有重要责任.针对我国造船市场、船员素质、履约情况、保险行业、主管机关、船检机构等主体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取缔低标准船舶.  相似文献   

8.
航运业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自IMO成立以来,建立了一系列的海上安全公约、规则、指南等,内容涵盖了船舶安全、船员安全、船公司、船东和相关事务.IMO90年代研究发现,尽管已经建立了很多国际安全标准并引进技术标准,海上安全和防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针对海上安全问题,探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家救捞体制改革后对建立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的要求,提出了当前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过去我国海上人命救助过程中存在缺陷的分析,提出了建设一支技术精良、人员精干,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助队伍,并实行动态值班待命制度,建造或购置专用救助船舶、救助飞机和专用设备,培养专业海上救助船员和飞行员等措施,同时,明确了科学建设我国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  相似文献   

10.
船员持证后适任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船公司任用船员的实际标准,研究确定评价船员持证后适任性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获得适任证书的船员置于由人、船、环境、管理组成的船舶安全航行系统中,建立评估船员适任能力的量化评价模型,模型建立后,通过验证证明基本有效,模型为识别船员任职能力、改进船员培训内容与手段、进一步完善发证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筑内部一旦发生火灾,人员进行安全疏散的距离有一定要求.事实上其距离的规定,均是按规范进行规格式执行.目前,国内外均提出了拟将现行规范模式改革为性能化规范模式,但在建筑安全疏散距离的性能化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在对现行规范条文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基础上,结合火灾安全工程理论,提出了应根据火灾产生的烟、热以及火灾环境对人员安全疏散时间、疏散速度的影响,来评估满足人员疏散的安全距离要求,并建立了安全疏散模似模型.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船舶防火安全分级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特点,引入神经网络的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应用于对船舶分级安全性能评估的方法,并对长江9艘客轮进行了分级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舟山海区航行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舟山浪岗山附近接连发生多起重大人员伤亡和失踪事故,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我们对舟山海区航行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的成因与对策进行探索研究。本文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围绕船员、船舶、环境和管理各要素中与事故相关因素的归纳和分析,探索消除这种危险和危害的可行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或减少该水域航行商船与渔船碰撞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三峡船闸四级运行方式下二闸首作为首级运行时一闸室水体波动特性;阐述了波动形成的机理,分析了二闸首阀门运行方式对一闸室波动的影响;提出了满足一闸室待闸安全要求的阀门开启方式;通过实船试验检验了一闸室待闸船舶停泊条件,总结了一闸室待闸调度方式。运行实践表明,三峡船闸完建期实行四级运行方式下,将下行船舶由靠船墩移至一闸室满闸室待闸,可提高船闸日均通过闸次近3个,通航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柯维  王馨  贾佳  武红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8):8031-8037
细水雾灭火系统在船舶消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针对船舶舱室细水雾灭火性能的研究相对有限。为探究细水雾对船舶火灾灭火的有效性,采用FDS软件,针对细水雾在两类典型的船舶舱室(大空间的储存舱室和小空间的起居舱室)发生火灾后的灭火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分析了粒径、雾化角度和流量系数对灭火降温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大空间的储存舱室内细水雾灭火性能不佳,不能进行灭火降温;小空间的起居舱室内细水雾灭火降温性能相对良好。揭示了细水雾在起居舱室内的灭火性能随粒径减小而增强、随雾化角度减小而增强、随流量系数增大而增强的演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将ART-2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串联而成的模糊ART-2神经网络系统并用于火灾探测,使其对火灾信号具有很好的聚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比BP神经网络火灾探测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探测各种标准试验火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微波辐射理论 ,船舶与海洋背景或陆地、岛屿表面的发射率相差很大 ,故使用毫米波辐射计可以探测海面上的船舶。讨论了海洋、天空及陆地等背景微波辐射特性 ,给出了计算船舶目标与海洋背景的天线温度对比度的公式 ,并给出 8mm及 3mm波段下几种背景的辐射温度曲线和不同高度下的海上目标的天线温度对比度的计算和测量数据 ,另外 ,介绍了毫米波辐射计探测海上船舶的实用的试验方法以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船舶直接撞击运河桥墩,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京杭运河航道的新型桥墩防撞导偏轮设施。依据船桥碰撞相关理论,通过不同船型与该新型防撞导偏轮设施碰撞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对船舶和防撞导偏轮设施碰撞后的作用力、能量转换及主要构件的碰撞损伤等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该设施延长了撞击作用时间,可较好地保护碰撞船舶及桥墩,能够满足京杭运河桥墩防撞要求,并具有易更换、占地小和吸能效果明显的优点,适用于不同水深、流速、桥位的情况,可为内河桥墩防撞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宁国从2010年起率先启动"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工作.这项工作具有"把握生态文明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四个重要的实践特色,把惠及民生、人民幸福作为终极目标,通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名誉权、隐私权等侵权纠纷的增多,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我国法律目前对此制度尚无明确统一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双重性质,成构成要件、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方面一般侵权行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我国审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案件具体适用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